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再迷下去,这能见的是我,我相出现了,所见的是外面的境界,那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看《金刚经》裡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立刻就产生了。这个生起来的速度极快,刹那之间就生起来了。在《菩萨处胎经》裡面讲,一念的速度有多快?弥勒菩萨跟我们讲,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乘上一百,再乘上一千,那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这一弹指之间,不到一秒钟,刹那之间这麽多念头。而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就在头三个念头就完成了,你想想这个速度有多快,你根本没办法觉察。然后一迷再迷,念头愈来愈停不下来,念念相续,于是产生了对于我、人、众生、宇宙幻相坚固的执着。

 

执着裡面还要生起不好的念头,那就是私心。执着有我相、人相,已经是凡人、凡夫了。凡夫裡面你做个善人也好,偏偏还要再生起私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那就变成恶人了。恶人就得恶报,恶报是什麽?你这个还是念头中产生的境界变得愈来愈恶劣,导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天灾人祸频繁。这样的一个世界当中,是我们自己念头所造的,这不能怨天尤人,全是自己念头变现的。这是什麽?仁没有了,仁爱没有了,把这一体的宇宙已经割开了,四分五裂,自己把自己侷限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认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身体以外的全都不是自己,所以要去夺取、要去贪、要去竞争、要损人利己。说老实话,损人利己就是害自己,不能利己的,损人只有害己,只会让自己愈来愈惨、愈来愈恶,遭受恶报。

 

仁,它是教我们回归到本性上的一种修学方法,让我们从存心上爱人如己,仁者爱人,爱人如己。虽然你有二人的分别,但是没关係,分别裡头你要产生善念,你要爱别人,把自己忘掉。自己忘掉了,纯粹为别人着想,渐渐你就回归到人我一体的境界上来了,让你回归本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这个身体不是自己,自己是什麽?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自己,那叫法身。我们要逐渐逐渐建立这样的一个意念,这样的认识。

 

我在过去跟我们恩师学习的时候,常常听恩师讲这样的一些理念。一开始只是听而已,表面上接受而已,但实际上自己内心裡面还是分人我,什麽时候真正能够把别人看成自己?很少。但是没关係,多听,这个理念反覆的薰习,常常听,常常作如是思惟,你习惯了,逐渐逐渐真的你就能够认同,宇宙真的只是一个自己而已。宇宙以外,就是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一物,自己跟宇宙就是一不是二。然后,你这个理念建立了,慢慢你就能够拓开心量,你帮助别人就可以不讲条件了,为什麽?帮助别人不就是帮助自己吗,帮助自己有什麽条件可讲?左手疼了,右手去抚摸它,很自然。难道右手还跟左手讲条件,「你要给我多少钱我才去做」?没有的事。所以关键是我们要建立这样的宇宙观、人生观,这个是很重要,这个唯有靠学习得来。所以圣贤之道天天学,天天接受它的薰陶,不知不觉你能入境界,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变化气质。

 

我们再看底下注解。《广雅》裡面说的,「竺,竹也」。《尔雅.释训》,「竺,厚也」。《尔雅.释训》裡面讲竺,天竺的竺,竹字头加个二,是加厚的意思,「按:二为加厚之象」,根据这层意思,二就是加厚的意思。「从人二曰亲」,人加亲加厚,「从竹二曰厚」,所以有个二就代表亲厚。「《广韵》,『依,倚也』,倚者,因也」。依于仁的依也就是倚靠的倚,它是因的意思,「有因始有果」。「老子:祸兮福之所倚」。老子《道德经》裡面讲,祸和福之间它有一个相互转化的关係。当我们有祸的时候,你也不用忧虑,那是你的福所倚的因,祸是因,福是果。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什麽?当我们遇到很多的磨难、很多的挫折、很多不幸的时候,往往让我们能够动心忍性,我们的意气能够谦下,我们的能耐、能力因此而提升,所以将来就会得大福报。我们恩师常常也是劝导我们,对待逆境、恶缘我们要感恩。一般人讲逆境、恶缘是祸,祸还感什麽恩?真的要感恩,正因为有绊倒你的人,才会令你坚强;正因为有陷害你的人,才能够让你消业障;有侮辱你、毁谤你的人,才能够令你更加的忍辱负重,你会更加自立。

 

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上天给一个人很重要的使命,常常都是什麽?给他很多的磨鍊,让他心志很苦,他不能够得到抒发,他也就是不能够有得意的时候,常常是失意,遇到种种的挫折;他的身体受到劳累,他的三餐饭都得不到温饱,物质条件很差;而且很穷,没有名闻利养,所做的事情都不顺利。这都是什麽?上天在加给他福,所以「祸兮福所倚」。师父老人家常常这样提醒我,走这个弘法的道路不容易。你讲课讲得好,就会有很多嫉妒、障碍你的人,就会有很多毁谤你的人,来故意找茬的,无事生非。你得忍耐,你得低调,你得谦卑,处处把名利让给别人,自己不能够沾丝毫名闻利养。因为别人要的就是名闻利养,你要跟人家也争名闻利养,他当然也就要障碍你,要把你打下去。所以师父老人家老提醒我,讲课就在摄影棚裡讲,不要出去外面讲,就这样在我们自己的协会(小团体),这裡有我们恩师照应着,有我们容身之处。其他的地方你讲一、二场可以,讲久了你的名闻利养多了,你就过不下去了。这都是人之常情,你看我们恩师一生不就是这样在人家的嫉妒障碍当中走过来的吗?

 

一般人看名闻利养是福,福兮也是祸所依,这福和祸是互为因果的。你享福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种祸的因了;你在遭受祸的时候,你就在种福的因,这样怎麽办?你不能两全,又要有福又要没祸,不可能。我们就得选择,年轻的时候多一点祸,好事情,不要享福;年轻的时候把福都享完了,剩下的都是祸,晚年有祸那就惨了。年轻的时候多吃苦、多受累,多一点被人障碍、嫉妒、甚至毁谤,也没什麽,可以挺得过去;甚至没得吃、没得穿还能够熬一阵子,到晚年你就有福了。你看我们恩师,不就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吗?这讲到因果关係。「由此所起之义。凡是对人亲切加厚,即是依于仁」,这个仁就是亲切的意思,对人亲切加厚就是依于仁。「仁之意义简说如此」,先简单的介绍到这,「究其作用,尚须行之有方」,行仁确实要有方法。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51: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