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1集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这一篇,《论语.先进第十一》裡面有多次讲到闵子骞,也多次讲到颜回,我们后面学到就再细说。时间关係,对于剩下的人,我们也不详细的来解释。冉伯牛、仲弓这些人都是很有德行,《论语》裡面我们都有提过,讲到他们的「雍也篇」第六,「雍也可以使南面」,这个就是指仲弓。伯牛是德行很好,但是也是不幸因病早亡。『言语』方面,讲『宰我、子贡』,宰我的言语比子贡还行,子贡也是个言语相当有辩才的人,他做官,做哪一类官?做外交家,口才非常好。『政事』方面,这是讲到为国家服务,出仕,『冉有』第一,冉有很有谋略,能文能武,带兵打仗都能打胜仗。在季氏家裡,他做季氏家臣,管家政,管得非常的好,就是这个人又懂抓经济建设,又懂军事谋略。『季路』是子路,子路偏向于武,他文不足,武,他很骁勇,上阵带兵,那是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文学』,这是讲『子游、子夏』,《论语》相传很多的这些篇章都是子游、子夏所记录的,文学水平非常高。

 

这是夫子评论自己的弟子,按照四科进行分类。从这裡我们也看到,夫子的弟子裡面人才济济,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七十二位是代表他们最为出色、杰出的弟子,这是孔子教育的成功。一个教育是不是成功,关键看他是不是真出人才,老师很杰出,还要有杰出的弟子,那才叫做教育成功,这个法脉才能传承。如果弟子都不行,弟子都不如老师,这教育就不算成功,所以老师都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从这裡我们看到,要传承法脉,培养后继人才就非常重要。儒家为什麽能够大兴于世?固然孔子本人非常的杰出,他是圣人,还有他有这麽多的弟子在帮他推动。如果没有这些弟子,孔子他再出色,那也是势单力薄,儒家也就很难以这样的发扬光大。因为孔门出这麽多的人才,所以这一门学派就如此的盛行。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学派能不能够真正兴旺,要看你修学的人。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他也是有很多人才,常随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出家弟子,不是常随众。常随众那就更多了,那就是数以万计。你看《无量寿经》裡面,两万人来听课,比丘众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就是男众居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加起来两万人。这是一个法会裡面就这麽多人来听,这些人当中也有很多大成就者。佛法之所以兴旺,那真正是佛陀有这些优秀的弟子,他们来弘扬。如果没有弟子们来弘扬,光靠释迦牟尼佛本人,那也是有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也各有专长,你看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头陀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各有专长。在这个世间,这些人都是有学问、有德行、有技能的人,所以得到社会的尊重。人家尊重你这个人,也就尊重你这个教,这叫「人能弘道」。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管是学儒的也好,还是学道的也好,还是学佛的也好,自己要做出好样子来。好样子拿出来了,人家敬佩你,就能敬佩你所学的那个学问,他才会跟你学。自己没有好样子,那你劝别人学,人家不相信,不服。甚至自己标榜自己「我是佛教徒」,但是这个样子拿不出手,做的这些行为都是有违于佛教,让世人唾骂,这就是侮辱佛门,给释迦牟尼佛脸上抹黑,以身谤法。

 

我们看蕅益大师这一段的注解,「陈旻昭曰」,陈旻昭是跟蕅益大师同时代的学者,也是护法,他说,「夫子寻常不喜言语」,孔老夫子平常他不太喜欢讲话。「故或云」,有人说,「文,莫吾犹人也」,讲到文,这是文章、典故,这是属于言语类的,或者说属于文学类的。「莫吾犹人也」,夫子《论语》裡面他也自己讲过,我们看第七篇裡面他讲到的,「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个「莫吾犹人也」的莫,莫是勉强的意思,就是说,我勉强可以犹如别人,这讲到文章、典故、文学,我勉强能够跟人家相比。但是讲到躬行君子,处处符合君子之道,我就未能,未之有得也。夫子谦虚,说自己德行也不够,言语也不怎麽样,勉强跟一般人还能够类似,这很谦虚。

 

