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9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子贡就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识」是作记字讲,记忆的记,像默而识之,这就是记忆的意思。「贤者」,才器大、德高才大之人(才华的才),他们能够记得远大的这方面的道,他们能行大道。「不贤者」能记得末小的,他们就能行末小的,但是无论大小,无不是文武之道,也无不是我们自性本善。有的人行大善,有的人行小善,大善、小善都不离自性,都是道。

 

因此子贡在这裡结束的时候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焉」是何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夫子(孔老夫子)何所不学?因为公孙朝问子贡,夫子是怎麽学的,从哪学的这些道?夫子确实是学的,他自己在《论语》当中都说,他不是生而知之,他是学而知之,他是学来的。怎麽学?向每一个人学习,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或多或少都能够行一点文武之道,所以孔子跟他们学,没有「常师」。常师是自始至终只跟一个老师学,这就是常师。所以圣人无常师,是这麽来的。你要知道圣人无常师,凡夫呢?凡夫不像圣人,无法拣别善恶、真伪,那就需要有常师,而且这个常师一定是真正有智慧、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他才能学得成功。这一点如果像夫子,我们就学不成。夫子可以,他是圣人,他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他来到人间就是来整理和集成文武大道、尧舜大道,所以他在当时向每一个人学,贤者、不贤者,只要符合文武之道的他都去学。

 

在《刘氏正义》裡面刘宝楠先生举了几个例子,「书传言,夫子问礼老聃」,老聃是老子,他向老子学礼;「访乐苌弘」,这是向苌弘学音乐;「问官郯子,学琴师襄」,你看都向这些老师学。「其人苟有善言善行足取,皆为我师」,所以孔子当时真正求学非常的勤奋用功、谦虚,到处学习,然后把他所有所学的汇在一起,集大成。他这麽做是不得已,为什麽?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老师,没有一个圣人的老师带他。假如文王武王在世,他就不需要去到处学,他跟一个老师就学成就了。可是当时文王不在了,武王不在了,周公也不在了,他向谁学?只好向每一个人学,每一个人都保留着圣人之道的那一部分,他就把那一部分学来,汇集在自己身上,自己做圣人,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裡。所以圣人是无常师,孔子不是普通人。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上看到,这麽多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各有一套言论,你是不是跟每一个人都学?你这样学就完了,你肯定学糟了。因为什麽?你不能辨别什麽是真善、什麽是假善,智慧没开。智慧没开就要跟一个老师学,这个老师非常重要,这一定要是明师。明不是名气那个名,是英明的明,开明的明,就是明白的、有智慧的老师。

 

所以孔子做的事情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已经做到了,我们不需要像他那样去做,我们只需要向他学就行。所以我们就向孔老夫子学。有没有学成功的?有,孟子就学成功了。孟子没见过孔子,但他就跟着孔子学,看孔子公的书,跟孔子的再传弟子学习,所以虽然没有见过孔子,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他学成功了。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他的学问道德超过孔子其他弟子。所以我们都称孔孟孔孟,没有把其他弟子跟孔子并起来,很少听说孔曾,孔颜也有,但是没有孔孟这麽脍炙人口,孟子跟孔子齐名。所以孟子的学法跟孔子不同,孔子是无常师、集大成;孟子专学,一门深入,跟一个老师学,这都是给我们示现。我们要学得学孟子那样,跟一个老师学,选择明师才行。真正学成,开智慧,你也做圣人了,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无常师,那你就广学多闻,到处参访,像孔子当年一样。到处参访目的是什麽?增加后得智,自己在师门当中得到了根本智,然后出去外面广学多闻,得后得智。如果根本智没开,那你不能够出去广学多闻,一广学多闻,那你就麻烦了,你就会受污染,你就学不成了。这个我们要懂得。

 

所以子贡在这裡讚歎夫子,说他「何常师之有」,哪裡有常师?没有固定老师。没有固定老师实际上也有固定老师,谁是他固定老师?文王、武王。所以蕅益大师在这裡引了李卓吾先生的话说,「分明说他师文武,而语自圆妙」。子贡分明在这裡说孔子师文武,他是文王、武王的学生,师从文王、武王,怎麽说他没有常师?文王、武王虽然不在,但是孔子是私淑文王、武王和周公。从哪裡来学?贤者记其大者,不贤者记其小者,从这些人当中来学,学的都是同一个道,同一个老师的学问。子贡在这儿会说话,圆满而巧妙,叫圆妙。子贡是夫子弟子当中言语最行的,确实从这裡可以看出来。原来夫子不能说没有常师,还是有常师,常师是什麽?是文武。又不能说文武是他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是自性,他能够认识自性,佛家讲的明心见性,他的境界跟文王武王周公、跟尧舜禹汤没有两样。所以可谓「从心所欲不踰矩」,无论说什麽、做什麽,无不与自性相应,圣人。子贡这一点他明白,所以他在这裡讚歎夫子。讚歎夫子,当然是让我们也要好好的师从孔子,因为他确实是证道的圣人。至于说怎麽学,那就得像孟子那样,也包括像颜回、像子贡、像曾子这些人一样,跟一个老师学,学成功了,你证得自性,你所言所行就从心所欲不踰矩,无不是自性。下面我们再看第二十三章: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牆。赐之牆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根据《雪公讲要》所引马融的注解说,『叔孙武叔』,是鲁国的大夫叔孙州仇,「武」是他的諡号。这个大夫在朝中告诉诸大夫,『语大夫于朝』,「大夫」是指其他的大夫,他在朝中跟其他大夫说,『子贡贤于仲尼』,他居然说这个话,他说子贡德行学问超过孔子了,这是公开扬言。然后,『子服景伯』,也是个鲁国大夫,就将叔孙武叔说的话告诉子贡。

 

『子贡曰』,底下的话都是子贡说的,大意都是说自己是远不及孔子,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譬之宫牆』,他用个譬喻来说,譬如宫室周围的牆。『赐之牆也及肩』,「赐」是子贡的名,他自己说自己,说我这个牆只到我人肩膀那麽高,在牆外的人就可以看到牆裡的东西了。『窥见室家之好』,这是普通人家的牆,不高,外面人一下就看到裡面,这个家裡的情况、这房间裡的情况都看到。这比喻自己并不是很高,所以叔孙武叔能够看到我很好。换句话说,他也不高,我不高他也不高,他能看到我。『夫子之牆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仞」是长度的单位,在古时候,根据古注注解说,「一仞七尺,或为八尺,或为五尺六寸。其说不一,不必详考」,这是我们师公李炳老考证出来不同的说法,一仞,按照古时候周朝那时那个尺,跟我们现在的尺又不一样。弘一大师他俗家名是李叔同,他出家之后,他有一个《律学三十三种合刊》,他就专门对周尺做了考据,一尺,他说周朝一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六寸。如果按一仞七尺来说,这七尺,我算了一下是一点四米,数仞也就是好几米高,那就是很高的牆。「不得其门而入」,牆很高,必须从门入进去才行,你不能翻牆进去,你在外面也看不到裡面的东西,要找门才能入,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门。如果不得其门,进不去,『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个牆是什麽牆?像天子、诸侯那个围牆,很高很高,裡面有宗庙,宗庙很美,看不到;还有百官(朝廷裡的百官)他们的富盛,我们也看不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07: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