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9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对听者而言,我如何能从这个课程裡面得到利益?那也是诚敬心。我对这个课程,我为什麽来这学,我以什麽心态来学的?我是来增加点儒学常识吗?「《论语》,听人说这是儒家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我没听过,好像也不太好意思,还得去听一听」,抱着这样的心态能学到多少?很有限,听到的只是皮毛。也许也有的人说,「我来听听锺老师讲得怎麽样,人人都说锺老师讲得不错,我来看看到底他是不是讲得不错,来找找他有什麽毛病。你看,他讲这个讲错了,那个讲错了」,专门来挑毛病。挑毛病我是很感恩,我希望大家多挑毛病,好让我提升。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学,也学不到什麽东西。这种挑毛病,谁有资格挑毛病?老师。老师挑毛病,对学生严格的要求。当然,我讲课是以学生对老师的心态,在座的诸位都是我的老师,所以我这样讲不是说不让大家挑毛病,请大家多挑毛病;但是我也不能够不告诉你,你要真想学到圣贤心法,你要必须以十足诚敬的心来学。如果我只为自己从大家身上得到些好处,大家挑我毛病我就提升了,我还是自私自利;我也得把实话告诉你,我们真要学,总是以最谦卑、最恭敬、最真诚的态度,那听一句都是收穫,甚至听了一句,念头一转,可能就能转凡成圣,从凡夫位转到圣位了。

 

你说是阶级,它没有渐次,因为凡圣之间就一念之差,凡人的念头只想到自己,圣人念头是无我。我们讲《论语》,贯穿着儒释道的思想,说来说去没别的,都是劝我们放下而已。首先第一个就是放下我执,放下我执、自私,你就证果了,佛法裡讲你证得阿罗汉果;执着是第一关,突破了以后,第二关是放分别,把分别放下了,你就成菩萨果;最后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你就是大圣人,佛果。所以夫子教我们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可以说是学问阶级,但是又是圆融。像颜回这样根器利的人,听夫子讲一句克己复礼,立刻就入境界了,听懂了;听懂了就放下自己,放下自己那些毛病习气,本性本善现前了。放下自己叫克己,回归本性本善叫复礼,克己复礼就转凡成圣。根性差一些的可能要听好多遍,甚至听好多年,甚至听一辈子,到最后他放下,最后就转凡成圣。听一辈子都不肯放下的,这一生又是白过,没有成就。所以我们自己思量,我们到底是什麽样的根性,我们应该怎麽做。根性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这裡讲的「可谓六而常即」,这是讲佛法裡面讲六即佛,这是佛家天台宗教义裡面说的。蕅益大师对《论语》的解释都是用佛法,显示出儒佛相通。用佛法来理解夫子讲的话,那我们理解得更深刻。

 

下面江谦补注裡头讲的,他把「六而常即」详细解释出来了,他说「六而常即者,谓众生即佛,而渐次分之,则有六种阶级。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我们先看到这。「六而常即」这个意思,是讲众生即佛,众生是我们没有成佛的人,就是没有成为圣人的这些凡人,我们就是。不要说别人,就说我,我现在是众生、是凡人。不断的往上提升,就是不断的回归自己本性,有一个渐次,这是讲到阶级了,有六个阶级。

 

第一个是「理即」,这个理即不属于阶级。这个理是讲的理体,本性上来讲,每个人本来是佛,本来成圣人,跟尧舜这样的大圣人无二无别,跟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圣人无二无别,本性上讲是理即佛、理即圣。在本性上讲虽然我们都是一样的,可是确确实实现在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受用上完全不一样。佛就是佛,我们就是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德行,很多的都是烦恼,怎麽办?到底怎麽回事?儒家《三字经》的开头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意思讲得很明白,我们本性上虽然一样,但是习性上不一样。我们是烦恼的习性,而佛和圣人已经没有这些烦恼习性,他只是本性的作用,那就是本善、本觉,所以他回归了本性,就是已成的圣人。

 

我们现在明白这一点,就得立志要去做圣人,刚想立志,「志于道」。志虽然立了,还没成就,还没开始,这叫第二个就是「名字即」,这是什麽?有名无实,还不是真的。我现在刚立了志愿,发心要去成圣人,迈开步要走上这条路了,这志于道。刚开始还是很多烦恼习气,而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我就是这样感觉到,刚开始学的时候好像烦恼更多了,妄想分别执着似乎更重了。原来没学圣贤教诲之前还挺好的,好像没什麽烦恼,自己以为没什麽烦恼,学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怎麽烦恼这麽多,甚至会怀疑是不是学了才会这麽多?不是。有时候我们也听到有人向我们恩师请教说,我们念佛,不念的时候还没什麽妄想,一念,妄想怎麽这麽多,是不是念佛把妄想带出来了?这个是我们感觉上有偏差。

 

今天我在寮房裡没事扫扫地,突然悟明白这个道理。房间裡的地面本来也挺乾淨的,看不到有什麽髒的东西,拿扫把扫啊扫,真的扫出来不少尘土,我就明白了。我们学道,你要是没认识道之前,你还感觉到挺好、挺乾淨的,结果现在要扫了,一扫,把垃圾全扫出来。你不能说扫出来的这些垃圾是因为扫地(学道)才有这个垃圾,不是,是原来就有这些垃圾,只是你没扫,你看不出来。你把它扫在一起了,你就发现原来还真的不少,这些尘土就要把它擦乾淨。扫除这些污染,才能够把本自清淨的本性显露出来。所以我们学道,一开始肯定有这个状态,不学则已,一学怎麽觉得更烦恼了?不是,是你觉察到有烦恼,原来你还没觉察到,你还觉得挺美的,你这一学发现浑身都是不是处,毛病习气也一大堆。你跟人讲人家也不相信,人家说「你挺好的,你怎麽老是自责?」不是自责,真的是毛病习气一大堆,自己现在明白了。这个就要开始修了,有毛病习气就得修。

 

你能够觉察到你有毛病、习气,这叫开悟,悟后起修,起修就到了第三,「观行即」。你观就是觉察,觉察到自己行为造作、起心动念原来这麽多毛病,这麽多不对。觉察了是开悟,这叫观;行就是修行,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不断的修,就是不断的把灰尘擦乾淨、扫乾淨。

 

然后,慢慢扫得差不多了,到了「相似即」。相似是什麽?你跟圣人很像。其实本来我们跟圣人是一模一样,只是什麽?现在我们外面有着一层障碍。把这障碍扫除掉,裡面透出来的愈来愈多,虽然还没有完全显露,很像,愈来愈像圣人,这是什麽?别人看到你。你自己不是有这种感觉,你只是自己觉得自己还是毛病习气一大堆,愈改它愈有,行为上没有了,念头中还有,不断的在调伏自己的习气,不敢放鬆。绝对不会以为是「你看我现在好像是圣人了」,你有这一念,完了,马上堕落,功夫立刻退转,这是傲慢心起来了。这一退转,不仅不像,可能原来刚发心时候那种状态都不如了,一退就退到谷底,后来慢慢再忏悔,才能够慢慢恢复。不过人在修学的过程中肯定有这些起伏的,不可能是一进到底。悟可以是顿悟,但是修一定是渐修,不可能顿修。顿修恐怕只有六祖惠能大师一个人,顿悟、顿修,一下一步登天就成佛了,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人都要有一个过程。相似是他有圣人的智慧,他的能力、他的福报、他的德行真的跟圣人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证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53: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