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71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还有一种是『瞽者』,瞽者就是盲人,残疾人士。孔老夫子见到这三种人,都会身体有表示礼敬的动作,对穿着丧服的人是表示同情;对那些有官位的、穿着礼服的人,表示尊重;对那些残疾的人,表示怜悯,这是孔老夫子他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我们从这裡可以看到夫子的存心是很仁慈,而且真的很诚敬,对一切人都是这样诚敬,尤其是对需要尊敬的人,这就是礼。礼,他的存心就是敬,但是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式,表示方式虽然不同,敬意是一样的。《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你有敬意,你自然就能够做得符合礼。这章主要就是我们从孔老夫子的言语、动作当中,体会他的那种诚敬心和看他的礼。下面我们来看第十一章,十一章比较长,也是非常精彩的一章。

 

【颜渊喟然歎曰。仰之弥高。鑽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就是颜回。颜回,我们知道是孔老夫子最欣赏的弟子。蕅益大师说,孔老夫子的心法,只有颜回一人得到了,他是真正的夫子衣钵传人。但是只可惜颜渊死得早,他在孔老夫子生前就过世了,夫子非常的痛心,甚至比他自己儿子死的时候还要痛心,因为圣人更注重的是法的传承。所以有人问孔老夫子,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夫子讲,有弟子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已经死掉了,今也则亡,现在已经没有了。孔老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他独讚颜回,只有颜回是最好学的,也就是意味着颜回真正学成圣人了。其他人,曾子、子思,子贡、子路更不能说了,都不能够算得上好学。这一章我们看颜回是如何评价他的老师,以及说他自己的修学心得,这就很重要。我们想要真正得到孔子的心传,颜回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颜渊这裡是『喟然歎曰』,「喟」是叹息的声音,颜回他叹息的说。他歎,这裡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他是讚歎,歎孔子,讚歎他的老师;第二个是颜子(颜回)他自己感叹自己,这个歎有两层意思。底下这个文章就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仰之弥高,鑽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四句是讚歎孔子道行极其高深。底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一段是讚歎孔子传道有方,很会传道,循循善诱,很会教学,不仅自己有道行,他还会教人。光自己有道行,不懂得教人,不能够利益他人。孔老夫子这两者都做得很好。最后一段从『欲罢不能』,到下面『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一段是颜子他自己感叹自己修道的情形,这也是他的谦虚,但他也是非常有他自己自知之明,我们来细细的品味。

 

首先我们看「仰之弥高,鑽之弥坚」,这个仰和鑽两个字都是动词。他是做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登山,抬头一望,这山很高很高,愈往上看愈高,叫仰之弥高。弥是愈来愈的意思,真正是看不到山顶,可能是云雾缭绕着,可能是层山重叠着,一层一层的看不尽。我们如果是喜欢旅游的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如果大家到过云南大理,你去看看苍山,苍山真有这个味道,一层一层的,你要上山的时候,真的仰之弥高,看不到最高点。这个「鑽之弥坚」,鑽就是凿,像凿一个很硬的东西,像一块大石头,我们还是用苍山石来讲,苍山石叫大理石。后来我知道,原来那个石头是从大理出来的,所以叫大理石,大理石比大理还有名,大理石很坚硬,是苍山的石头。那就是什麽?你愈往裡头鑽,你拿个电鑽去鑽它,愈鑽,它裡头愈硬。这是比喻什麽?愈往深处,你会觉得更深不可测。这都是形容孔子的道行高深莫测。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瞻就是看,你要看它,好像在眼前;忽焉,一会在后头也有,这都是一个比喻,比喻什麽?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道无所不在,孔老夫子他证得了。道,确实是说不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德经》上有讲到,「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用起来是大用无方,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你又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处不在。怎麽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大用无方?我们打个比喻来讲,就像磁场,大家都知道磁场存在,可是磁场你看得见吗,你摸得着吗?你摸不着、看不见,但是你知道它存在。如果你把一个带电的线圈放到磁场裡面,它就会自己转动,这就是电动机的原理,带电的线圈一放到磁场它就会转动,像汽车、电动车,所有的这些锅炉、所有的电器,都要由电来带动轮子的转动,所以「用之不可既」。如果你把一个线圈,不带电的线圈放到磁场裡面,你把它转动起来,它就会有电流,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所以,譬如说用风能发电,用风吹动一个风车,带动一个轮子、一个线圈,在磁场裡面转动起来,它就发电了。发电,电的用途可就大了,我们现在生活不可能离开电,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甚至煮饭,你都得用电,离不开电,用之不可既。

 

道也是这样,这是用个比喻,你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用起来是无限的,不仅它用无限,它自己所遍布的范围、空间也是无限,无处不在。你真见道了,你就有体会。你看禅宗祖师要给一个弟子印证的时候,问他道在哪裡?法性在哪裡?问他。他随便拿起一个东西,「这就是」。祖师就给他认可,你见道了。为什麽?无处不在,哪不是道?如果你说有一个地方没有道,道就不是无处不在。道,在佛法裡面称为法性、称为佛性,意思都是一样。在无情众生上就称为法性,像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就叫法性;在有情生命上来讲,这就是佛性,佛性和法性是一个性。我们众生人人皆有佛性,很多人对这个还不能理解,我怎麽会有佛性?如果说佛性在你这没有,就说明什麽?道就缺了你这一块,你这个人身,就这麽大的空间,这一块没有道,道就不是无所不在了。道确实是无所不在,所以也包括你这个空间裡头每一处、每一个细胞,都有佛性,怎麽能说你没有佛性?你既然有佛性,你肯定成佛。所以对这个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你没信心,你就不可能成佛,你就不可能见道,这是最重要的。

 

《三字经》开头一句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本来都是性本善。这个人之初,不是说刚生下来的时候叫人之初,这个解得太浅了,这个初是本来面目。人的本来面目是什麽?是在你出生以前,在父母未生之前的那个面目,就叫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是佛性,佛性本善本觉。你要相信这一点,这圣贤教育就好办了。圣贤教育没别的,就是把你这个佛性恢复出来,把你的本善本性重新恢复出来,你就成圣人了。颜回跟着他的老师学习,就是学这个。他也见道了,老师的道行很高深,老师的道也是自己的道,佛性上是平等的。孔子有,颜回也有,那我们在座的呢?每一个人都有,这个道就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所不在,遍布前后左右、上下十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06: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0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