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40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讲到现在也就快讲完了,二十篇。如果大家真正是认真的跟着听下来,这个意思我们应该能听懂。真听懂了,那你的行为、你的心理肯定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有不顺心的时候就怨天尤人,就责怪外面的这些境界,不会。那个心转回来了,外面没有境界,只是我心变现的境界,所以外面有过错,都是我的错。弘一大师《晚晴集》裡头说了这麽一个桉例(一个比喻),说有一个人鼻子上有墨点,他去照镜子,发现镜子裡的人怎麽鼻子上有墨点,很难看。这是个愚人,愚痴、迷惑颠倒的人,他不会回头想自己鼻子上有墨点,他迷在外境上了,看到那镜子裡的人,就去指责他、批评他,「你怎麽有墨点都不知道?你太愚痴了,还不懂得擦,我给你擦!」拿个毛巾在上面擦,使劲擦也擦不掉。能擦得掉吗?这是愚迷。觉悟的人,他不会擦镜子,他擦自己的鼻子,拿毛巾把鼻子上的墨点一擦掉,他再看那镜子,那个人也乾淨了,这就是圣贤心法。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过就是过错,世间人有过错,修道的人不会放在心上。不是说他不知道世间人有过错,他知道,很清楚,但是他不认为这是世间人的过错,「是我的过错,我要改自己,把自己改好了,外面人他也就改了」。武王也是这个境界,所以武王是真修道人,他证道了。「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你看看,他没入境界他说不出这个话。

 

再看底下第五小节。第五小节这是总结,『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一直到最后。我们先一句句来讲。这一节裡头说的话,先儒都认为是孔子的话,《雪公讲要》裡面引证了不少,像《汉书.律曆志》、《公羊传》等等。《公羊传》裡面的「何休注」都有这样的说法,也是孔子对于这些古圣先王的一段总结。总结他们是什麽?他们所行的政法,就是他们的政治制度是怎麽样的。通过把自己的行为修好了,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那麽就能够让天下人安定。

 

具体来讲,这裡说到的「谨权量」,权是秤(去声)的意思,当秤(去声)字讲。秤(阴平)物要有秤(去声)才能够知道轻重。量是量物的器具,像斗、斛,这都是量物的器具。权和量加在一起就是度量衡。这个谨字就是谨慎,就是要统一的意思,要统一度量衡,而且还要在贸易当中要公平,谨字含有这个意思。

 

「审法度」,审是审查,法包括这些礼仪制度,法度合起来是指这些像车、服、旌旗等等的礼仪,外表的这些形式不得不审查,要如法,所谓贵贱有别。因为古代春秋时期都有五个阶级,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和庶民,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不可以乱穿。通过衣服上面的花纹、花色,你能判断他是属于哪个阶层,这是便于行礼。要不然分不出来,那就会乱礼。儒家非常讲究礼,「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礼,大家没有规矩,没有规矩社会就乱了,所以制定这些种种的礼仪制度,其实是让大家守规矩,社会不乱,有秩序,这是审法度。

 

「修废官」,官是职位,做事要有相应的人来做,你要给他官位,你要任命给他一个职务,这是官。要找到合适的人做这个职务,这也要有慧眼,慧眼识英才,让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职、各行其道,这样的话,整个政治办得就井井有条,就不会乱了。所以,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就能够顺顺利利的实行了。从天子,就是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领导各行其政,团结一致,互相配合,这个政治也就非常的安定,而且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

 

底下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是兴起,是动词。「灭国」,就是已灭的诸侯之国,国是诸侯的国家。「继绝世」,这个世是讲卿大夫,比诸侯要降一级,绝是绝了祭祀的这些贤卿大夫,他们如果是祭祀断绝了,这家也就不成家了,所以要为他们立后,以便祭祀可以保持长远。「举逸民」,举是举用,逸民是隐居的,但是很有才华的、超逸的人,这叫逸民。他不想出来做事,你不请他,他绝对不会出来;你要请他,他还要看现在适不适合出来。如果天下有道他才出来,遇到明君了他才会出来;如果天下无道,昏君在位,他就不出来,他隐居山林,这是逸民,贤人。

 

像三国时代,我们看到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诸葛亮他隐居在南阳,高卧隆中,他不出来做事,但是他是满腹经纶,怀有济世安邦之才。刘备知道了,举用他,三顾茅庐,那真是礼贤下士。如果不是刘备这样的诚心,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出来的。你找他一次、两次他都不肯出来,找他三次,而且每次都是这样诚恳、恭敬,这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过去读书人真的很有道义、情义,看到刘备是一位有德之人,而且他对诸葛亮这样的恭敬、这样的赏识,所以诸葛亮要报知遇之恩。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真正有气节的读书人,为了知己可以牺牲身命,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他明知刘备,就是按照天之曆数,没有办法能够统一天下的,所以他在隆中就给刘备说出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看了就知道了,三分天下这个战略部署,诸葛亮没出山就已经说了。果然后面就是这样,刘备他没办法统一天下。所以,为什麽诸葛亮不愿意出来?出来也是不可能,天之曆数,天道。诸葛亮他懂天道,他是很能算,他精通儒释道。释,佛家当时也传进来了,不知道诸葛亮有没有学。佛法正式传进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三国时代是汉朝末年,诸葛亮说不定也学过佛,但是他是道家修养极高,他懂得这些曆数,他会算。遇到这个缘,那也是天意,所以他就不得不出来。出来之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尽忠。他死得也早,为什麽?积劳成疾。所以,这样的贤才举用出来,那真的是对国家、对人民带来很大的利益。

 

做到这三条,「兴灭国」,对诸侯,已灭的诸侯我们要扶持他、兴起他,这样让其他诸侯看到了心也安,「这个天子有道义、有情义,真的到哪一天我有灾难了,他也会扶持我的」,他会甘心情愿为天子服务;「继绝世」,这对卿大夫,帮他们立嗣,卿大夫心就会忠诚了;「举逸民」,这个逸民能报知遇之恩。如此,这底下讲,「天下之民归心焉」,民心自然归服。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国家安定繁荣关键是看民心,不是看你的军事实力,不是看你的经济实力,也不看你的外交策略,关键问题就是民心,国以民为本。古人讲,「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就像船一样,小船在海裡头漂,大海就是民,你要是能够让民心归顺,海就平了,没有风、没有浪,你就安稳了,坐享太平;要是民心不平、多怨、不服你,那就兴风作浪来了,这船就要翻了。所以,古人虽然是帝王的制度,可是是民本的思想,你看自尧舜禹汤,一直下来都是如此,到清朝还是如此。而历朝历代的历史也证明这一点,如果是天子失掉民心了,怎麽失掉的?自己没做好,无道、昏庸,民心就不服,这个朝代就肯定会被推翻。下面一个朝代,那个帝王肯定是重民,最开初的几个帝王都是比较英明的。他知道民心是最重要的,民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虽然那个君王高高在上,但是他轻,民为重。这个也是提醒君王,就是国家领导,一定不能够自己自高自大,把自己看得太重,把人民百姓看轻,傲慢、骄奢淫逸,到最后就完蛋了,肯定就灭亡。自己要轻,就像一条船,上面轻、下面重,它才稳。所以君要轻,民要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10: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5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