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98集 视频/文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燄眼主夜叉王。得普观察一切众生大悲智解脱门。】

 

前面心念口赞,这一尊他会看,他会观察一切众生。我们两个眼睛看一切众生,专门看众生的过失,专门看众生的不善,结果把一切众生的过失都变成自己的过失,把一切众生的不善统统变成自己的不善,冤枉不冤枉?错了,大错特错!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专门看别人善的,专门念别人好的,绝不许可有一丝一毫的不善夹杂在其中,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普观察』,这个「普」字重要,「普」是平等观察。用平等心、用清净心观察就叫普,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不普。

 

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不执著就是平等性智,不分别就是妙观察智,唯识学家里面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他们的转法,观察一切众生大悲大智。智是对于一切人事物通达明了,这个明了是正确的而没有错误,这是智。为什么他的观察不会有错误?他的心清净平等。我们今天看一切人事物都看错了、看偏差了,什么原因?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只要妄想、分别、执著这三个东西扎在眼根里面,你看问题就看错了;扎在耳根里面,你听话也会听错;扎在舌根里面,你说话也就造口业;扎在身根里头,一举一动都在造业。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一定要放下、要舍离。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我们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这个原因我曾经说过,说过很多次,第一个因素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了,第二个原因是外面境界,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怎么能了生死、出三界?

 

学佛真做功夫,先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然后尽可能的避免外界的诱惑。在初学过程当中,我们今天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烦恼习气换过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用佛号换过来。我们不念佛,决定打妄想,一定要佛号念念相续,不让烦恼起现行,这样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压伏住。外面境界少接触,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你接触它干什么?不要看报纸,不要看电视,不要去听广播,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最严重的污染,今天讲最毒的病菌,你天天六根接触这些东西,不知不觉染成了重病,这个病送你到三途,你看它干什么?古时候的社会,诱惑的力量比现在要小得太多,祖师大德们把道场还建到深山里面;农村非常纯朴,还怕污染,距离农村远远的。所以从前人修道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现在人修道不能成就,我们不肯离开染污,还天天欢喜这些污染。寺庙已经在山上了,还要装个电视,还要开个马路,车可以上来,就完了!也许同修说,我们听听新闻广播。既然真正要修清净心,你还想去管天下事,你还有这个分别执著,你很难成就!世间人是逼不得已,他从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知识他必须要有,所以在资讯里面只收与自己行业有关系的这种讯息,没有关系的离得愈远愈好,你的心才清净。果然心清净,智慧开了,这些东西可以不必接触,天下事都明了,听人家说说的时候你就全都通达了,你都明白了,点一点就通了,哪里需要天天去接触?

 

这一位夜叉王,他从妙观察智这个法门里面修成功,都成无上道。人家观察众生,他看什么?看众生的悲心、看众生的智慧。清凉大师在这里的注解文字也不多,「悲智二照,合为一心。与法身俱,故恒观察」,这说得非常之好,只有十六个字。悲心是什么?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看这个。但是有一类众生迷失了自性,世间常讲丧失天良,这个人变得凶狠、残忍,这是迷,迷得深、迷得重。我们再仔细观察,许多毒蛇猛兽,你仔细观察,牠有悲心,我们不去侵犯牠,牠绝对不会侵犯人。毒蛇猛兽要攻击其他的动物,两个原因:一个是为自卫,一个是饿极了之后牠想吃东西,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牠绝不会伤害其他动物。我们在电影画面上常常看到动物奇观,你看狮子、虎狼,牠吃饱的时候睡在那个地方,很多小动物围在牠身边,牠理都不理,你从这个地方看到毒蛇猛兽牠有悲心,人哪里会没有?

