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发大誓愿第六(第三十八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发大誓愿第六评论1阅读模式

发大誓愿第六   2010/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淨土大经解演义02-039-0230集)  档名:29-204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请坐,大家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八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眼等六门,日夜流注烦恼,故名漏。以圣智者断尽此烦恼,称为漏尽。」我们接着昨天学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的居民,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什麽叫漏尽?在这裡我们接着学习。「眼等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外面的五根,意就是念头,起心动念这是意根,合起来称为六根。六根确实日夜的流注烦恼,眼见色,带给我们贪瞋痴慢,这都是烦恼;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可以说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都带给我们烦恼,养成我们的习气,所以叫流注烦恼。在佛法裡用一个「漏」来代表它。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漏就是一个器皿,像我们茶杯,如果这下面破损了,就有漏洞,它就失去它的作用,我们盛上水进去它就漏掉,这个烦恼就像六根的漏洞,把我们自性的功德全漏掉,取这个意思。所以烦恼我们认识它了,才知道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危害太大,我们自性裡头有圆满的智慧,从这漏掉了,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全都从这漏掉了,这称为漏。

  

底下一句说,「圣智者」,圣人,有智慧的人,他们会把这些烦恼断掉,我们一般讲放下,不再用这些东西了。能断尽烦恼,那就叫无漏。漏,尽了,就是无漏。这智者是谁?小圣智者是阿罗汉,这个地方圣下面加个智,那就不是阿罗汉,阿罗汉称小圣,大乘法裡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阿罗汉只证局限的解脱,法身没证得,智慧没证得,所以是小圣。圣后面加个智,这是大圣。大圣是什麽人?是法身菩萨,这称大圣。为什麽?他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了,真的是漏尽了,是指这一类人,真正转烦恼为菩提。我们六道的凡夫很可怜,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这一句话说得好,这六个字,「日夜流注烦恼」,所以智慧不开,德能、相好都不能够现前。如果真正明瞭事实真相,我们都会自愧,感到对不起自己,把自己有这麽好的性德都丧失掉了。丧失是比喻,其实是障碍,障碍而不起作用了。

  

「六神通中前五通为有漏通,唯漏尽通为无漏通。」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还有一个神足通,神足是飞行变化。像《西游记》裡面讲的孙悟空,那就是五种神通具足了,他没有第六种,所以他不能称圣人。自称为「齐天大圣」,别人不承认,那是他自己封自己的,别人不承认。说明小乘阿那含之前,三果,初果、二果、三果,他们所得的有漏的神通,唯有证得阿罗汉果,这才得漏尽通,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六道轮迴,这是无漏通。「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才称漏尽比丘,阿罗汉再前面都不能称漏尽,都是有漏的神通。

  

「法藏菩萨愿彼国众生」,他希望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受乐无极」,无极就是没有止限,无论是从时间上说,是从身心各个方面来讲,决定没有感受到有苦,有苦有难极乐世界是没有这些事情的。「且于所受快乐心无染着,如阿罗汉断尽诸漏」,这是说的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专门讲凡圣同居土裡头往生的,叫带业往生,真的是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可是这些人在极乐世界所获得的享受跟阿罗汉相等,这是很值得我们思惟的。阿罗汉他所享受的乐到底是什麽样的乐?这底下几句形容,「且于所受快乐心无染着」,我们今天受的快乐有染有着,这染着是烦恼,乐裡头夹杂着烦恼,所以古人讲「乐极生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享乐不会生悲,不会变成悲哀,这是跟我们这个世界大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这个世界享乐过分,肯定悲哀就出现。你譬如说吃东西,很乐!吃一碗不错,还想吃一碗,如果叫你连续不断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可怜了,你就苦了,所以乐到后面它就变成悲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他们决定不会有生悲的。这是什麽道理?从一个总的原理上我们能够明瞭,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还接受十方诸佛的加持,这个福报太大了,所以他们的心裡是生智慧不生烦恼,念念都跟性德相应。当然他知道所有的现象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对于一切境界相不执着、不分别,苦乐二边都不可得,这才叫真乐!所以「如阿罗汉断尽诸漏」,这诸漏是见思烦恼;「于诸世法不执不着」,再不会执着,再不会着相了。我们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裡只要不执着,现象没有障碍。

