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1集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圣人教学,多半用言语,佛以音声做佛事,孔子也是如此。你看他都是一生讲学,着书立传反而不多,有,不多。那是因为什麽?没人传他的法,所以他不得不着书立传;有人传了,他就不会着书立传,何必这麽辛苦?像释迦牟尼佛他就没有着书立传,为什麽?有人传他的法,传他的法是谁?一个是迦叶尊者传禅宗,阿难尊者传教下,优婆离尊者传戒律,都有人传了,释迦牟尼佛那就清閒自在,他就不会着书立说。阿难尊者慈悲,替我们后世人着想,他发起结集经典,把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经典形成文字,这就是用複讲的方法,由五百罗汉一起监督、认可、鑑定,形成了经典。世尊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着作。所以用言语,这言语不可废弃,它是帮助众生的,对自己确实不需要。所以夫子讲「予欲无言」,他自己不需要言语,言语都是帮助众生的。

 

底下又说,「圣门第一能言,莫若宰我」,这是夫子评论的,「言语,宰我、子贡」,第一能言的,讲话口才最好的,莫过于宰我(宰予)。「于『井有仁章』、及『三年丧章』见之」。这裡就要提一提,「井有仁章」、「三年丧章」,这个我们以前讲过,现在稍微複习一下。「井有仁章」,是宰我问孔子说,「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他问孔子也问得很巧妙。如果有一个很喜好行仁道的人,虽有人告诉他说,「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说井裡头如果有仁,仁道掉到井裡头去了,那你会不会去把井裡头的仁道救出来?他用这样一个设问。夫子就回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夫子回答的是以正理来回答,宰我虽然问得巧妙,但是夫子答得很正气十足。他说,「何为其然也」,就是你怎麽能这麽做?仁人君子可逝也,就是你可以让那个仁人君子到井边去探视,你可以把他骗到井边,但不可陷也,他怎麽会陷入井裡头?他会察明,你这是骗我的,他不会上你的当。「可欺也,不可罔也」,就是你可以把他骗到井边,这已经欺骗他了,但是你不可能诬枉一个君子,让他真正陷于那种不义不仁的状态。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宰我很会发问,把夫子关于仁的道理发明出来。所以一个仁人,一定是个智慧的人,所谓智仁勇三达德,三而一、一而三,仁者必定是智者,你不可能会真正欺骗他,最多骗骗他,让他去调查调查,但是他绝对不会真正上当受骗,让你骗他做出不义不仁的事情。

 

底下「及三年丧章」,这是讲到孔子对宰我的一段对话,我们也複习一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问孔子,说丧礼要三年时间,这个时期是不是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宰我讲话很能够用逻辑推理,他说君子守丧,古礼是要三年,现在人都不守三年的丧,也就是不符合礼。因为孔子还教弟子们严守三年的丧礼,所以宰我就提出疑问。这个理由是什麽?说「君子三年不为礼」,如果是三年当中人们都不去行礼,礼就会坏了;三年都不去弹奏这种乐,乐也就会崩坏了,礼崩乐坏。这是什麽?因为这个礼乐必定是要有人坚持去实行的。

 

当时确实有人主张缩短丧期,认为三年的丧礼太长了,宰我就引用这句话来说,在居丧期间三年,因为居丧期间可以不为礼,也更不能够去弹奏乐。这三年丧期当中,君子不为礼乐,那就是礼崩乐坏了,所以这个三年的丧期是不是可以缩短一点,为了能够让君子不要那麽久不为礼、不为乐。他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还引用个比喻,他说旧穀既没,就是去年的穀物已经尽了,新穀既升,就是今年的穀已经成熟了,这是一个比喻,用穀物成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鑽燧改火,就是用木头,鑽木取火,根据《周礼.月令》,鑽木取火的木头,春夏秋冬都不一样,叫改火,改那个木头来鑽火。则期可已矣,这个期就是一週年,春夏秋冬是一週年。旧穀物去了,新穀物又生起来了,成熟起来了,这也是一週年,按照这个天时,一週年的丧礼也应该够了,所以期可已矣,就是宰我提出应该用一週年做为丧礼。你看,很会讲话,他要改一个礼制,他用了很多的这些证据。一方面又说,我们要为了礼乐,保持礼乐,三年都不为礼乐,礼乐就崩坏,所以丧期三年太长了,三年丧期是不能够为礼乐的,那不导致礼崩乐坏了?所以应该改成一週年,你看自然界都是如此,旧穀不去,新穀不来,成长期都是一年。这很会说话。但说这个话当然就欠缺了德行的基础,所以夫子也很会说话,也以正理开示他。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在行丧期间,是不能够吃好的东西,这个稻,稻米在北方是属于很贵重的东西,所以食夫稻,就比喻吃的是很珍贵的东西。衣夫锦,就是穿的那种锦绣的衣服,在服丧期间只能披麻戴孝,穿麻衣,不能穿锦衣。如果你吃得那麽好,穿的是锦绣的衣服,这行丧,你心安吗?夫子问他。宰我「曰:安」,他说我心安。结果孔子又说,「女安,则为之」,底下这句是孔子说的,说你既然心安,那你就去做!「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君子在居丧期间,吃好的食物都不感到甘美,不想吃那个好食物,因为他思念故去的亲人。闻到音乐都不感觉到乐,所以三年居丧期间,为什麽不为乐?因为他确实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就是他生活,如果居住的华屋,好的处所,很享受,他心也不安。所以故不为也,不想去这样做。这个不为也,是不愿意只是一年居丧,而三年都在怀念自己的父母,所以坚持三年居丧。然后说,「今女安,则为之」,又说一句,你要是觉得现在心安,你就去这麽做吧。结果「宰我出」,宰我就离开了。「子曰:予之不仁也」,宰予真的不仁,这是批评宰我。「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一个儿子生出来三年之内,就是三岁之内,都不能免于父母之怀,都在父母怀抱中长大,父母的恩德如山。「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天下自古以来都是三年行丧,为什麽?怀念、报答父母三年抚育之恩。然后说,「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予就是宰予(宰我),宰我对于自己父母有三年之爱吗?还想到要报答父母吗?这批评得很严重。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宰予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但是如果德行不够,说的这个话就变成歪理。宰予其实也是一个很难得的贤人,他在这裡是给我们表演,表演一个反面角色,就像唱戏似的,有人唱主角是善的,还有人是唱反角,他给我们唱一个反角,显示出哪些是正确,哪些是不正确,让夫子给我们做评论。也显示出,言语如果没有德行做基础,那是被圣人所苛责的,没有德行的基础,那就是歪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评议传统文化的时候,真的也讲得头头是道,你去听他好像很有道理,口才也都是有点像宰予那样厉害的,但是你仔细听听,它们不符合德行,那就是歪理。所以,言语应该是蕅益大师这裡讲的,是要做有益之言,要裨于世道,有益于世道人心,可发明至理者,这样的言语才能够说。

 

蕅益大师又说,「第二能言,莫若子贡,于『足食足兵章』见之,皆有关于世道人心之甚者也」。言语讲到宰我、子贡两人,蕅益大师专门以这一科的两个人做为评点。子贡也很会说话,他很会问,所问的就是让夫子回答发明至理,都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甚者,就是非常有助于教化世道人心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33: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