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9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说我们晚上看月亮,因为晚上下雨,云层太厚了,月亮根本挡住了,根本看不到有月亮,一点月光都没有。我们原来还不知道天上有月亮,那时候是十足的凡人。后来有人告诉你说天上有个月亮。「是吗,天上有月亮吗?」「是的」。告诉你天上有月亮这个人是位圣人,他看到有月亮,他曾经看过,你就相信他,这时候你一发心,「好,我要去看天上的月亮」。这是名字即位,你是知道有,但是根本没得到。然后,慢慢云就澹了,不下雨了,天晴朗了,可是天上还有不少云,还是挡住月亮,可是有月光透了出来,你感觉到天上应该有月亮,但是你没看到月亮,你于是继续修,这是从名字位到观行位。然后从观行位继续修,相似位了,那个云彩已经很澹很澹,像一层轻纱一样的,挡住了月亮。但是,你已经看到月亮的轮廓,你透过薄云看到月亮,只是看到它的轮廓,还没真正见到月亮,但是你知道它肯定有,云层后面那个是月亮,相似了。最后把云彩拨开了,你就看到真月亮,这是第五个层次分证即,你证得了。但是你虽然证得了,你证得的不圆满,因为这个不是十五的月亮,可能现在只是初三的月亮,那只是个小月牙,但是你真的看到它,不是假的,是真的,你就成圣人了。但是圣人也有他的阶梯,不一样,阶级不同。《华严经》裡讲的,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的法身大士有四十二个阶级,从初住到妙觉,这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每个人都看到真的月亮,这叫分证位。但是最初的初住菩萨只能看到初三的月牙,一直到妙觉位,他看到的是十五的月亮。看到的月亮都是真的,但是分证位不一样。到最后,到十五的月亮了就是究竟即,第六个就是究竟即,究竟圆满,那是圆圆满满的满月,你成为一个圆满的圣人。

 

这是讲到六即,套《论语》裡面这章怎麽个说法?江谦补注裡说,「道德仁艺,只是仁耳。行之谓之道,得之谓之德,守之谓之仁,取之左右逢源,着于事物,谓之艺」。这裡讲的道、德、仁、艺这四个方面,只是一个仁字,是仁的四个阶级。仁就是圣人的境界,我们讲得很多,仁者爱人。仁虽然是二人,但是二人是一体的,代表什麽?人我不二,宇宙一体。到这个境界,圆满证得这个境界,这就是大圣人。

 

什麽叫道、什麽叫德、什麽叫仁、什麽叫艺?这四个阶级,「行之谓之道」,也就是你发心立志了,「志于道」,立志了,你就上道、上路了,道就是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得之谓之德」,一直努力到你能够得道了,得到什麽?圣人的受用,你有体验,你能证明,这就有德,所谓行道有得于心,这叫德。观行、相似都是会有「行道有得于心」,得的不一样,我们讲心得。如果没有去修,你光是名字位,就是你只懂个道理,你没有去真做,没真干,你不会有心得,你不会有体验。到有体验了,这是有德。像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这一讲你马上能明白,真的是不亦悦乎,因为什麽?我尝到了,那就不是空谈。没尝到,只是解释文辞,那叫儒学;真正去做,尝到滋味了,这叫学儒,这是有德。「守之谓之仁」,得到了你得守住它,不能够鬆懈、不能放弃,锲而不捨、勇勐精进,一直学下去,一直干下去,这是守,守到什麽时候为止?《论语》裡面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你守住仁,一直守到死为止,不能放鬆,你才能够到仁这个境界。再功夫提升就到艺了,艺是讲取之,取是用。你已经得到仁之体,要用起来,不管你是做什麽行业,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哪一类人,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左右逢源,着于事物,你都用得上,这叫艺,这是艺术。所以学习圣贤之道要懂得用,活学活用。首先你得学明白,然后你要去用,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天天你会有悟处,天天你都有心得,然后你愈学愈快乐,真是不亦悦乎,境界不断提升,终有一日你能够成为圣人。这章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我们来看下面第七章。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孔子讲的,说有来求教的人、来学习的人,『自行束脩』之礼,「束脩」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在孔子时代,束脩就是两条乾肉,叫束脩,绑在一起的,束在一起两条乾肉,这叫束脩。给老师献这个礼是对于老师的一种尊重,老师并不在乎你那两条乾肉,但是做学生的要依这个礼,表示尊师重道。在中国古代,讲求孝道、师道,孝道是孩子对父母要孝敬,师道是学生对老师要尊敬。而师道建立在孝道基础上,人只有孝敬父母,他才能会恭敬老师,所以,老师跟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要互相配合。拜老师的时候都是什麽?老师不会去求学生来学习的,现在才讲招生,以前不招生,「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是师道尊严。父母带着孩子去拜师。我们恩师过去上私塾的时候,跟我们讲他也是这样,父亲带着他到祠堂裡面(过去私塾设在祠堂),拜老师。首先父亲带着孩子向孔圣人的像三跪九叩,然后请老师上座,还是父亲带着孩子向老师三跪九叩,行这样的大礼。老师接受了父亲这样郑重的嘱託,怎能够不好好用心的教这个孩子?所以师道是父亲做出来的,让孩子心目中就知道要尊师重道。「父亲对老师都这样恭敬,我岂敢不听老师话?」尊师重道还是为了学生,让他能够起诚敬心,他才能学到东西,这是一种慈悲。

