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6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这底下又讲,「然又微服以过」,夫子不忧,他处变泰然,可是他还是用善巧方便,不是说他不怕司马桓魋杀他,他就去送死,不是这样,这是不懂得权变。夫子很懂得权变之道,你看他微服以过宋,他换了衣服,改变自己的服饰,人家认不出他来,他就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离开宋国,脱离了危险。这属于权变之道,权是行权方便,处变的时候要懂得行权方便。不能够死呆板,那是没有智慧,圣人是有智慧的。

 

「阴阳不测,神而通之」,神通不是很玄的事情。神是什麽?有智慧。神字,如果你看篆字看得更明显,左边是个「示」字,示是什麽?上面两横,一横短、一横长,这是古代的「上」字。下面三条伸下来,这代表什麽?上天垂象,也就是讲宇宙一切自然现象。右边是个「申」字,一笔画下来是通的意思,就是你通达了宇宙一切现象,这就叫「神」。所以神一般跟圣连在一起,「神圣」,神圣是谁?他是人,他是通达宇宙自然一切现象的人,无所不知,这个人叫神。印度叫「佛」,佛也是人,不是上帝,谁都能成佛,只要你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你就成佛了,中国人称为神、称为圣,一样的意思。圣人有神通,通是通达无碍,所以懂得处变之道。阴阳不测,一般凡人没办法去预测,没办法探知圣人的智慧,他很灵活、很懂行权方便,没有这个智慧就没办法领会圣人的意思。

 

为什麽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因为有执着,只要有执着,智慧就被障住了。把执着放下了,这个便是智慧,便懂得行权方便。所以「非贤人以下可与知也」,贤人之下,有君子、有士人,这种人没有圣人的智慧,他不懂、不知道该怎麽行权方便,做不到像圣人那样出神入化。你看孔子在这裡他又不忧、又不惧,但是他又是该怎麽做他怎麽做,微服过宋;而有的弟子们在这个事情上就拔刀而斗、挺身而出,这是不懂得行权方便。跟恶人不必这样打斗,打斗自己伤自己,何必?我们这裡没有缘教化众生,我们就离开,绝不执着。

 

当然那个恶人有他的因果,就像提婆达多一样,司马桓魋就是孔子的提婆达多,他这样来磨孔子,要谋害孔子,跟提婆达多谋害释迦牟尼佛一个心理,也是嫉妒、好胜、霸道的心。孔子不跟他结怨,不跟他对立,化解内心的对立,所以他成圣人了。孔子看司马桓魋不也是老师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这章接着前面一章,前面是讲道理,后面孔子给我们做表演,他就是这样做的。对司马桓魋这样的恶人,他没有怨恨,能行权方便,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他提升了。司马桓魋就是他的恩人,孔子也感恩他,没有他,提升得不够快。在这样的考验当中,才知道自己在灾变的境界裡头,还能够保持自己的志向,还能够运用高度的智慧,孔子过关了。这种心境我们要学习,这是圣人,贤人以下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要学,跟着学,永远感恩,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永远是见别人的恩德,不看人家的过失。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仁者是无敌,夫子是仁者,他心目中司马桓魋也不是敌人,而是恩人,你想想,这样的境界,夫子真的就是圣人。

 

下面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卓吾云:却又微服而过宋,妙、妙!」这是讚歎夫子的智慧,夫子的心境。卓吾是李卓吾先生,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蕅益大师常引用李卓吾的话。他说的话是连着夫子的话讲下来的,夫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对司马桓魋一点不会计较,知道他并没有办法左右天赋予给我的使命。可是孔子也不是跟他硬碰硬,「却又微服而过宋」,孔子是乔装打扮偷偷离开了宋国,妙!说了两个妙字,这两个妙字有不同的讚歎对象。第一个妙是讚歎夫子泰然自在的心境,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你看,他的心多麽自在、多麽潇洒!司马桓魋能拿我怎麽样?我是上天派来的,我是要履行我的使命的,小人怎麽可能左右天命?妙!他这个心境妙,不仅没有丝毫畏惧感,也没有丝毫的怨恨心,乐天知命,还是这麽快乐,还是乐以忘忧,妙!这是第一个妙。第二个妙,虽这样说,也不跟他好强争胜,能够让着他、随顺他,他要杀我,我们赶紧就跑掉,不要让他得逞,微服过宋,这是权巧智慧。这个智慧叫后得智,后得智是建立在根本智基础上,根本智是他内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根本智,懂得眼前这一切事相都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

 

现代量子力学家把这个道理、科学的道理给我们分析出来了,真的这眼前境界是假相。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朗克就说,他几十年量子力学的研究,证明这个世界实际上根本没有真实的物质,只有什麽?意识的作用。他这个跟大乘佛法讲得就很相似,大乘佛法裡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万物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它能现。能现要凭什麽?凭我们的念头,念头是识,念头是波动。一起念头,这种波动,用量子力学的话来讲,这是一种动态,构成了基本粒子。太空物理学裡面还有「弦理论」,也是这个说法,他说整个宇宙分析到最细的基本粒子,底下他发现这是一种像琴弦一样的振动,只有动相,不是物质。这个动就是念头,意识心的动。意识波动构成了物质,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境界,所以这个境界哪裡是真实的?它是你念头所生的,就好像作梦一样,梦中的境界有没有?有,你真的看到了,你有感受,可是那些境界是假的,作梦。所以佛在《金刚经》裡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孔老夫子懂得这个道理,等于看戏一样,在梦境裡面,梦中来弘扬圣道。你看这个味道是不是很妙?知道是假的、是空的,但是又努力去做,所谓是大作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不是真的,又有,你还得去做,大做、很努力的去做。不是说这个梦是假的,不是真的,就什麽都不做了,那不行,那就不妙了。虽然没有执着,但是你用不起来,那就是变成小乘了。小乘偏空,住在偏空涅槃裡面,只是自己懂了宇宙万相是假的,他就不出来度众生。夫子能度众生,所以孔老夫子跟大乘精神相应,我们学了《论语》之后我们能入大乘。中国祖师大德,佛门的高僧、居士,他们都有很好的儒、道的基础,所以他们后来入大乘有很殊胜的成就,这学儒、学道是基础。我们现在读《论语》,都是在建立我们大乘的基础,《论语》裡面教我们如何存心、如何做人,而且效法孔老夫子那种大心量,那种博爱精神。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22: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