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7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佛法是师道,师道就是教育,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所以佛法也非常重视孝道。你想成佛,首先你得做个孝子。你要发大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度就是帮助的意思,也是让孝心扩展出来。度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建立在孝心的基础上。有了孝心,那个菩提心才真实。否则那菩提心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就是这裡讲的不是正直的。就像他儿子告发他的父亲,他已经不孝,他所做的事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正直。所以孝是根,大根大本。成佛道就是对一切众生就好像对自己父母一样,用对待父母那种至孝对待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

 

我们读佛门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了解,地藏菩萨现在是等觉菩萨,其实他早已经是佛果了,他只是示现做等觉菩萨,他不成佛。你看他的学生裡面成佛的都不计其数,他老人家哪裡说不是佛?他自己过去怎麽修行?孝道。《地藏经》裡面记载他两个故事,过去无量劫前,有一生他做婆罗门女,另外一生做光目女,都是为了救她的母亲脱离恶道,而发愿修行念佛,最后把她母亲救出来。而后她就发出真实的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为什麽?她对她母亲是真诚的心,至孝的心,这个心就能够把她母亲度出来,那对任何人你只要用这个心,也能把任何人度了,度尽所有众生都是用这个心。所以地藏菩萨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孝亲,孝道。所以《地藏经》称为佛门的孝经,要学佛最好先从地藏菩萨学起。佛法裡讲四大菩萨,这四大名山,九华山地藏菩萨,这教你孝道。孝道落实了,然后你就到普陀山学观世音菩萨,学慈悲,慈悲是孝道的扩展。你对父母尽孝,你对一切众生都尽孝,那就是观世音菩萨,这心量广大。五台山文殊菩萨教你智慧,你要尽孝,你要度众生,没有智慧不行。智慧怎麽来?断烦恼来,烦恼轻,智慧长。然后普贤菩萨,就是峨嵋山的,教你落实、实践,你把你所学的这些道理用到你的生活上,用到你的待人处事接物上,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行门。所以大愿地藏、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四大菩萨就是代表整个佛法的修学,全是从孝道开始的。

 

蕅益大师在这裡注解说,「此即菩萨不说四众过戒」,这是菩萨戒裡面的一个根本大戒。无论是《优婆塞戒经》裡面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律,菩萨戒,还是说《梵网经》裡面讲的十重四十八轻戒,两个都是菩萨戒,都把「说四众过」定为大戒、重戒。这个四众就是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女二众,四众,佛门弟子。菩萨不能说四众的过失,明明看到他有过失,也不能说,为什麽?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眼裡不会看别人的过失,为什麽?看别人过失,是自己分别执着造成的。你想想你自己没有分别执着,你哪会看别人过失?别人有对有错,这不就是分别吗?是谁分别?你自己分别。外面其实他是不是真有过失?外面根本没有过失。外面一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根本都不存在,你说他哪有真的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是你自己的分别心使然。境缘,就是外面的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哪裡有好坏?哪裡有善恶?都没有,你自己不要分别执着就行了。所以我们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要懂得不用分别、不用执着,要用真心。才起第二念,就变不直,就不是真心。那是什麽?那些外面虚幻的境界,如梦幻泡影的这些境界,勾起你阿赖耶识裡头的那些妄想分别执着,让你造业。所以真正修菩萨行的人,要学着见外面境界不分别、不执着,再进而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正的菩萨。

 

所以菩萨不见世间过,当然更不会说四众过。见都不见就是不摆在心上,当然更不会说。因为见了才会说,不见,你怎麽会说?这个「不见」,不是说我真的看不到,那个境界是什麽都看不到,它是好是坏一点都不晓得,不是这样,那就成了木头,没有智慧,怎麽能称为菩萨?菩萨见,可是见如未见,不放在心上。就好像你走在路上,香港很多人在街上走,有的人闯红灯,这是个过失,你看到了,你知道他是闯红灯,那是不对的。可是你会不会放在心上,耿耿于怀?「今天我见到那个人真讨厌,真坏,他怎麽会闯红灯」,你会不会一天到晚嘀咕着这个事?不会。你也不会见了就忘了。可能你一个月之前见到有人闯红灯,现在你都想不起来,你没把他放在心上。可是当时你是清清楚楚的,不是说不清楚,你很清楚,「这个事不对,你不能做」,但是你不放在心上。就这个意思,这叫不见世间过。

 

这个心也是出自于孝心,什麽心?儿女心中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有没有造不对的事情?有,他也有不对的时候,可是儿女心中他不能够老想着父母不对;看到了,只想着我怎麽样帮助父母提升。知道父母有犯错,也要帮助父母改过自新,而不是在批评父母,在指责父母,甚至去告发父母,这哪是正直?这心就不正直,也就不孝了。所以真正的孝子,当听到别人在讲自己父母过失的时候,都赶紧离开,不愿意再听下去。即使别人说的是对的,父母是有这个过错,孝子都不愿意听。为什麽?他心裡面始终把父母看作自己一个大恩人,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他不想破坏这样的形象。所以舜王叫「五十而慕」,对父母,到他自己五十岁了还是这样的爱慕,「大孝终身慕父母」,这个境界我们自己要好好体会。

 

父母永远没有错,错都是自己错。为什麽?我没有把父母劝谏好。他有过失,我没能帮助他改过,这是我自己不够尽孝。我没有用我真诚的孝心感动我的父母,让他也断恶修善。你看舜王他的父母,就能被舜感动。还有闵子骞,这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母亲也是虐待他,冬天让他穿芦衣,芦絮做的衣服,那哪能保暖?冬天下雪冻得直发抖,他父亲还以为他偷懒,不干活,打他。一鞭子抽下去,把他衣服打破,芦花飘出来了,这才知道原来他受虐待。然后,他的父亲要休他的母亲(继母)。闵子骞跪在地上,求他的父亲不要休自己的继母,他说了一句名言,叫「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就我一个人孤苦伶仃,这没什麽。因为继母她自己还有两个亲生的儿子,闵子骞不是她亲生的,所以虐待他。但是继母要是走了,那自己跟两个弟弟都要受寒冷了。挽留他继母,希望他的父亲宽恕他母亲。后来他父亲感动了,继母更感动。你看,自己对别人这样子,别人(这个孩子)能够这样的包容、这样的有爱心。所以人心是肯定能感动,就看你是不是用至诚,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你想想那个金石都能够被感动,更何况肉长的人心,岂能说不感动之理?说不感动,那是因为自己不够诚。所以当看到父母过,绝对不说,不说就是给他机会改,甚至自己连念头都不动,不想这个方面,始终往好的方面想。父母有一点点好的优点,立刻讚歎父母,让这个优点扩大,父母的缺点不说。但是可以私下裡劝谏,劝谏不听,不听,我们做好样子来感动他。用对父母的这个心,再对四众,再对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菩萨不说四众过,也不见世间过,这个心都是相通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49: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