无量寿经简讲(第4集)定弘法师主讲 香港圆明寺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今天是端午节,先祝贺大家节日快乐!在世俗裡面,节日大家是一起庆祝、一起团聚,难得大家能够把节日的时间都拿出来学习《无量寿经》,说明大家真是有真心。上一次有这边的同修跟我说,「下个礼拜是端午节,需不需要放香?」我开始就想,如果大家想放香一次,那我们就可以放香一次,就不需要来。同修就去宣布了,说大家不用来。后来我想这样好像不太对,应该由大家自愿来,所以我就说,「我们还是来讲课,愿意来的就来,不愿意来就可以不来。」我想不到今天还是这麽多同修来,非常难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要求大家把往生这件事做为我们人生唯一的事情来做,这个可能不切合实际,因为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但是我是要求大家要把往生极乐世界的事当作你生平最重要的事,虽然不是唯一的事,但是它是最重要的事。它最重要,你就知道比起其他事情,就要分一个主次、轻重、先后。假如说其他事跟往生极乐世界的事有冲突,那你自己去选择一下,是选其他事还是选择要往生的事?你一明白、知道哪个轻、哪个重,你就知道怎样选择。我们要求往生,是无论什麽事都不可能阻碍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它阻碍了我们,我们就要把它放下,这样你才是真心真意求生极乐世界。

  

你有这一点真诚心,阿弥陀佛就知道,到你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当然一定会来接引你,因为阿弥陀佛有愿。他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文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一切的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在内,你能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闻到《无量寿经》,你自然能够至心信乐。至心是至诚心,我一条心,一心一意,其他都可以放下,就是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叫做至心。你能够相信,你能够真正很乐意的去(去往生极乐世界是非常欢喜的事情,绝对不会贪生怕死,绝对是希望阿弥陀佛早点来接引我),至心信乐。你所造的一切善根,你利益众生,你护持正法,所有点滴的善事功德都迴向,就是求将来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其他什麽都不求。不求人天福报,不求现世享乐,只求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可以广度众生,心心迴向,愿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你哪怕只是念十句阿弥陀佛,「乃至十念」,你都必定往生。假如你不往生,阿弥陀佛不来接你的话,阿弥陀佛说他自己不成正觉,他不会成佛,这个是他的誓愿;现在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了,成佛这麽久,说明这个愿早已经圆满。我们只要是真心真意求生淨土,你就不需要担心,你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所以要从平时你的思虑、你的起心动念去观察、检查自己:到底我是不是真的想往生?很难得大家今天节日还是要来,来是为了闻佛名号,闻《无量寿经》就是闻佛名号,你真正闻名,你就一定能够至心信乐、愿生彼国,那就一定能往生。所以听经的功德非常殊胜。

  

今天我们正式开讲这部《无量寿经》。前面三次叫做前言,就是开场白。用三次的讲解才讲了一个前言,就好像《无量寿经》本身一样。《无量寿经》它前面两品经文都是前言部分,佛经裡面叫做序分,序言的部分;正宗分才是正式开解,是第三品开始到四十二品,这个是正宗分;后面四十三至四十八品叫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劝我们好好受持、好好流通。大经的架势就是序分很长、流通分很长,等于是隆重推出这部经。我们足足用三次的时间来介绍这部经的背景,淨土法门的背景,所以也是隆重推出这部经,今天才是正式开讲。

  

我们先讲经题。在古时候,祖师大德讲经的规矩是很多的,一般在讲经之前要讲玄义。在天台宗裡面(我们师父畅公是专门学天台宗的),讲经首先要讲五重玄义。所谓第一是释名,先讲一个名题、经题;然后要介绍本经的体性,体性的意思就是这部经是依据什麽原理来讲的;第三是明宗,明宗是这部经所依靠、依据的修学方法是什麽,明宗;第四是讲这部经的力用,力用就是学这部经究竟有什麽用处、你得到什麽利益;第五是讲教相。经的教相是什麽意思?就好像我们读书有一系列的课程,这个课程有一个先后、有一个深浅,什麽时候学什麽课,什麽时候读什麽课程,它是有一个先后的顺序,这个就叫做教相。这部经究竟是什麽教相?在哪裡学?这部经在佛讲的整个《大藏经》裡面是处于什麽地位?这是第五个方面。叫做「五重玄义」。贤首宗学《华严经》,用的是十重玄义,比天台的五重玄义就更加详细、更加複杂,叫做十门开启。古时候的人学起来确实很有受用,特别是老修,对这部经已经非常熟悉,他就喜欢听你的玄义、听你开经之前讲的部分。就是我们在今天之前讲的三堂课,这三堂课才是最精华、最核心的,叫做玄义部分。因为开讲之后经文的意思,可能坐在下面听经的人比讲经的人还要熟,他不需要听你讲解,他要听你究竟对这部经有什麽心得、有什麽体会,他要听这个。内行人是听门道,外行人是听热闹而已。所以古时候讲经很重视前面前言、玄义的部分。

