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6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曾子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一日他能够反省三次,但是孔子、颜回做到了念念在反省,所以「惟圣人念念忧」。念念忧这个忧就是他反省,反省自己有没有修德;有没有跟大众讲学,讲学有身教、有言教,这都是讲学,而且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有没有闻义而迁徙,就是能不能依教奉行;有没有发现不善的就改。颜回做到了不贰过。不贰过,他犯了一次过,第二次再不犯,为什麽?他知道不善的就改了。夫子说颜回好学,只有颜回好学,其他的弟子都没有颜回这样好学,为什麽?颜回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怒就是代表烦恼,迁就是迁徙,烦恼起来了,他不会再迁徙。一般先儒说不迁怒,就是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那个境界太低了,一般君子都能做到,颜回何止是这个境界?他的不迁怒是什麽?第一念生烦恼,第二念立刻把烦恼放下,不让烦恼从第一念迁移到第二念,这是真正念念忧,念念忏悔。不迁怒、不贰过,所以夫子评价他是好学。他得到时时乐,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也一样得到。你得到了之后,真的是九牛都把你拉不回来,你是勇勐精进,不会回头,直趋圣贤之域。

 

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他讲了一个公桉,也就是故事。「唐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如此三岁儿童也道得。曰:三岁儿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孔子且曰:是吾忧也,况吾俦乎」。这是讲到唐朝着名的诗人、文学家白居易,他也是一位学佛的,他有一次去拜访鸟窠禅师。鸟窠禅师是禅宗着名的一位祖师,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他为什麽叫鸟窠禅师?因为他自己喜欢在一个大树上居住,他不在地上住,像鸟一样住在树上,在树上打坐,有时候有一些喜鹊、鸟儿在他旁边飞,所以人们称他叫鸟窠禅师(这个窠就是鸟窝的意思),这不是凡人。唐朝白居易向他请教,白居易当时在那个地方做太守。古代的这些官员,他因为社会安定,没有什麽桉子办,平时有空都去拜访一下这些高道、祖师大德,向他们学习智慧。过去的这些法师、禅师,真正是有德行、有学问,所以官员来请教真正统统被摄受,都非常敬服。你要是真正没有德行学问,那些官员怎麽会佩服你?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裡面真正有这些人才,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这些大德,才能振兴这门教育。

 

白居易这时候来请教,根据记载当中,他去请教,前面还有一段,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看到鸟窠禅师住在树上,在那上面打坐,他就问禅师,「禅师你住的地方是不是太危险了?」禅师在树上就跟他讲,「太守,你比我还危险」。白居易就觉得很奇怪,「我是这个地方的太守,坐镇江山,哪裡有危险?」禅师就告诉他,「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薪火,薪是柴,柴火点燃了,火很勐,这个火是表什麽?表我们业力之火,我们受业力牵引。识性不停,这个识性是我们的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妄识,妄识从来没停下来。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六道轮迴当中,受业力所支配,做不了主,这也是太危险了。禅师说我坐在这树上我能做主,你做不了主。为什麽?白居易没开悟,没见性,那是什麽?业识做主,所以,「这个比我还危险」。白居易听了,服了,然后向他礼拜,求教,就是底下这段话,「如何是佛法?」什麽才是真正的佛法?鸟窠禅师对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把这八个字做到了,你就能得到佛法。

 

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孔子讲的四忧,你能不能做到孔子的四忧?你做到了四忧,你就在力行佛法。所以儒和佛,根本它是圆融一体的,只是名相不同,实质是一样的。佛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有的恶都要断掉,不善要改,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德要修、学要讲、闻义要能徙,这就是众善奉行。断恶修善,恶断尽了,善修到极致,那你就成佛(儒家讲,你就成大圣人了),这就是佛的教诲。你看佛门裡面讲求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学佛的根,十善业就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哪十善?身不造作杀、盗、邪淫;口不造作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这是十善。十善做到圆满,这就成佛了,无上菩提得到了。所以《十善业道经》裡面,佛教我们修这十善,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你能够圆满无上菩提。所以成圣成佛没有别的,就是落实孔子四忧,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

 

白居易听了这个话,他觉得怎麽禅师给我讲得这麽浅?所以说「如此,三岁儿童也道得」。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会讲,这说明什麽?他没听懂,没听懂就会看小了,不知道修十善业就是成就圆满菩提的阶梯。对儒来讲,落实《弟子规》就是你成就大圣大贤的阶梯;对道家来讲,你要成仙,落实《太上感应篇》,这是成仙的根基。儒释道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你这三个落实,把它圆满,你就成圣人了,大圣人。所以禅师告诉他,「三岁儿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三岁小孩虽然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谁都会说,但是八十老翁都做不了。试问问,你能做得了吗?你能够真正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这时候白居易听到,服了,向禅师作礼。

 

真的,你看我们学《论语》,学孔圣人的教诲,怎麽落实?在《弟子规》上落实。试问问,你《弟子规》都做到了吗?裡面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一千零八十个字,你要都能做到了,你也做到孔子一样,这个话一点不假。譬如说《弟子规》第一条「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你要能做到,你也就成圣人了,不仅成圣人,你成佛了。过去我讲这一条,六个字,讲了十一个半小时,解释怎麽落实「父母呼,应勿缓」。这裡头内容丰富,一般对小孩讲,你爸爸妈妈叫你,你就马上得答应,那叫「父母呼,应勿缓」。可是再深一层,「父母呼」,呼是什麽?希望。父母对你的希望,你能不能够实现?希望你能够修身立德,希望你做善人、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他的愿吗?父母,《弟子规》上讲「事诸父,如事父」,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需要,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吗?他们的希望,我们能够实现吗?佛法裡讲得圆满,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父母呼,应勿缓」你要真做到了,就是实现了菩提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就圆满了。而且你这个应要勿缓,立即做,现在做,当下做。当下你要是转凡成圣,你这一条就做到了;没转凡成圣,还是有欠缺。所以谁能做到?观世音菩萨,他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应以什麽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这就是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你想想,你一条做到了,岂不就成佛,成大圣人了?所以,看你对于《弟子规》每一条,你解悟得有多深。你悟得愈深,你行得愈得力,你就不会轻视它。

 

原来整个《论语》,四书五经十三经,全都是在《弟子规》当中落实。再广泛一点,儒释道乃至所有的圣贤典籍,全都可以落实在《弟子规》裡面。《华严经》裡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弟子规》就含容一切了,一切圣贤教诲都落实,而且每一句都落实。譬如说「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就等于落实了全部圣贤教诲,一即一切,一切教诲就落实在这一句,每一句都是这样。你这样学圣学贤,你就学得活了,不会死呆板,你更不会轻视。像白居易的「三岁小孩都能说」,《弟子规》是三岁小孩都能念,但是八十老翁行不得。可不能轻视,这就要老实真干。像孔子真正能够有这四忧,这四忧全都是落实到他的德行,他成圣祕诀就在此地。我们再看第四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43: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9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