  

我们看到金山活佛的故事,乐观老法师我跟他见过面,他跟金山活佛曾经在一起住过四个月。看到金山法师有一次跟大家在一起吃饭,信徒对他很爱戴、很热心,每个人盛一碗饭送给他,他很欢喜,马上就吃了,你看供养的人多快乐!结果大家一起来供养,一下吃了二十多碗饭。乐观法师在旁边说:你们不能害法师,你怎麽可以让他吃这麽多?活佛告诉乐观法师,不增不减,没事!着什麽急?没事。那个就是什麽,他懂得这个道理,吃再多等于没有吃,十天半个月不吃饭也等于吃了,这个妙极了,他就到这个境界了。我们凡夫看起来感到很讶异、很惊奇,在他是很平常的事情。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没有着相,我们是着相了。「不执不着,故云犹如漏尽比丘」,这是比喻受乐而没有乐想,苦乐二边都不执着,这才叫真乐。因为苦乐是相对的,那就不是真乐;离开相对,就是离开对立,才真正是得乐。所以诸佛菩萨的乐,我们凡夫不知道,从来没有过这个经验,跟我们讲乐,我们都是以为很快乐,苦乐的乐,我们想到这去了,怎麽想想不到佛菩萨那个境界。这个对大乘佛法也得稍稍涉入一些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明白。不是我们世间苦乐之乐,世间苦乐他全没有。

  

义寂大师,「名此为受乐无染愿」,这个说得好,受乐无染。受苦呢?也无染。不动心,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真乐。憬兴法师说「受乐无失愿」,这也很好。我们这个地方也说乐,乐过去就没有了,失掉了。而诸佛如来他那个乐是永远不失的,像泉水一样不断的往外面喷,那个快乐。世间圣人也有这个境界,像孔子在《论语》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乐,喜悦。这个喜悦是从哪裡来?是从内心裡面往外流出来的,永远流不尽。相信那个快乐它没有止住的,没有尽头的,不像世间欢乐的时候,散场之后,乐就没有了、就断掉了;永远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乐不是外面来的刺激,是内证的功夫。喜悦是性德,自性的性德它不断向外流,是这样的一种现象。所以受乐不失,都是这个意思。

  

再看底下这一段,「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这一愿是我们常常讲,常常提起,非常重要。「无起想念,贪计身者。」见性的菩萨叫法身大士,永远不会起个念头,我还有个身,绝对没有这个念头。像《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后半部,「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个见是什麽?见就是念头。这些念头凡夫有,菩萨决定没有。连念头都没有,他怎麽会执着这个身是我!什麽是我?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们说过,法身菩萨已经证得圆满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这个裡面每一种都有常乐我淨四德,有我!法身裡头有我,般若裡头也有我,解脱裡头还是有我。这个我,不是我们现在讲我这个概念。大乘经上讲,我是什麽意思?主宰的意思。它有两个主要的意思,第一个是主宰,第二个是自在。如果用这两个意思来看,我们这个身体就不是我了,为什麽?做不了主,也不自在。如果真做得了主,年年十八多好!它慢慢天天老了,这个做不了主,我不在。要自在,每天吃东西很讨厌、很麻烦,我不吃东西多好!身体永远健康、永远快乐,不需要饮食。有人做得到,色界天就做到了,这得禅定的,四禅八定他们不需要饮食,财色名食睡他都不要了,自在!可是他还是做不了主,他的青春留不住,还有生死轮迴,所以也不能说真的有我。但是法身菩萨是真的有,他真的能做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法身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真行。所以这个地方说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裡面的大众,都不会有身的这个念头,这个难得!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19:36: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1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