 

孔子在这裡讲,凡是「自行束脩」,自行,自就是自己,学生自己带着束脩之礼拜老师,来求孔子,向孔子求学的。「束脩以上」就是高于束脩之礼,就是这个礼更重的,当然就更要去教他,所以孔子说,『吾未尝无诲焉』。诲就是教诲,孔子未尝不教诲这样的学生。这个话也是表明夫子对于学生承诺,只要你能够带着恭敬心来学习,我一定会好好教。带着束脩之礼,那是表达一种恭敬,如果这个礼都没有,说明没有恭敬心。孔子并不是贪那两条乾肉,孔子本人早就超越了物质,你看他本人讲,连富贵都能看作是浮云一样,更何况那一点点小礼物?他为什麽这麽要求?就是要求来求学的要有恭敬心。所以师道之礼不能不讲求,礼不可废。

 

我跟着恩师上人求学(母亲也是),在二OO六年九月二十七号,当时我已经在大学裡递上了辞职函,准备专心放下一切,跟着恩师来学道。我母亲带着一些礼物,束脩之礼,我们家庭经济也不是非常的富裕,一点特产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意,来到香港,母亲就带着我来拜老师。恩师非常高兴,这看得出来,他当时特别换了一套新的衣服,在客厅裡面认真的接待我们母子。然后我母亲献上一篇她写的「送子拜师文」,介绍了我过去的一些简历,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就做了个介绍。而且做为母亲,也向老师表态,日后孩子送给老师这裡调教,他以后的前程安排完全由老师来决定,希望孩子也走像老师一样的道路,一生就是奉献给圣贤教育的事业。然后母亲带着我向佛菩萨、圣贤三顶礼,拜三拜,然后请恩师上座,我们也向恩师拜三拜。这是唯一的一次,老师坐得规规矩矩,接受我们三拜。以前我们要拜,老师都说「不拜、不拜」,现在他没说不拜,接受你三拜。确实自从那次拜师以后,我们就真正得到老师的细心教导。自己确实因为辞掉工作了,也没有收入,不能够供养老师,还常常需要老师照顾,所以非常的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知道这样好老师遇到了非常不容易,这样的机会真叫「百千万劫难遭遇」,认真的来学。

 

这三年多,基本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摄影棚裡面度过,天天讲课,天天备课。老师指导我们,学习的方法就是教学,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自己每天要讲课,必须认真备课,认真备课是最好的学习。如果你没有去讲课,你肯定学得不那麽认真;你要真正讲课,那个认真是一丝不苟,就怕是讲错,很不好意思,误人那是罪过很大。所以,认真备课,同时要发起救世的悲心,知道众生苦,苦在哪?没有接受圣贤教诲,思想、念头上很多错误,行为上很多错误,所以导致不好的果报。拯救之道还是要靠教学,启发人来觉悟。大概还是因为我们有这一分对老师的尊重,在我眼中恩师真的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自己得到了不少的实益,真正体会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也知道,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可能对恩师不以为然,他不以为然,他自己也得不到利益;我心裡看老师是圣人,那我所接受的是圣人对我的指导。「一切法由心想生」,你要是看他不是圣人,你就得不到圣人的指导,你眼裡没有圣人,也是一切唯心造。我为什麽要这麽愚痴,有圣人我都不去接受教诲?所以,放下自己的傲慢习气,虚心、谦卑的来接受老师的指导,一切都听老师安排。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53: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