 

迷失是一个时候、一个阶段,你要知道他怎样迷失的,什么原因迷失的,你把这个因素找出来,消除这个因素,你就能把他唤醒,这叫佛菩萨度众生。佛在经上讲迷惑苦难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哪些是苦难众生?六道全是。不但六道全是,连十法界也包括在其中,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就是苦难众生,这大乘经上常说的。我们要知道这句话它包含的范围,没有明心见性都是有苦有难。佛救度这些苦难众生,于是我们就想到,佛用什么方法救度?教学。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于,用现代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他一生搞这个,这是真正能救一切众生苦。其他的方法不行,政治达不到这个目的;军事,现在讲的经济、科技都达不到,只有教学。于是我们看到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在一生当中选择什么行业?教学。每一个宗教创教人,他们的教主都是绝顶聪明智慧的人,都是具足大悲心的人,从事于宗教教育。这不但能度六道,能度十法界。

 

自己悲智合为一心,他也能够观察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油然而生,佛家常讲「法尔如是」,自自然然生起,帮助一切众生。但是一切众生当中有缘熟的、有缘不成熟的,佛教化众生也是随缘。哪些是缘成熟的?能信、能解、能行,这缘成熟的。这种人一生当中必定得度,也就是一生当中他会成就,为什么?他能够依教奉行。缘没有成熟的,信心不足,纵然遇到佛、遇到佛法,他怀疑,他不能信,虽有愿修行,愿不坚固,会受外面境界诱惑,这缘不成熟。不成熟的人,佛菩萨帮助他成熟;换句话说,想办法把他提升。没有种善根的人,对佛法排斥,不能接受,要给他种佛种子,给他种善根。我们常常看到佛家许多教学设施,譬如建寺院、建塔,造佛菩萨的形像,功德很大,功德在哪里?是叫那些不信佛的人看到了、听到了种善根,功德在这里。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历眼根也永为道种。他这一生尽管不信,他知道有佛,他看过佛像,听过佛的名号,多生多劫善根成熟,这个种子会起作用。佛菩萨帮助众生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最怕的是什么?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见过佛像,从来没有闻过佛名,这个人就可怜。一生当中见过一次、听过一声,你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种下了,来生后世必定得度。只有佛菩萨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佛菩萨深具信心,他肯做,他做得很认真,确确实实念念之中、在在处处不舍一人。尤其是自己要做一个样子,学佛的样子,这个样子就度了很多很多众生,刚才讲三种众生都得度。根熟的看到这个样子,他会勇猛精进,帮助他一生成就;善根不具足的,看到这个样子发惭愧心,增长善根;没有善根、没有接触佛法的人看到这个样子,对佛法生起仰慕之心,这就是自己修行,也普度众生,道理在此地。

 

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修行不是在寺庙里头,不是说我们每天念佛、诵经、拜佛,那你就把佛法看得非常窄小了。佛法广大无边,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佛教菩萨,这大家都知道,四摄、六度。四摄是说什么?人与人之间往来交际要遵守的原则;用现在话来说,「佛家交际法」,这四摄是佛家交际法,这大家就好懂了,讲四摄法大家不懂,佛家的交际法。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很广泛,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夫妻两个人往来要有方法;家庭里面父母、兄弟姐妹,你跟他往来也是交际法,你要懂得;扩大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到一切众生,佛跟我们讲的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布施」,布施在家庭里面,为大家服务,义务、热心、认真为大家服务,这叫布施。如果抱这种心,你看你多快乐!这是接引众生,太太学佛接引丈夫,丈夫学佛接引太太,这从最小的来说。「爱语」,爱语是关心他,爱护、关怀、照顾这个意思。「利行」,自己所做一切对他决定是有利益的。「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把这个扩大到社会,我们跟别人往来,也是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

 

有人责备我们,说我们跟其他宗教往来,为什么要拿佛教徒的钱去供养他们,去给其他宗教?说这些话的人没有念过佛经,这佛教给我们的。特别是《华严经》,《华严经》里头你看看多少族类、多少不同的宗教,都在这一会。这一会是什么?这一会是虚空法界,它没有离开虚空法界,都在虚空法界里面。那我们跟其他宗教、不同的族群往来,人与人之间往来先要送礼,礼多人不怪,礼尚往来。我在澳洲,澳洲同学问我,如何跟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交往,我说释迦牟尼佛四摄法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他不懂;多请客、多送礼,就这个意思。多请客、多送礼,他慢慢就变成一家人了。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爱护他们,彼此关怀、彼此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这四摄法!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2月26日21:38: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79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