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40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底下说,『所重,民,食,丧,祭』,你看看,帝王重视的这四条,孔子在这总结怎麽做好帝王。在这段时间,我们都参与《群书治要》的编译工作。《群书治要》这本书,唐朝太宗皇帝他命魏徵等大臣汇集的这部书,採用先朝,从上古时代一直到晋朝为止,这些古圣先贤,还有历史上谈到的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把它汇集成这一部书。唐太宗得到这部书非常欢喜,手不释卷。这部书总共五十卷,六十五篇的经典摘要,凡是论治国平天下的就把它摘录出来。所以,唐太宗之所以有贞观之治,这部书作了很大贡献。现在我们恩师在大力的推广这部书,真正把这部书学好了,你有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论语》这部书也蒐集了,在第九卷,五十卷裡面第九卷,重点的摘录。《论语》这部书它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非常的圆满。

 

这「尧曰」第一章就是讲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也不离修身,修、齐、治、平,是一不是四,一而四,四而一。凡是不能修身,只是在制度上、在方法上去琢磨、去考虑、去用功夫,不行,这叫捨本逐末。本是身,《大学》上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这个根本失掉了,你去追逐末,末就是怎麽齐家、怎麽治国、怎麽平天下这些策略方法,搞形式,往往没有效果。修身之根本前面也说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是古圣先王的修身要诀,有了这个根本才能谈到这些治国的方法。后面孔子说的这个话,就是在本上衍生出来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离根本。你看这裡说的帝王所重视的四条,「民、食、丧、祭」,民就是人民;食,粮食,现在我们讲的「菜篮子工程」,让人民得有温饱,得有小康的水平,吃得上饭,衣食无忧了,民心才能安;丧、祭这都是讲礼,丧礼和祭礼,礼仪非常重要,这是教育。所以过去宰相底下设了很多部,第一个部,最重要的部就是礼部,礼部就是现在讲的教育部,教什麽?主要是教礼,教怎麽做人。

 

孔安国在这裡的注解是说,「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这个注解很好。重民,人民是帝王之为政的根本,国之本。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也这麽提倡,说以人为本,这就是基于古圣先贤治国的思想。人就是人民,领导要一切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毛泽东主席率先提出来的,早就有了。过去就有谚语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且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食,就是重经济建设。所谓民以食为天,他们有得吃才能安,这是一般普通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你说,你没得吃,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你会造反的。历代,每个朝代到最后,为什麽人民会造反?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所以就闹革命。所以这个一定要重视,民之命也,没有吃的,当然他命就没了,这是对普通人是这麽说。

 

真正对于圣贤君子,孔子的要求就不是这样,孔子要求什麽?「君子谋道不谋食」,追求的是道,不要追求食,宁愿饿死也不能离开道。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违背仁,吃饭这麽短的时间都不能违背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是閒忙,造次是忙的时候,颠沛是流离失所的时候,吃不上饭的时候,必于是,就是不能违背仁,始终谨守着仁道,这是对君子的要求。我们学儒要向这个境界提升,因为我们了解人的生命是什麽?这一期生命完了,身体没有了,真正我们的灵性不会灭,所以道比食更重要,比命更重要。一般人他没认识到这点,要慢慢教育,但首先你得让他得到温饱,所谓法轮未转食轮先,他得吃饱了才能好好听你讲。所以经济富裕重要,先把大家的心给定下来了。但是不能只搞经济建设,更重要的你要有精神文明,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行。精神文明,这后面讲的要重丧、重祭。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这是讲精神文明建设,要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教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裡开始。丧礼、祭礼,这都是教孝道的,丧礼尽哀,《孝经》上说,「丧则致其哀」,致其哀就是尽哀,尽到哀思;「祭则致其严」,严就是庄严,就致敬的意思,这都是孝心的培养,教民以德。所以帝王所重的四桩事,民、食、丧、祭,既有养民,更有教民。没有教育不行,教育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这才能够让社会持久繁荣,我们现在讲的永续发展。

 

