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49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49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八九页:

 

这一段是称性而谈,经义当然比较深一点,能懂更好,不懂也没关系,要紧的是要老实念佛,这才是最重要的。

 

钞【妄心未尽,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惑断执空,情消见谢,人亡家破,烟灭灰飞,命终之谓也。诸妄尽除,不直真何待,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

 

「妄心」两个字里面就有浅深很大的差别,在六道里面,这些凡夫粗细妄心统统具足。佛给我们讲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很粗的相叫做「分段生死」,另外一种比较微细一点的相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只要断见思的妄心(我们常讲见思烦恼,或者讲见思惑),分段生死就没有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变易,像我们的年龄一年一年增长,一年一年从年轻变老,这叫变易,变就是变化,易是改变,跟从前不一样了。这个变易,绝对不是一年一年的变易,实在讲是剎那剎那在变易。我们现在这两种生死都有。粗的妄心断掉,这叫尽了。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个阶段,像我们人生这一生是一个阶段,这是大分;如果小分,也分得很微细,一天一天是一个阶段,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也是一个阶段,所以粗细分别很多。三界分段生死了了之后,他有变易生死,从小乘罗汉到等觉菩萨都是属于变易生死。大乘圆教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每一个位次的变化就叫一次变易。变易,实在讲没有生死,生死是形容词,生死苦!这一次变易有一次苦难,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从一年级很辛苦的去读,然后经过考试,明年升到二年级,从一年级变到二年级,这种叫变易生死,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菩萨果位也是如此,从十信位的菩萨变成十住,十住变成十行,十行变成十回向、再变成十地,这叫变易。这变易确确实实不是这个身有生死,是经过一番努力,努力也很辛苦,把这个层次向上提升,是这个意思。这都叫做『妄心未尽』。由此可知,妄心真正要是尽了,是什么人?是佛。佛,变易没有了,分段当然早就没有了,那才叫了生死,真的脱离,永脱生死了,这两种生死都了了。「妄心未尽」包括的范围很大,两种生死都包括在其中。

 

『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这两句是形容词,也就是指六道凡夫生死不断!死了之后,《地藏经》上所讲的,多数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去受生,六道轮回。「命根未断」,在三界六道里,绝对不是讲我们这个身体,这命根可不是身体,他不断,他要在六道轮回舍身受身,无量劫来没完没了!佛在经上常感叹的说,「生死疲劳」。确实是这个现象,我们自己受这个苦,自己不觉悟,自己不晓得!那么这是命根没断的相。此地讲这命根要是断了,那就不生不灭,生死就了了,这个命根才叫断。所以他这个命根不是指我们这个寿命,不是讲这个。

 

『惑断执空』,惑是讲见思烦恼。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三界六道的生死没有了,分段生死没有了,他执着空,执空就是小乘人所谓「偏真涅槃」,这就是执空。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呵斥他们叫焦芽败种。凡夫执着有,小乘人执着空,都是执着二边。当然小乘比我们凡夫高明多了,凡夫执有,有六道轮回的苦;小乘执空,有不能见性之苦,他没有六道轮回,但是他不能见性,本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他不能现前,他不能享受,这是小乘人的苦处,小乘人的苦跟凡夫不一样。『情消见谢』,「情」是烦恼,见思烦恼断了;「见」是见惑,也没有了。「情」跟「见」都属于妄想执着,这两样都没有了。『人亡家破,烟灭灰飞』,这是讲古时候,印度出家学佛人命终之后都火化,火化的时候,烟灭了,火烧完,灰也飞散,这比喻命终。

 

他的分别、执着、妄想统统没有了,就像烟灭灰飞一样,没有了,都断尽了。『诸妄尽除,不真何待』,这是真心显露了。这个境界,最低限度是事一心不乱,要是认真来说,这是属于理一心不乱,为什么?称理,称性。性德没有显露,那怎么能叫称性?所以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比阿罗汉高得太多,真心显露。『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我们要问,为什么?禅家说得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个境界,见性成佛了。成佛当然见佛,见佛必定成佛,这个时候见大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这个境界什么时候现前?圆教初住菩萨就见到,就见性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圆初住的境界。

 

钞【然而佛慈无限,岂必临终。】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他确实有这个能力帮助我们证实这个境界存在、这个境界真实。「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见,包括定中见、梦中见、临终佛来接引;当来见,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离开六道轮回以后所见的。佛的慈悲无限,不一定是在临终时候见佛,我们在平常修学之中,缘成熟也能够见佛。下面举一个例子说:

 

钞【是故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时时』就是时时刻刻,时时处处也许佛都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认识,当面错过,这种情形确实很多。这两句话是布袋和尚说的。布袋和尚在历史上有很详细的记载,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姓名,也不知道他的籍贯。他的特征就是肥胖,满面笑容,每天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去化缘,人家给他东西,他往布袋里一装,这就走了,这么样一个出家人。出现在南宋高宗的时候,跟岳飞同一个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老总统的家谱记载,南宋时候他们曾经将布袋和尚请到家里供养两个月。布袋和尚临走的时候,他当然是预知时至,他是坐着走的,说了一首偈就走了,这首偈就是「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就告诉大家,他是真正的弥勒菩萨。这首偈说完,就坐化了。以后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布袋和尚的像。另外一个是唐朝傅大士,居士的身分,这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佛菩萨化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常常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不认识他。这说明诸佛菩萨时时示现,也是说明现前当来见佛的一个例子。

 

经【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个经文我们不但要熟,要细心去体会。前面一段经文说念佛人在临终时佛菩萨来接引,是讲佛力不可思议;此地这一段是讲自力。如果没有自力,佛力也加不上,这个法门叫做「二力法门」。自己必须具备前面所讲的一心不乱,是在平时;此地所说的「心不颠倒」,是在临终。前后文仔细看,你就明了,临终最重要的条件是「心不颠倒」,纵然在平时「一心不乱」做不到,那个没有关系,临终心不颠倒就决定得生。我们在《观经》看到下辈往生的,十六观里面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都是作恶的众生。《观经》对于九品讲得详细,上三品是大心凡夫,发大乘心的;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可见得佛法里,大心是第一,大心就是发菩提心,持戒修善是中等,下三品是造罪业的众生,下上品造的罪业轻一点,下下品造的罪业极重。造极重的罪业,一生都没有闻过佛法,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神智不清楚的话,那就没有法子,劝他,他不能接受,他听不懂;如果神智清楚,就是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要是接受劝告,这个时候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佛也来接引,他也能够往生。由此可知,临终心不颠倒是往生决定的因素。为什么平时我们要求一心?平时得一心,临终心不颠倒就很有把握,这是一定的。平常不能得一心,临终心不颠倒就没有把握,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我们要想将来临终时候真正是心不颠倒,佛来接引,自在往生,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第一个就是修自己的一心不乱,这对自己,一心不乱是定慧;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有力量的话,我们修福积德,这样就是福慧双修!符合经上给我们讲的「多善根、多福德」。因缘,我们已经遇到,这个因缘不必操心了。实在讲因缘很殊胜,这三个条件具足,一定往生!我们看注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6日12:17: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40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