底下蕅益大师又说,「或云『焉用佞』」,这个或云,是或者夫子也讲过,「焉用佞」,这是《论语》另外一章讲的。有人说,冉雍,就是仲弓,这是德行很好的人,仲弓为人非常仁厚,可是他没有什麽辩才,说话口才并不怎麽好,就是没有佞,叫做「雍也仁而不佞」,这个佞就是口才好。「子曰,焉用佞?」何必要用口才?你能够一心为仁,不需要用口才。如果不注重德行,而偏于所谓的口才,那叫狡辩,巧言、谄媚,那就不好,言语是要「惟其是,勿佞巧」。「或云予欲无言」,夫子他不喜欢讲话,这句话最能体现。予就是我,我欲无言,这也是《论语》中的话,后面我们会讲到,《论语》裡面有一句说,「子曰:予欲无言」,孔子讲,我要无言了。子贡听了之后没听懂,当然也是示现,为了教学,就来故意相问,他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如果你不讲话,那我们这些弟子们能记述些什麽?我们没什麽东西可记录的了,也没什麽东西可传述于后世了。夫子这时候说,「子曰:天何言哉?」天有什麽言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虽然没讲话,可是四季不停的运转,万物因而生生不息,天办妥了一切事,它又有什麽言语?证明夫子这裡效法天。

 

我们又问,孔子说「予欲无言」,但是他也说了不少话,《论语》裡面他老说话,那哪是无言?夫子讲无言,实际上他不是有心要言语,他的言语都是无心的,心是空,就像一个钟似的,钟中间心是空的,你一敲它就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你问它自己要不要鸣?它不鸣,这就是夫子讲的「予欲无言」,我自己没什麽好说的,你们来请教我,我就跟你们说,你不请教我,没什麽好说。就好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到最后他告诉我们老实话,佛无法可说,什麽都没得说,这就跟孔子说的「予欲无言」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讲的这些言语都异曲同工,两个人没见过面,可是讲出来的这些教诲竟然这麽样的相似,这麽样的默契,可见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释迦牟尼佛比孔子讲得就更彻底,他说他虽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可是一句法也没有说,谁要说他讲了法,那就是谤佛,没讲过一个字,这就是予欲无言。可见这个无言,不是说真的没有讲话,而是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只是应众生之启请而说法,说的时候还是无言。无言不是不言,不言是不说话,他这是无言,有言还是无言。沉默的时候是说法,你看他不讲一句话,一个动作,那不也就是说法、教会你一个道理吗?说法的时候,还是沉默,心总是保持寂静。这个我们自己要好好参,圣人的心境,真是夫子自己说的,叫「空空如也」,心中无一物,本来也无一物,哪有什麽法可说?

 

底下又说,「乃教人,何以仍立言语一科耶?」这是有人说,夫子讲过,他言语勉强能跟别人一样,也不需要用什麽口才,甚至说予欲无言,证明他不喜欢言语,那为什麽还要把言语立成一科来教人?德行之后就是言语,把言语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个问,问得好!底下我们来看,蕅益大师下面讲的,「盖空言,则非圣人所取。而有益之言,可裨于世道,可发明至理者,则又不可废也」。言语不能是空言,空言就是口头上的话,没有实质,这不是圣人所取的,圣人讲的语言,那都是实语者、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金刚经》上讲的。如来、圣人讲的都是这样的话,真实的话,符合人生真相、宇宙真相的话;绝不会讲空言,不会讲骗人的话,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话,或者是说的话前后不相应、有矛盾,都不会这麽讲。所以讲的话都是有益之言,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世道人心,这种言语就应该讲,可以发明至理,则又不可废也,这就是不可以废掉言语,言语是教学的工具。特别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在《愣严经》上我们看到,文殊菩萨为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拣选圆通,学习用什麽样的工具学最为圆通、最能够成就,这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文殊菩萨拣选耳根圆通,就是人听比较能够听得懂。这些至理,就是至高无上的道理,我们听容易听明白,有时候看未必能看明白,听就能听明白了,所以耳根就比较利一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33: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