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66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和为贵,我们要求自己和,不能要求别人跟我和,我要要求我跟别人和。怎麽做到和?我自己把自己分内工作做好,看到人家有短处、人家有缺失,不该我去评论的,我不要去评论,甚至心裡都不要去想。「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自己改正自己毛病、过失都来不及,哪有閒工夫去看别人有什麽过失?这多管閒事了。所以,只是在自己位上谋自己政事,这就对了,我如何把我工作做到最好,配合整个团体,把工作处理得最好。个个都如是想,团体就和谐了;一国裡人人如是想,天下太平。所以本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事往往都是好事的人做出来的,他以为自己是好心,我要去管这些事,没想到愈管愈糟。所谓好人好(上声)事,变成好人好(去声)事,这事情愈要管、愈出麻烦,把自己管好了,天下就无事了。所以,该管的是在其位的人来管,我们不在其位,就不要去管。譬如说我们这个城市裡面,各有各的部门,看到哪个问题出现了,我们可以把问题报告给那个当事的、主事的部门,让他们去管,我们可以报告,但是我们不需要自己出面来管。这是讲到夫子处事之道。

 

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讲,「约事,即是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约观,即是随境鍊心,不发不观」,这裡从事上和观念上两个方面来讲。从事上来讲,素位而行,不愿乎外,这是《中庸》裡面的话,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是《礼记.中庸篇》裡的原话。什麽意思?君子安守着自己的本位,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往外攀求,这是一般的讲法。蕅益大师的讲法就更深刻,归到心地法门了。素其位,这个「位」有富贵的位、贫贱的位,一切富贵或贫贱的位全是自心所现境界。确实,一切境界由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做其位。君子素其位而行,这个其就代表我们的心性,心性变现的位是境界,叫其位。你想想,这个味道浓。素其位,就是随顺自心所变现的一切境界,随缘而修,这叫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什麽不愿乎其外?因为心外无法,在心性之外觅一法,了不可得,没有,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在外面找不到,全在内心中求,这叫不愿乎外。其外,就是心性之外,这个其字是代表我们自性、心性。这从事上讲,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完全是反求诸己。所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在其位才谋其政,这是君子反求诸己之道,自己从内心上去求,把自己本分做好。他知道一切境界由自心中所现,境界好与不好,不在外面,都在自心,所以他只是反求诸己。

 

「约观,即是随境鍊心,不发不观」,这个观是讲观念,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这个是圆融的修法。三观是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不出一心,叫一心三观。空观是观我们这个境界本体是空,它是因缘假合,自性所变现的,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像作梦一样,梦境的本体是空的,不是实有的。作梦当然是假的,哪裡是真的?空的,空观。假观是讲看假相,假相是有,我们确实看到了梦境,梦境是有,但是它是空的。空和有是不二,同时的,能够空有不二、真假双照,这叫中观,行中道,不会被假相所迷惑,知道它本体是空,你不执着。但是,不执着又不会偏空,什麽事都不干,这又偏空了。不偏空也不偏假,这叫中道,中观。所以空假中三观,三而一、一而三,这是我们的用心。怎麽用?随境鍊心,就在境界当中,早上一起来,你就遇到境界,一天到晚这些境界都是鍊心的。鍊什麽心?鍊这个一心三观,既不执有,又不偏空,从容中道。我不会在境界中迷惑颠倒、起贪瞋痴那些烦恼、生这些分别执着,不会;同时,在境界上还是随缘,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偏空。这是从容中道,就鍊这个心,在境界上不动妄想分别执着的心,练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

 

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先从不分别不执着做起。起心动念没办法,一定是会的,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可是起心动念裡面,我们不要带上分别执着,这就用的是真心,这个真心还不是真正的真如本心的真心,只是用得正,我们的念头正了,不分别不执着就正。就好像,我们有分别执着的时候就好比戴上一个有色眼镜,看到外面境界都变了色,被什麽东西变了?被我这个眼镜变了。外面有没有真的变色?没有。你譬如戴了一个绿色的墨镜,你看到外面境界都是绿色的,可你千万不要以为外面真的变绿了,不是。是你镜子的绿色把外面境界真相给打色了,变成绿色。你所看到的那个绿色不是真的,是经过了你的墨镜处理,那个墨镜是分别执着。所以,我们用分别执着看外面境界,都不是真的。外面境界确实是真的,但是我们没看到真的。外面叫一真法界,我们看不到;看到的,把这一真法界扭曲了,看成是十法界、看成是六道,被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给扭曲了。所以我们现在学着不分别不执着,遇到什麽事情,好也好,不好也好,不执着。

 

像弘一大师,他年轻的时候是很执着的一个人,记载中讲,他跟人约八点钟见面,那个人要是七点五十九分来,他不开门;他八点零一分来,他就说,「你迟到了,你回去吧!」不跟他见面。你看,执着到这个程度,他是非常准时,执着准时。到了晚年,这些执着的习气全部放下了。他出去弘法,人家道场招待他吃饭,第一天做的饭菜放盐放多了,「法师,这个太咸了,不好意思」。弘一大师说,「没关係,咸有咸的味道」。第二天盐放少了,太澹了,「澹有澹的味道」。你看,不分别不执着了,咸澹一如。我们学这个,练在境界上不分别不执着,这叫随境鍊心。一定是境界起来了,才能够观照到我们这个心到底还有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赶快要去鍊,要把它修正,第一念分别执着,第二念就把它放下,练习处处随缘。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天天天下无事,鍊这个心,你天天法喜充满。

 

「不发不观」,这是讲境界没有现行。境界是我们阿赖耶识种子发现才会产生,没有现行的时候,不观,就是讲一念不生。这个境界难不难做到?不难,只要真肯做,三年能够做到。何以见得?明朝时代的俞淨意先生,他给我们做了样子。他在没有遇到灶神爷之前,这个「遇灶神记」裡讲,他年年都拜灶神,很虔诚,但是内心有很多恶念,自己不知道,就是没察觉。结果遇到灶神爷点化,后来认真改过,改造命运,他做起来不到三年,命运全改了。你看他,「遇灶神记」这篇文章裡面就讲到他的境界,断恶修善做到什麽?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他没事的时候、静的时候,没有境界现行,他就一念不生,不要打妄想,心裡空空如也;到境界起来了,有事来了,这时候万善相随,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他人、大公无私,万善相随。所以,无事的时候心地纯淨,有事的时候心地纯善,纯淨纯善,就鍊这个心。这章就讲到此地。下面看第十五章。

 

【子曰。师摰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师挚」,是指鲁国掌管音乐的太师,这个师是太师,他的名字叫挚,叫师挚。「关雎」,是我们很熟悉的《诗经.周南篇》第一首,「关雎」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讚歎文王后妃之德。周文王的后妃太姒,妇德非常的美好,她在天下为文王广求淑女,辅佐文王治理国政,没有嫉妒心,这是后妃之德,完全没有私心,这是圣人。『师挚之始』是开始,『关雎之乱』这个乱字,根据先儒的解释,它是当合乐来讲,这个乱是「合乐」这两个字。《朱子集注》讲这个乱,是「乐之卒章也」,卒章是最后这个乐章。最后的乐章往往是所有的乐器和我们的歌唱要合在一起,合奏,这大合奏、大合唱就是讲乱的意思。在典礼当中,尤其我们看到一些音乐会,往往最后的那个项目是大合奏,推向高潮。所以「关雎之乱」,就是讲最后的乐章,是合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7:00: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