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9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底下江谦补注裡面说,「启之,发之,复之,是教诲;不启,不发,不复,亦是教诲。故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说明什麽?圣人无不是在教人,无时不教、无处不教,真是诲人不倦。你看他这裡讲的「启之,发之,复之,是教诲」,你到这个悟性了,将悟未悟,他给你点化,开启你的悟性,发明你的智慧;你能举一反三,他就会不断的教你,复是不断来教你,这是教诲,这是表现得很明显的教诲。「不启,不发,不复」,你还没到那个地步,这个时候你没开悟,没到悟门前,就不能给你打开门。打开了门,没用,而且会让你有错觉,这个会有不好的副作用,所以一定是观机。所以,「不启,不发,不复」还是教诲,你看看圣人的这个智慧!

 

这使我们想到,平时对人的教学也不能够执着。像我听说不少这样的一些问题,学了传统文化的人,自己学了,觉得非常有兴趣,而且很法喜,回到家裡于是就强迫家裡人也来学。家裡人不学,他就在那裡批评,「业障重,习气毛病一大堆还不学?」结果弄得家裡人跟他关係很僵。这就是不善教,他没到这个程度,你不能够过早的跟他讲这些话,要懂得循循善诱。你不教他也是教,怎麽教?身教,你先做个好样子,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启发他,不需要用语言,不要给人压力,只给自己压力就好。他看明白了,什麽时候他真的向你请教了,这时候你再一点化他,他就通了。你得等待那个时机到来,要耐心,不能够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心理本身就有问题,这什麽心理?要控制人,执着的心,一切按你的意思去办,人家一定要像你这样的学法,这就不对了。真正修行人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这是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怎麽个弘扬法,一切都是反求诸己。

 

这裡又引用孟子说的话「教亦多术矣」,教育也是多种方式,方法是很多种多样。在禅宗裡面,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类型的公桉,老和尚要点化一个弟子,跟他讲一句,「离妄想分别执着道一句来」,你不能用妄想分别执着,你说一句话。那个弟子刚想开口,老和尚一把拉着他,把手一捂住他的嘴,不让他讲,结果,他就开悟。这老和尚善教,这就是启、这就是发。你想想人为什麽不能成圣人?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有念头。你一动念头,想说话,老和尚不让你说,捂住你,不让你念头动。这一憋,就把他憋得开悟了,这是善教。教亦多术,各种方式我们一般想不到。说老实话,也不是老和尚预先想的,临时看到这样的一个机缘,抓住机会就给你施行教化,恰到好处。所以,禅门公桉裡面教学方式那是各种各样,有夹腿的、有砍手指的…什麽样的方法都有,无非都是让你开悟。有时候不说话,不说话也是教你开悟。释迦牟尼佛拈一朵花闻一闻的时候,不说话,迦叶尊者在底下一看,他微笑,他已经领悟了。你看,不说话也是教。老师有这个智慧,有这个慈悲心,不起心、不动念都已经在教学,有悟性的人就能看通、看明白,没悟性的也强求不得,以后等待机缘。所以,孟子讲的「予不屑之教诲也者」,就是不屑教你,哪些人?还没到那个悟性、没到那个境界的不能教。

 

不教还是教,你想想,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章,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教诲也。他尊师重道,带着束脩之礼来拜师的,孔子就教;对那个没有带束脩之礼的人,孔子是不是不教?表面上看他没有教你,实际上也是在教,他这种做法就是教导人尊师重道,不教也是教。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做老师的,自己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智慧和程度。我们要发心教别人,一定是要自己先放下,用慈悲心去跟任何人接触,已经是在施教。施教当中也不起心动念,完全是恆顺众生,众生就各自有各自开悟得度的因缘。下面我们看一下第九章,第九章比较简单,我们就快速读一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雪公讲要》裡面(我们看「讲义」裡面,下面第十章跟第九章连在一起,我们把它分开讲),何晏《集解》当中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也」。一个有丧事的家庭,家裡有人过世,『丧』,举家都哀戚,哀戚是忧伤。如果在丧者身边饱食,这是没有恻隐之心。恻隐就是慈悲,这是人本来具有的良心,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裡为什麽讲是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啊。他这个无,是他这个本心没显发出来,被盖覆住,被什麽盖覆住?被欲望盖覆住,被自私盖覆住,没想到别人,只想到自己,这就盖覆了良心。这裡就举出这个例子,在有丧者旁边,我们在那大吃大喝,有没有想到别人的哀痛?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只想到自己「我肚子饿,这饭菜很好吃」,你看自私、欲望,于是恻隐之心就盖住。所以,把我们良心恢复出来没有别的,就是断欲望、放下自私,朱子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已,这就是《大学》讲的格物。

 

下面雪公引《皇疏》,皇侃对《论语》的一个注疏。皇侃注何晏《集解》的,是注解的注解,叫疏。他说到,「孔子助葬时也,为应执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饱也」。孔子是圣人,他的良心已经全部显现出来,没有障碍,所以他做得很自然,他不是刻意。在助葬时,就是参加人家葬礼的时候,因为需要执事,就是要工作,人总是要吃饭,没有说不吃饭。但是吃饭不能饱,因为参加葬礼他有哀色,有这种同情心,同情丧家的忧伤,所以他也不忍心吃饱。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孔子的一个举动,我们去体会圣贤人那分仁爱存心。学圣贤关键是学他的存心,不是在事上学,是在心上学。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53: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