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17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江谦先生有一段补注,他引列子《冲虚经》,列子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成就的思想家,他也属于道家的人。相传他有能力御风而行,乘风可以飞去,所以在唐朝的时候,他就被皇上封为冲虚真人。他有个《冲虚经》裡面讲到,「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列子所谓太古神圣者,非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之大觉世尊乎?」列子那个时期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后,但是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佛教是在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皇上正式迎请才正式流入中国。当时列子是战国时期,所以他们没有接触到佛教。但是列子是一位圣者,他也有神通能力,刚才讲他能乘风而走,像仙人一样可以飞,他也有这种能力可以知晓。

 

在这裡他讲了一位太古神圣之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佛,他知道西方有佛。西方是指印度,有释迦牟尼佛。这位神圣之人可以备知万物情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悉解异类音声,像鸟兽的语言他都能够知道,都能明白。会而聚之,训而受之,他讲经说法。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馀会,天天跟这些弟子们上课,所以会而聚之,聚集大家一起来学习。训而受之,他教导弟子,弟子能够受教。同于人民,跟人民一起生活而教育众生,这叫和光同尘。故先会鬼神魑魅,他能够教导鬼神,而且他教学先把鬼神教好。这个魑魅就是传说裡面的山林当中的妖怪,这些我们讲的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肉眼看不到他,但是他们存在。佛讲经说法确实很多其他道的众生都来,有天道的、有阿修罗道的、有鬼神道的,都有。次达八方人民,他的佛法也教化四面八方的人民,你看佛教后来也传到中国来。末聚禽兽虫蛾,他的教育还能够及禽兽虫蛾,牠们都能听得懂。你看《无量寿经》裡头就有,讲到阿弥陀佛现身的时候,当时在场的一切蜎飞蠕动生灵都心生欢喜,所以六道一切众生都能受他的教化。

 

「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血气之类就是一切有情众生,心智不殊远就是他们的心智都没有什麽分别,殊是分别,远是远离,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神圣知其如此,这位神圣能够通达这些宇宙人生真相。「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也通达一切众生的心智与语言。所以他的教化可以普及各类的众生,不光是人,六道众生都包括在内,无所遗逸,就是没有遗留的,一个不漏都能教化。正所谓「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江谦先生这裡说(前面是《冲虚经》上列子的话,底下是江谦先生自己的话),「列子所谓太古神圣者,非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之大觉世尊乎?」这是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三界大导师。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六道。四生是胎、卵、湿、化,这是讲一切众生他们的生命形态。有胎生的,像人、哺乳动物都是胎生;有湿生的,像些蚊虫,湿气就能生出来,一些小虫子;化生的,像天人、像地狱的众生就是化生;还有卵生的,像鸡鸭这些都是卵生。他是一切众生的慈父,这个慈父是比喻他的大爱惠及一切众生,所以佛真正是做到有教无类。下面再看第三十九章: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个谋字,根据皇侃的注疏就是讲谋事。这句话孔子的意思是讲,『道不同』,当然意见就不和,就不能够共同办事,否则,一起办事也办不成,互相都会闹意见,各执己见,不能够办事。「竹氏《会笺》」,就是刚刚讲的竹添光鸿的《论语会笺》裡面说到,「譬之一人之南纪,一人之北越,出门相背,岂可相谋哉?」就好像一人向南走,一个人向北走,两个人相背离,怎麽能够共事?这个道理就很简单,我们不难理解。

 

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说,「毫釐有差,天地悬隔,仁与不仁而已矣」。这个道不同,什麽道?两个人道不同,一个行仁,一个行不仁,这就不同。不同在哪?就在我们一点存心,存心之处毫釐有差,天地悬隔。譬如说我们起心动念想自己,自私自利,不仁;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不想自己,想一切众生,想护持正法,仁。你看,就是一点存心处,仁与不仁天地悬隔,毫釐之差就是一个念头之差,两者就天渊之别,这是讲仁与不仁而已矣。

 

所以我们自己发心做仁者,我们要跟仁人志士相合谋共事。做什麽工作?挽救世道人心,弘扬圣贤教育,化解世界灾难。世界灾难是人心变恶而招感的,我们要化解灾难就是要用教育转化人心。你看报纸登的,今年(现在到年尾了,再过两天就到新年了),二O一O年这是天灾年,据统计,今年的地震、洪水等夺去了二十六万人的生命,创下了四十年来最惨烈的记录。这种灾难,我们知道是众生造恶业的果报,要帮助化解,没有别的,只有靠圣贤教育,特别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仁人志士,我们为这个来谋划,为这个来工作、来奉献,不为自己。为自己的,我们就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自然不跟他走到一块。我们再看第四十章:

 

【子曰。辞。达而已矣。】

 

根据《集解》孔安国注,这是何晏的《论语集解》,他引了孔安国的注解。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家,这是讲什麽?「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豔之辞」。所以这个『辞』就是说话或者写文章,『达而已矣』,是表达得贴切就可以了。所以凡事莫过于实,不要过分,过犹不及。说话、写文章要恰到好处,不能过于浮华。或者是讚歎某人讚歎得过了,言过其实;或者写文章,写的文辞太豔丽,过于渲染,这个就文过其实,这些都不好。孔子说表达确切最要紧,不烦文豔之辞,不用拿那些很豔丽的辞句。所以说话、写文章都是不要追求浮华。

 

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从古有几个真正达的?」夫子说「达而已矣」,蕅益大师在这裡很感叹,从古到今有几个真正「达」做到了?换句话说,这也不容易做到。辞能够做到达,这就是什麽?佛家讲的不妄语、不绮语,这是大戒。从古到今,确实真正做到不妄语、不绮语的人不多。为什麽?因为他心虚妄,真正做到不妄语、不绮语圆满的人那是如来。所以《金刚经》上讲,如来是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这就是辞达了。蕅益大师又说,「卓吾云」,李卓吾先生讲,「五字,便是谈文祕密藏」。这五字就是「辞,达而已矣」,这五个字是谈文的祕密藏,谈是说话,文是文章,祕密藏就是祕诀。所以说话、写文章祕诀就在于达,我们要向这个方面努力。最后我们看第四十一章,这是本篇最后一章: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师冕见』,根据《集解》孔安国注,「师」是一位乐师,弹奏音乐的,但是他是一位盲人,他的名字叫冕,师冕,他的名是冕。这个人是鲁国的乐师,他来求见孔子,所以「师冕见」就是来见孔子。孔子在这裡表现出待客之道。『及阶』,就是当师冕走到台阶前,因为他是盲人,看不见,孔子就说『阶也』,这是台阶,提醒他,这是对他的关爱,不要让他因为看不见,走到台阶上摔跟头。『及席』,师冕走到坐席前,孔子告诉他,『子曰:席也』,这就是坐席,请他坐下。『皆坐』,大家都坐下了。屋子裡还有其他的人,所以『子告之曰』,孔子就告诉师冕说,『某在斯,某在斯』,就跟他介绍,某人坐在这裡,某人坐在这裡,一一介绍。这是因为师冕他是盲人,看不到,也不知道有谁,所以孔子也给他做介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04: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