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9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们看到胡小林老师,他是个企业家,在没学传统文化之前很多过恶。他自己在反省忏悔的时候说,过去做生意的时候,也有这些坑蒙拐骗、不诚信,天天喝酒吃肉,跟客户,为了迎合客户不择手段,这些都是过失。为了挣钱,对父母往往就不够关心,对父母的需要也漠视。后来学了《弟子规》以后,他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对照《弟子规》一条条过失改正,把自己的这些习气毛病改掉。现在素食,也绝不跟那些客户在一起讲黄色笑话、喝酒了。用诚信来做生意,发现生意会愈做愈好,销售额、利润年年增加,自己不用那麽多应酬,清閒了,更多的时间学习传统文化,反而效益增加了。他就悟出来了,原来挣钱不用靠那些庸俗的手段,堂堂正正的来做生意一样赚到钱,而且赚得更多。为什麽?因为你有诚信,客户对你更信赖,觉得你可靠,所以你的生意就更好。他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父母,我们听他的分享,他在父亲最后几个月的日子裡,回去孝顺父亲,陪着父亲聊天、吃饭,给父亲按摩,给父亲洗屎尿裤,照顾有病的老父亲。老父亲非常感动、非常安慰、非常欣喜,一直让父亲颐养天年,最后欢喜离开人世,尽到最后的孝道。所以这几年他跟我们分享学习传统文化以来,这个人格,这种做人的方法方式跟原来是一百八十度转变,过去很多的过错,现在都改了,我们对他真的由衷的敬佩和讚歎。这就是子贡在这说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的家裡人、他的员工、他的客户,看着他这几年的变化,都竖大拇指,都对他真的佩服。改过得真干,他是君子。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二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这裡非常会讲话,他言语的艺术很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他能够说出这麽有艺术的言语,也是基于他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尊师重道。经文上说,『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卫是卫国,在春秋的时候,鲁国、卫国、郑国、楚国四个国各有一个公孙朝,这裡为了加以区别,所以称卫公孙朝。他问于子贡,问子贡说,『仲尼焉学?』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字仲尼。焉学,焉字当何字讲,就是说,孔夫子的学问从哪学来的?子贡就回答公孙朝,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王、武王,他们都是周朝开朝的圣王,武王是文王的儿子,武王建立的周朝,追认他自己的父亲做文王,他们都是圣人。武王的弟弟周公,协助武王建立天下,制礼作乐,作了《周礼》。《周礼》是周朝的宪法,近代的哲学家方东美先生说,《周礼》是历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它不叫法,它叫礼,礼比法更好。法是什麽?强制性的,你一定要遵守。礼是什麽?让他自发性的,人与人之间自然要遵守的这些规矩。有礼,这个社会就叫治世、太平盛世;如果礼没有了,这个叫乱世。

 

周朝八百年,西周灭了之后,东周开始进入乱世,到了春秋末年时期已经是相当之乱,孔子是在春秋末年。可是文王武王之道(就是圣人之道)还流传到当时,春秋时候还能见到,所以叫「未坠于地」,文王武王虽然不在了,他们的道没有随之丧失,一直流传下来,在这世间还能见到。谁来传道?「在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是说只在典籍裡面,是靠人去传的,因为道要行出来。譬如说孝道,孝道如果只是写在文字上,我们很难去体会,仅仅只是文字。但是如果真正看到孝子,我们体会就不一样,孝子能传孝道。还有君臣之道,君臣之道,如果有忠臣就能传,有明君就能传,君仁臣忠。「文武之道」,在这人间具体来讲体现在五伦大道,就是人与人之间五种关係,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人在这社会上不能离开这五种关係。如何处理好人际的关係,这叫尽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十种义务),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或者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就是道。道是讲关係,随顺这个关係尽义务这就是德,所以父子之道裡面,父慈子孝,那个慈和孝就是德,道德。

 