  

但是现在来讲,我跟淨空老和尚来学习,他跟我们讲,现在人不可以用古时候的规矩,讲得这麽複杂,五重玄义,十门开启,讲得大家都走光了,他们不想听,听得煳裡煳涂,听不明白。老和尚教我们学讲经,就先撇开五重玄义,除非你跟老修来讲。跟一般刚刚接触这部经的同修讲,直接讲一个前言部分,介绍一下讲经的因缘,然后就正式进入经题的讲解,接着就讲正式的经文,这样大家就不会听着听着打瞌睡。所以我们就採用现代的讲法,前三堂课我们已经很详细的讲了一个前言,讲经的因缘、经的背景等等都介绍好了,淨土法门的核心、精髓其实都已经介绍了,今天开始就从经题讲起。这一堂课我们主要是讲经题,因为经题很长。真正能够把经题的意思你都明白了,对全经的大意你就掌握了。就好像世间写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眼,眼就是整个精华、整个核心都概括在这个题目上,经题也是一样。我们看这部经的经题,我们合掌来一起读这部经的经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

  

这部经的经题很长、很全面,总共是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佛说』,第二部分是『大乘』,第三部分是『无量寿』,第四部分是『庄严』,第五部分是『清淨』,第六部分是『平等觉』,第七部分是『经』。前面六部分叫做别题,第七部分叫做通题。通题就是每一部经都有「经」字,叫做通题,通用的;前面六部分只有这部经才有,叫做别,分别开来的,别题。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佛说」。首先说佛字,佛是指哪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佛,但这裡讲的佛是专指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虽然是讲专指,其实也都可以讲通指。为什麽?因为淨土法门是十方诸佛都讲的,所以它也有特指,也有通指。十方诸佛在一切世界为一切众生都会讲《无量寿经》、讲淨土法门。在我们本经裡面就看到,第二十三品特别讲到「十方佛讚」,跟这部《无量寿经》同部的《阿弥陀经》裡面讲六方佛讚,其实原本的《阿弥陀经》都是讲十方佛讚。《阿弥陀经》翻译成中文有两个版本,一般我们读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本,他是用六方佛讚,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下方、上方,六方的佛,每一方都有恆河沙数诸佛,就是无量。恆河沙,你说在印度的恆河裡面有多少沙?恆河的沙跟我们一般河裡的沙不同,它很细,沙细得像麵粉一样细,一把拿起来都无数,那你说恆河裡面有多少沙?一方有恆河沙数这麽多数目的诸佛,东、南、西、北、上、下六方都是这麽多佛,每一尊佛都讲淨土法门、都讲《无量寿经》。所以「佛说」的佛是可以特指,也可以通指。这个跟其他经典不同,其他经典很少看到十方诸佛都讲这部经的,真是唯独是《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是同部),就是说淨土法门才是诸佛都讲的,每一尊佛都讲。

  

