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6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第四个『不善不能改』,这是第四忧。「不善是过,贵能改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难免会有,只要不是生而知之的,他自然就会在生长的过程中染上些习气毛病,连孔子自己也说他不是生而知之,他是学而知之,所以他有过失。有过失他能改,所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善,没有能超过这个善,这是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善。所以最大的善就是改过,你说出去行什麽善事,那些都是小善,最大的善是你能改过,过以能改为贵。不善不能改,这就是夫子的忧虑。

 

你看看夫子所忧的这四样,跟我们所忧的不一样。凡人一般忧什麽?忧衣食、忧功名利禄,忧的都是身外之物,没有用。几个人能够回头,在自己修身立德上去忧?如果真能够像夫子这样,忧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个人我看跟圣人也不远了。所以这裡讲,「是吾忧也者」,这句话「此励学者之辞」,励是勉励,勉励我们这些学人,在学圣贤之道的,夫子在勉励我们。「设使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乃教不成矣,圣人引以为忧」。设使是如果,我们学圣贤之道的人,德没有修,学没有讲,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个「教」是圣贤教育,也就不能成功,所以圣人(就是夫子)引以为忧。其实夫子能修、能讲、能徒、能改,他都做到了,他已经不会以这个为忧了,他是激励我们在学习。我们现在学《论语》,学圣贤之道,渐渐也就体会到夫子所说的这四忧。真的,假如说对于德行不能够好好修持,每天还有过失,这是自己的大忧患,所以每天都要忏悔,都要反省改过。

 

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仅是一日下来要反省,真正修学人,那是每个钟头、每个钟头都反省,甚至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反省,乃至念念都反省。念头一起,立刻觉察,这你才能明明德。觉察到了,这叫开悟;悟了,悟后起修,修什麽?就是放下,把那个不善的念头放下,跟德、跟义不符合的不相应的立刻放下,这是真干,天天改过自新。

 

像春秋时代的蘧伯玉,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下反省改过的功夫。二十岁检点自己过去十九年所做的不善,努力改之;到二十一岁又反省,我去年有没有什麽还没改的?没有改的继续努力改。这样年年改,最后到了五十岁,反观自己四十九年还有过错,还在改。这真正,他这个忧,忧到极处,所以改过也改到极处。圣贤没有别的,天天改过自新而已。自己能改过,是给他人做个好样子,你天天都有变化,这就能感动人,他们必定会向你求教,这时候你跟他讲,把自己学习圣贤之道、改过自新的心得跟他们分享。天天都是改过、讲学,这就是落实圣贤之道。

 

我们恩师曾经写过一幅毛笔字,写什麽?「圣人之所以成圣者,无他,勤于讲学、勇于改过而已」。这就源自于这句,天天努力的在改过,努力的来讲学。讲学又帮助自己改过,为什麽?讲学第一个受益的是自己,讲给自己听。我现在讲课都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上了台来不是当老师,是什麽?做学生,向台下的观众报告自己修学的体会、心得,来做报告。让大家来评定一下锺茂森这段时间以来有没有进步,看看他的过失改了多少,修德修得怎麽样了。怎麽看?看你讲学,你讲得怎麽样,就证明你修得怎麽样,相应的。你有一分悟处,你就必定有一分落实。你落实,才证明你真正有体悟;没有落实,说的是假的。那是什麽?照搬别人所说的,不是你真正心得体会。我们天天学,真的有好处,天天讲、天天学,自己警觉性就高,一旦有过失,一旦,我们讲不觉的时候、迷失明德的时候,回头比较快,比较能够觉察自己过失。为什麽?你天天在备课,你的脑筋、你的心力都集中在这个方面,时间久了,你自然经教的薰习力量就很大,真的对于自己起心动念都能够善于观察。观察到了之后,最重要的是你能放下,这是功夫。

 

我现在还是很多不善的念头,还会起来。做不善的事基本上很少了,身口造作的不善真的比以前少多了,但是念头裡面还有很多不善,波浪比以前就轻微了一些。但是对于不善的念头肯不肯放下?有时候就是习气,习气不能改,这是「吾忧」,我的忧。真的是忧,为什麽?明知故犯,这不是忧吗?而你要是动了不善的念头,都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哪怕动一个念头,这都是种因,你这个因是善因、还是恶因,将来必有果报。怎麽能不忧,怎麽能不恐惧?真正的修行人,他有这个忧、有这个恐惧感,处处都有「战兢惕厉景象」,才能够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个改过功夫就得力了,我们大家要认真努力。

 

底下蕅益大师注解说,「真实可忧,世人都不知忧,所以毫无真乐。惟圣人念念忧,方得时时乐」。你看蕅益大师说出这个话,说明他真有体会。他也一定是像夫子一样,具足这四忧,所以他真正得到「学而时习之」之真乐,颜回之乐他也得到了。真实可忧的是这四条,「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但是一般世人,就是凡人,不以这个为忧。你去香港马路上随便找个人问问,「你会不会忧这四个?」我看大部分人不会有这四个忧,他只是忧明天没钱了,我赚得不够,忧这些东西。「所以毫无真乐」,他天天是烦恼,生活在紧张、烦恼、压力、患得患失这样的状态当中,哪有乐?哪裡像真修行人,他真乐,虽然生活很简单,正如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为什麽?他真正乐以忘忧,忘记的是世间的忧,而他真正从学圣贤之道当中得到无量法喜,这个法喜是他上进的动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43: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9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