最后说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个意思是说,宽厚待人则得众人的归附,「得众」。你得到很多人的归附、很多人帮忙,你得宽厚待人。信实来待人就得到人的信任,「民任」就是人民信任,一个领导、一个政府要信实,说到做到。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总统在竞选的时候说了很多大话,为了拉选票,结果上了台都不能兑现,只能做四年就得下台。为什麽?人民不信他,他骗一次,不能再骗第二次。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什麽?他就要那一次就够了,上台之后他能捞一把,捞完之后就下台,他够了。这个就麻烦了。所以人民选举有利也有弊。人民往往如果没有真正学习圣贤教育,他听骗不听劝,很容易上当受骗,没有慧眼,不认识真正的贤才。而有贤德之人,他也不会出来竞选,有道德的人他谦虚、他低调,他不会说,「你看,我是最好的,你们都得选我!」这话道德君子说不出口,所以他宁愿做一个逸民,无官一身轻,何必担这个责任?所以社会现在挺乱的,有制度上的问题。怎麽办?古圣先贤教我们,不要改变制度,制度好不好不是重要问题,关键是人要好,你把人都教好了,那个制度不完善,人也能做好事;要是那个制度很好、很完善,人不好,他用这个制度也能做坏事。所以关键是人,怎麽把人教好。所以现在我们把《群书治要》如果能推广出来,人民就知道什麽样的人可以选做总统。这个标准都在《群书治要》裡面,你怎麽当好官?你怎麽做一个领导?你要符合这个条件和标准。人民有这个慧眼,他选的人就正确了。

 

底下讲,「敏则有功」,敏是办事敏捷,办事敏捷才有成功。如果拖拖拉拉,那就很难成功,往往做事错过机会,再找第二次找不到,没有机会了。所以要敏捷,善于把握好机会。「公则说」,公是公平,这是讲为政,为政者如果是公平的,民心就悦服,「说」就是喜悦的悦字,通假字,人民百姓心悦诚服。这是什麽?做帝王的没有偏私,人民自然就心服口服。在《尚书.洪范》这一篇裡面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荡荡是博大的样子,平平是平等,没有偏斜,无偏无党,没有偏私,这个党也是指结党营私。做为一个领导人、在位的人,他心地广大,就是他不想自己,想着天下人,想着百姓,这就荡荡,他的为政之道叫王道。如果只想自己的利益,甚至只想自己一国的利益,不能想天下万民的利益,那麽他不叫王道。即使是他很强大,他出兵可以打小国,把小国征服,小国的总统(或者是领导人)不听他的话,他马上出兵把那总统换了,这不叫王道,这叫霸道。为什麽?他有偏有党,有私心,不平等。王道什麽?大国小国都平等,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这一段整一章五个小节,我们就讲到这。这一章可以说是总结了「二帝三王」他们的政治思想,二帝是尧、舜,三王是禹王、汤王、武王。你看古圣先王传下来的这个道,孔子在这裡做总结,先把心法和盘托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我和天下是一不是二,心法托出来了,然后再告诉你具体怎麽做的方法。这是治国平天下的要道。

 

蕅益大师在这裡注解说,「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脉,历历可考」。所以代代帝王那种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那种血脉在这裡就看到了,从尧王到舜王、到禹王、到汤王、到武王,最后孔子做总结,它由祖祖相传下来的。中国的圣贤道统总结起来,蕅益大师总结了四个字,叫「修己以敬」。这个不是蕅益大师作的,孔老夫子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汤武都是这个大道。不仅是领导人要这麽做,每一个人都要这麽做。即使是庶民,平民老百姓也有这一分责任和义务,帮助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古人讲位卑不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很卑下,不敢不为国分忧。范仲淹讲的,在朝的时候忧其民,在野的时候忧其君。我们怎麽样来做?只有修己,自己把自己修好。用什麽修?用诚敬修,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圆满,你功德就圆满了。自己也修好了,家也齐了,国家也安定了,天下也和谐了,甚至宇宙大同。这就是帝王的道脉,古圣贤王的道脉。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10: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5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