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生–「变」的神奇(下)(第4集)周春塘教授主讲

admin 易经与人生评论2阅读模式

刚刚周老师也提到了这个善跟恶,我想我们在学不管是国学或者是佛法,我们都知道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就是代表有五十位善知识,三位恶知识。儒家孔子也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不管善或恶,善的老师善知识,五十位善知识,我们应该赞叹,我们应该所谓的礼敬,这个是善财童子他表现出来对善知识的态度,恭敬、赞叹。对于恶知识,善财童子他的态度,我只恭敬,但是我不赞叹。所以很明显就是符合老师所讲的,我要赞叹善的,我要鼓励善的,恶的我敬而远之。但是他也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因为他是我们的戒师,符合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走出来,一个是谁?善的老师;第二个,恶的老师;第三个人是谁?自己。善知识是我们的法师,恶知识是我们的戒师,告诉我们不要跟他学,所以其实善恶都是我们的老师。

 

第三点,我觉得刚刚老师所讲的,儒家,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非常强调要去救国救民、爱国爱民,这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所以好像也有人遇到孔子的学生,问说,孔子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结果问的这个人就说:「哦,原来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就是你们的老师吗?」大家也知道孔子是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个人。这个就是我们佛法讲的,从假观来讲,他是积极的去做。

 

道家其实境界提升了,到无为,强调清净无为。刚刚老师也讲,你只要把事情事先防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你事先都防范掉,事上表现出来就像许文龙所讲的,他一天到晚没事,为什么没事?钓鱼,去拉小提琴。为什么?底下的人都让他们分工合作,大家都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当董事长的当然轻松愉快,不需要每天为了琐碎的事情在那边烦恼,所以他喝茶、看报纸,这是无为,但是而无不为。这就是我们讲的空观,它比较着重清净无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何必去跟人家争?你争了反而有高下。

 

其实我们佛家更高,境界更高,它把空观跟假观综合成中观,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心是清净的,我以清净心来做任何的事情,样样都做到究竟圆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空、假、中三观圆满具足。所以从儒家、道家到佛家,其实境界不一样,但是所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情,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的当下我心是清净的,我心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我想以上有三点的报告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谢谢老师。

 

周教授:谢谢张院长给我们补充的这一点观念。我很高兴知道,我们《庄子》的文章被一个国三的小学生引用出来了,而且引用得非常恰当。这个表示我们读书的还是有人在读书,而且有人很用心的读书,这是很好的现象。上个星期我们请的洪师兄还有杨师姐报告,谈到屈原,你们对古文的运用,还有历史的资料,运用得非常恰当。这都表示读书用功、用心的地方,非常值得赞美,恭喜各位。因为这是个很难得的现象,这是也是我们所谓的希望所存在的地方。

 

刚刚提到庄子,我还想补充几句。庄子对事情的看法很有趣味的,大家都知道一个故事,他看见一个很大的树,大家都奇怪,这样大的树,没有被木匠砍去做什么桌子、椅子、做房子。他说这个树就是因为它弯弯曲曲,又大又笨、又没有用处,因为它没有用,所以它的生命给救了下来。无用的树,结果变成救它命的一个地方。可是有一天庄子到山里面去玩,到他朋友家去吃饭,他朋友很高兴,叫他的厨师杀一只鹅来请庄子吃。那个厨师来问他,他说,我们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该杀哪一只?那个主人说,杀那个不会叫的。这个庄子的学生听到觉得很好笑,他说,我问老师一句话,那个树是因为它没有用,所以救了它的生命,可是这个鹅因为牠不会叫丢了牠的生命,他说你有什么办法解释这个现象吗?一个是无用救了命,一个是无用丢了命。这个就要靠你的所谓的乘六气之辩,那种变化的运用了,你不能死守一种原则,你说变就要变。

 

他说这个事情很简单,任何事物都有它生存的现象,一旦一个事物有生存的现象,就要有生存的后果。因跟果一定是连在一起的,有这个因一定有这个果,可是因跟果的关系不是那样的清楚,所以事情的发生跟结果的发生,是有的事情我们可以预料,有的事情我们不能预料。有人因为有用反而丧失了生命,有人因为他没有用,所以救了他的命,这种东西完全是在变化中间一环。它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说没有任何道理,没有任何固定的方式可以诠释的。所以人的问题麻烦就在这个地方。

 

上个月我曾提到邵雍,《易经》一个大师,他可以算一千年、二千年的历史的命运,他不肯去算一个七十古来稀人的命,他说太复杂了,这中间变量太多了。这就是牵涉到,你好也是会送命,不好有时反而救了你的命,这个是是非非的东西很难用一句话把它讲清楚。这就牵涉到心理学的一个问题,心理学最重视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灵性、灵感的问题,这介绍intentionality。Intentionality是什么?我是最早用这个话来证明朱熹批评佛教的一个把柄。他说佛教说空,其实怎么会空?佛教谈空,谈空、谈有、谈假、谈虚,这些东西是一种观念,一种观念就是intentionality。我不知道怎么样翻译intentionality这个字,是不是意识?consciousness,是一种consciousness,是一种意识、意念。这个东西是空的,可是它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作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都在这个中间被它左右的,可是你看不见它,你抓不住它。

 

这种intentionality是心理学最感头痛的一个地方,现象学说谈到intentionality,有不知道多少种的解释。可是它的确存在在我们生活中间,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这intentionality里面被控制住了。它是看不见的,可是它在实际影响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可是我们看不见。

 

这个地方我要开始提到我们的六祖,六祖惠能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因为读《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句话,突然悟到了整个天下宇宙的大道理,他后来成就就靠这句话翻身的,一句话把他翻掉了。不过我觉得他最幸运的不是读到《金刚经》,最幸运的是他到弘忍法师的庙里面去替他烧饭、替他砍柴,接近了善知识。他天天在那个地方接受这样一个大环境的熏陶,接受佛法的不停的熏染,而且那是个大庙。我们再看到圣严法师,圣严法师说初学法的人,千万不要关门在自家修行,打开门到大庙里面去。大庙有什么好处?有很多大法师、大善知识、有大居士,他们的思想比你高明多多,多多听他们的,多多接近他们,你会受到他们的熏陶、感染。你成功了之后,可以回家关起门来没有关系,可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接近善知识,因为这是打动你心弦的一个重要的东西。

 

所以惠能能够到弘忍的庙里面去做砍柴、挑水、烧饭,是他最大的幸运。他在那个地方成就的,他根本还没有出家,头都还没有剃掉,他就变成六祖了。这是当时弘忍门下的弟子,绝不能接受的一个事实。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日03:54: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76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