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17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师冕出』,师冕要离开了,告辞了。孔子送他走之后,孔子的弟子子张,在旁边就看到孔老夫子接待这个盲者的经过,就问,『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因为子张心裡想,孔老夫子告诉师冕这是台阶、这是坐席,然后一一介绍这些人,他就问,这个是不是跟乐师言语之道?「与师言之道与」,这是不是跟盲乐师言语之道,是不是应该这样讲话?孔老夫子说然,『子曰:然』,是的,『固相师之道也』。这个「相」是当导字讲,也就是帮助他,就是引导他,因为他是盲人,引导他、帮助他,这就是帮助他之道。

 

我这裡又选了《朱子集注》裡面的解释,它就更清楚的把这个意思体现出来。说「相,助也」,相师之道就是帮助盲乐师。「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自古以来盲人他必须要有帮助,其道如此,这很自然,到现在也是这样。特别在国外我们看到,盲人特别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特别有他的残疾人通道,这都是关怀他们。「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圣人是指孔子,孔子对待盲乐师,很自然的就做出帮助他的这些举动,非作意而为之,他没有作意。但尽其道而已,这就是道,他尽心尽力的帮助一位盲者,这就是圣人之道。所以圣人之道没什麽奇特的,就在日用平常之间,你仔细观察,他都把它表现出来。孔老夫子对这位盲乐师,你看他的这种做法,这就是仁,仁者爱人,这就是对他的爱,而且很自然,都不用作意,圣人完全就是这样自然性德流露。所以这段话,我们看到是很平常,但是这裡头就已经把夫子的仁道给表演出来了,看我们会不会看、会不会学。

 

所以《朱子集注》裡面,朱熹朱夫子引「尹氏曰」,这是程颐的弟子尹彦明。程颐是朱子的老师,虽然两人没见过面,朱子私淑程子,所以我们称程朱,这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尹彦明是程颐的大弟子,他这裡说,「圣人处己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所以我们学圣学贤从哪学?不光是从他的言语上学,从他的行为、点点滴滴生活小事上去学他的存心。圣人对自己对别人,其心一致,这个心是什麽?仁心。无不尽其诚故也,都是诚心诚意的,对自己是诚敬,对别人也是诚敬,对一个盲人都是这样的诚敬。所以「有志于学者」,有志于学圣学贤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教我们从这些生活点滴处去学习。

 

我记得我十年前在新加坡,我跟我母亲,我在美国教书,大学放假了,我就跟我母亲到新加坡去看望师父。有一幕非常的记忆深刻,老人家跟我们一起围着茶几坐,大家喝茶。喝茶的时候,老人家用一张纸巾,他用完了,然后把它叠得很整齐,恭恭敬敬的放在他的茶杯旁边。这是他的小动作,做得很自然,他没有作意,可是我却看得很仔细,当时我就悟到了什麽叫诚敬。你看,对一张小纸巾都这麽样的诚敬,无不尽其诚。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诚敬,这就是圣人。孔老夫子不也是这样吗?一般我们拿纸巾,用完了之后拧成一团就扔掉了,谁还会把它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一边?所以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从这小地方也能学到。

 

蕅益大师有两句注解,「子张看得道字奇特,孔子注得道字平常」。子张问是不是「与师言之道与」,这就是您跟盲乐师讲话的道吗?因为孔子没有表现得很奇特,子张他就没看明白,他以为道是很奇特的事情,孔老夫子可能会跟这个乐师谈玄说妙,讲一些大道,但是没看到讲什麽东西,所以他问,您这是不是跟乐师讲话的道?子张把道字跟生活分开,把道看得太玄乎、太奇特了。孔子注得道字平常,孔子说这就是道。道字就在日用平常间,成圣成贤不是说离开这个世间,就在你世间待人处事接物上,你都能够存仁心,尽忠存恕,厚以待人,关爱别人,这就是道。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卫灵公第十五篇」就全部讲完了。今天也是今年我们《论语》讲习最后一天,正好讲一个段落。等来年,明年,我是明天跟老恩师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这三个国家去讲课,等一月下旬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04: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