朱熹朱夫子讲过,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中国传统文化讲什麽?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讲道德。道就是讲关係,儒家着重讲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讲五伦;德就是修十义,道德。佛家讲关係比儒家讲的要广,不仅讲人与人之间关係,还讲到人与大自然的关係(道家也讲得很多,要人回归自然,要天人合一),还有一个人与天地鬼神的关係(这个佛家讲得多,道家也讲得不少,儒家有,不多。譬如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係,这都是道)。三种关係都要处理好,处理好了就叫德。佛家讲的伦理讲得究竟圆满,他讲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这个伦理究竟圆满。所以随顺这个一体就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比儒家讲的仁爱更为昇华了。但是实际上,讲浅深是圆融的,我们不能说儒家讲得浅,佛家讲得深;或者是儒家讲得窄,佛家讲得广,不能这样讲,看你怎麽样领会。一部《论语》,你能够领会得很圆融,那这部《论语》跟佛家《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不能够说佛家一定高于儒家,它们平等。法没有高下,高下,是自己的境界有高下,随着你境界不断提升,你对于法的理解就愈来愈深。像我们以前读《论语》,没有现在体会深,为什麽?现在因为有佛法的基础,用佛家一体的理念、圆融的教义来诠释《论语》,《论语》也是大乘佛法,你看蕅益大师注解《论语》正是如此。文武之道就是圣人之道,古圣先贤证得了宇宙人生真相,然后把它表述出来。在尧舜禹的时期表述得少,有,但是留下来的典籍不多,像《尚书》,这就是有记载的。到了文武周公的时候,典籍就多了,所以传得就广。可是传的都是同一个道,文武之道也正是尧舜之道,孔老夫子也是传的尧舜文武之道。

 

孔老夫子怎麽学?在这裡就说明,我们来看《刘氏正义》裡头的说法,这是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大道之传,由尧舜递至我周,制礼作乐,于是大备。故言文王既殁,其文在兹。及此,子贡言道,亦称文武也」。大道之传,大道的弘传在人,不在文字,但是也不能离开文字。所以文字,文以载道,它是道的载体,不能离开文字,又不能够执着文字去学这个道、去悟这个道、去证这个道。中国的老祖宗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都是圣人,他们都是证道之人。这个证道,简单的说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瞭,这种人就是圣人。他们所传的道不是自己发明的,不是自己说出来的,发明创造出一套理论学说,不是,都是自性自然流露。他们证得自性了,所以境界都相同,尧舜这两位圣王证得了,禹也证得了,汤也证得了,文王、武王也证得了。到我周,周就是周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经历夏商周三代。尧舜禹的时期叫大同之治,叫天下为公,不是父传子,而是禅让,政权是禅让,所谓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了禹的儿子启,禹传位给儿子启,也不是私心故意传给儿子的,不是。禹是圣人,他没有这个私心,只是当时真的要找到比启还贤的人找不到,大家都推举启来做王,只好传给启。自启以后就变成家天下,那就是父传子,夏朝开始了。夏,到商,到周。周朝周公集大成,制礼作乐,把文武之道、把尧舜大道更为具体化,用礼乐来表现,于是大备。用礼乐治国、修身,以礼修身,以乐调心,中国老祖宗的大道,到周朝就很完备。如果子孙后代一直遵守着老祖宗的成法,周朝传到现在还是周朝,只可惜这些子孙们不听话,不孝了,没有真正去力行祖宗的教诲,才有改朝换代。

 

到春秋时期还是周朝,但是天子已经失位了,没有任何的权力,诸侯都是割据天下,这就是乱世。夫子极为痛心,可是文王、武王的这种道仍然在世间,还没有丧尽,所以说文王既殁,其文在兹。这是孔子自己说的,文王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文还在,文就是讲道,夫子有这个使命,他自己有这个愿力要继承文武之道。他非常羡慕周公,把周公做为自己的榜样,他能够做到。只是当时因为乱世,而他又不在其位,所以虽有这个抱负,可是实现不了。结果到晚年,从周游列国回来,开始着书教学,他是办私塾教育的,开办教学,教三千弟子,传道,其中七十二贤人。而且他自己亲自写书,删诗书(《诗经》和《书经》),定礼乐,着《春秋》,注《易经》,做了很多这种典籍的会集工作。所以孔子是先王大道的集大成者,后人称他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所以道它不是属于哪个人,不是属于尧舜,也不是属于文武,它是人自性本然之道。夫子证得了,他也希望这道能够再传下去。这些典籍是帮助我们印证自己是不是得道,如果得道了,那你的想法、看法跟古圣人的是一样的,用经典做印证。子贡在这裡说的,道也称文武之道,就是因为文王、武王证得了。但是要知道,不是只属于文王、武王,也不是文王、武王发明的,每个人自性都本有的。这就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看你能不能去证得。本性是本善的,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对立那个善,有善有恶的善不是真善、不是本善,那是讲习性,「性相近,习相远」,那个习有善有恶,本性那个是纯善就叫本善,没有恶的善。佛家讲本性本觉,觉悟的觉,也是一样,意思相同。这个道还存在于世间,换句话说,还有人在行道,或多或少的在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07: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