我们这裡讲的佛是特指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裡面成佛的这一位世尊。他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成佛是非常不容易,他在《阿弥陀经》裡面自己讲,也是诸佛讚歎他,在「五浊恶世,行此难事」,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成的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这个等是相等,跟佛差不多,但是还没有成佛,还差一点点),成佛就是无上,无上正等正觉就叫做成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为我们一切众生讲这部经、讲淨土法门。这个是难信之法,所以十方诸佛尤其讚歎释迦牟尼佛,大勇勐、大英雄,在这样的五浊恶世来度众生。度众生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就是靠这部《无量寿经》、靠这个淨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你看他一生为我们做的示现,降生在王宫裡面,为什麽要降生王宫?为什麽不去做一个乞丐,为什麽不去做一个平民老百姓?他在王宫裡面做太子,将来要继承王位,他给我们什麽信息?讲明成佛这一条路比做国王还要有吸引力,所以他要出家。一般人,王位拼命去争,不要说王位,普通的小小的名利都要去争、都放不下;释迦牟尼佛这些统统放下,他生来就有,但是他不要。这个是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启示,证明争这些名利、王位都不会给你带来快乐,都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你的生老病死的苦恼、你的烦恼还是不能够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他这样的示现,完全是表演给我们看,其实他本身早已经成佛。你看在《梵网经》,《梵网菩萨戒经》裡面就介绍,释迦牟尼佛来我们这个世界是第八千次成佛,成佛是第八千次,他早已经成佛,他不是说这一生才成佛。但是他还是这样表演给我们看,好像我们一般凡夫一样出家修道,这个是恆顺众生,也都显示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捨众生。你看,到这裡八千次来救我们,我们自己想一想,可不可以帮人帮八千次?如果一个乞丐来找你,他说「你学佛了,你布施一餐饭给我」,「是的,我学佛了,应该慈悲给他一餐饭,布施给他」;第二次他又来了,「布施一餐饭给我」,你想想还是布施给他;第三次又来的时候,你可能就有点不高兴了,「这个人怎麽整天来烦我」,想想算了,不要跟他计较,第三次给他;三次就差不多到了一个极限,第四、第五次可能就不再布施给他了。如果要求你八千次不疲不倦为他去布施这餐饭,你自己能不能够做到?如果不是有大慈悲心、博大恆久的爱心,真的做不出来。你想想,布施一餐饭都不容易,要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来,从出世一直到他自己走,好像他八十岁,每一次都八十年在世间受这些人间的苦痛,这麽耐烦的救度众生、讲经说法,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馀会,确实是不容易。这次他来是第八千次,会不会有第八千零一次?当然会。会不会有一万次?会,无量次他都会来,这样才显示佛的大慈大悲,永远不会捨弃众生。

  

所以我们想想,佛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佛来我们世界八千次,我们轮迴肯定不止八千次,无量次的轮迴,佛都没有捨弃我们,就是为我们能够每一生、每一世有因缘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觉悟一点,没有完全觉悟,下一次再来;每一次遇到佛又觉悟一点,一次一次累积我们的善根。到这次善根成熟没有?还要不要劳累我们释迦牟尼佛再第八千零一次来救我们?不要劳累我们释迦牟尼佛再来了,这一次就要成熟,这一次我们就要往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就是为了寻找一条帮助众生永远解脱六道轮迴痛苦的方法。他出家之后去遍寻名师,学习当时印度所有的宗教、外道。这个「外道」不是贬义词,是心外求法的修行人叫做外道。学佛的人也有外道,门内外,在佛门裡面的外道。很多,不要说别人,想想自己是不是外道,自己有没有心外求法?譬如说我在家裡想要帮助家裡人都来学佛,度众生从家裡人开始,你度众生,如果是每一天就看自己家人今天有没有吃素、有没有读经、有没有拜佛,一天到晚监督他们来学,搞得他们很烦恼,这个就叫做心外求法,心外度众生。度不度得了?度不了,你愈想这样度,众生跑得愈远。为什麽?他会厌烦,他会逆反。度众生要靠感化,即使他对我们学佛不了解,甚至他反对,甚至他毁谤,我们都应该用我们的真诚慈悲来对待他们,绝对不跟他们对立,更加不可以跟他们冲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求自己。为什麽我不能够感化他们?因为我自己学得不够好,我不能够好像菩萨这样行六度,我不能够用我的真诚爱心去对待他,所以他感化不过来。你向自己的内心求,这个就不是外道,这个就叫做真正学佛。外道我们搞清楚,不是骂人的。「你是外道,你不信佛就是外道」。一骂人,一个手指指他,有多少个手指指自己?三个都指自己,人家是一个外道,你是三个外道。你这个要明白,指自己,反求诸己。只用感化,我不去要求、不去强迫,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当时去学道,学得很用心、很精进,把所有外道的方法都学来了,甚至他可以坐禅入定,看到有六道轮迴。他知道有六道轮迴就有苦难,但是他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六道是怎麽来的?第二个问题,为什麽会有六道?第三个问题,六道外面还有什麽世界?我怎样能够解脱出离六道轮迴?这些问题,当时所有的宗教师,印度的这些学者、禅师都解决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唯有自己来找答桉。他来到恆河边的大树下入定,把他十二年来所学的知识统统放下。这些知识如果不放下,就成为所知障。成佛两大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把烦恼放下;出家之后学了这麽多的知识,所知障都要放下。他把两种障都放下,入更深的禅定,突破了六道轮迴,目睹明星他就大彻大悟。大彻大悟究竟是怎麽回事?就是你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大彻大悟。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有佛性,本来就是佛。你不放下的时候是不是佛?还是佛。你本来就是佛,不会因为你不放下就不是佛;但是你不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佛,你就得不到成佛时候的受用,得不到那种智慧德能的受用。我说得不到受用,不是说你没有;你有,但是你没有受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7月24日21:17: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0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