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0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下面蕅益大师讲,「卓吾云」,李卓吾先生讲,「不到乐的地步,那得知此?」没有到真正乐的地步,说老实话,你知还没有真正知。所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境界是一而三、三而一,相辅相成。你知之了,帮助你好之,好之帮助你乐之,乐之又帮助你更提升你的知之。真正到乐的地步才能全知,没到乐,知的只是个大概,或者知的是个皮毛,总是没有真正彻底、没有透彻,像是雾裡看花、云中望月,没有真正得到。所以修学圣道,我们既要不断的求知,更重要的不断的求证,证你的所知,又用你的所知指导你的行证,这就是解行并重,解帮助行,行帮助解。

 

这裡我们之前讲求学,实际上求学到最高境界是什麽?「知个甚麽?好个甚麽?乐个甚麽?」看来我还是得把谜底要揭一下,求的是道,道是什麽?还得你自己去参,我只是给点线索。老子讲得好,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增是增加。求学肯定是天天增加知识,你知道得愈多,你学问愈广,求学是日增;求道可是日损,损是减,减就是放下,天天放下,把你原有的都放下,这是求道。老子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损之又损,这是你一个过程,你在好之的过程,到了无为的境界,你就乐之了。为什麽?因为无为则无不为,无知则无不知。

 

所以我们学圣道,千万要记住,不能在我们学问上生执着,一定要学着放下。放下什麽?总的来讲,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不是说我们放下、不学了,不是那个意思,学还是认认真真的学,学得愈多愈好,但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跟你学不学,没有什麽太大的障碍,你学得很多,也可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了,你就能够证道,这时候你就大乐现前,佛法裡称这个乐叫「涅槃之乐」,涅槃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这个乐,它是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性德,这个乐不是跟苦相对的乐。有苦有乐那个乐不是真乐,到了没有苦相对了,那个乐是绝对的乐,叫极乐,极乐就是自性性德现前。它是被什麽障碍的?被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要放下,要损之又损,放到最后一切放下,那就是到了无为极乐的状态,这裡我们自己好好去修正。

 

在日常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先学着我们不执着,一切都能够随缘,这个至少我可以做到和谐,执着的人不可能和谐,等你和谐了你不就自然感觉到一种乐了?到了这个境界,又不能够执着在这个乐上,还要把乐也要放下。一般人放下执着之后,他能够自得其乐。像颜回,他能够居陋巷还自得其乐,不错,这个境界很难得,也是圣人。但是到这个境界,还要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断了执着还要断分别。分别是把乐与不乐也放下,一切为众生,无分别,不分别众生是善是恶,平等普度;也不分别我所做的工作是乐还是苦,一味做去。这时候还有妄想,还有你要做、你要度众生,把妄想也放下,这时候就是究竟大乐现前。那是什麽?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到这个时候你的乐是极乐,没有烦恼,那麽你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我们来看下面一章,第二十一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个『中』是讲中根。人有根性不同,根性怎麽讲?一般讲智慧、悟性,浅显的来讲就是接受的程度,一般有上、中、下三根。《雪公讲要》裡面讲,「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儒的注疏裡面,都先概略的来分上中下三品,这是就人的智力分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为九品」,三三得九,「此犹粗分」,这还是粗的分法。「若细分则品级更多」,实在讲,人的品级是很多很多,无量,每个人的根性都不一样。这裡孔子讲的中根以上我们才能跟他讲上,这个『上』是什麽?是讲到性与天命之学。一般人不那麽好懂,因为它很抽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境界。如果根器很差的,你跟他讲,讲不明白,对牛弹琴。这讲到道、讲到自性,我们在《论语》讲解当中也讲了不少,你能听得懂,说明你是中根以上;要是听不懂,你就不必要理解。因为我们讲,也是要对上中下三根都要普被,我们也讲到一些好理解的,我们就理解那好理解的。慢慢要提升自己,对于讲到性与天道的学问,我们要有几分契入才行。

 

孔子这裡讲的,不是在给我们搞歧视,中根以下的就不要他了,歧视中下根性的人。不是,孔子有教无类,怎麽能歧视?这是希望把那中下根人提升,慢慢的把他变成中根以上,最好是上上根。能不能够提升?肯定能,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觉。每个人的根性跟圣人无二无异,只是每个人的障碍多少不一样,这障碍就来自于妄想分别执着。随着你不断的学习,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不断的提升,你障碍愈来愈少;损之又损,你障碍愈来愈少,你的根性就愈来愈提升,就这个道理。所以一部《论语》,我们现在才讲到第六篇,可能讲到第十篇,你就从下根变成中根了;讲到第十五篇,可能就中根变成上根;讲完了之后,你变成上上根。

 

雪公这裡讲,「上上之人是圣人」,你就变成圣人了,圣人是所谓「生而知之者」。实际上生而知之的人,我们在历史上只看到一位,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生而知之。当然他生而知之还要靠一个缘,就是他听到《金刚经》,听到半部他就悟了。然后去找五祖忍和尚求法,忍和尚叫他去舂米,他没文化,舂米去,做义工。做了八个月的义工,然后才点化他,跟他再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言下大悟,就成佛了,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五祖给他印证,把衣钵就传给他了。他得到衣钵才二十四岁,年轻人,这是上上根人。他的根性,说老实话,超过孔子,因为孔子自己说老实话,他自己要学而知之,他不是生而知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15: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8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