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0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你把四书整个学下来,你看《大学》讲的是方法,《中庸》讲的是理论,理论和方法都具备了,学《论语》、学《孟子》,《论语》是孔子的表演,《孟子》是孟子的表演,教你怎麽运用。朱熹朱夫子讲,四书,《大学》是「定其规模」,圣贤的规模、修学的次第给你定好了;《论语》是给你扎下良好的根基,把孔颜心法学到;到《孟子》,你能「观其发越」,发越是发挥,看你怎麽把圣贤学问发挥出来,用在你的待人处事接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发挥;到《中庸》,是探究圣人的「微妙处」,圣人心法。微妙处是什麽?是自性、是天道。我们现在按照朱夫子的顺序,先学《大学》,再学《论语》,再学《孟子》,最后学《中庸》,《中庸》是让我们能够回归自性。

 

孔子这裡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就是可以跟他讲上等的道理;若中人以下,不可以跟他讲上等的道理,原因就是讲了也没用,他不理解、不能领会,甚至可能会误会。他有他自己的知见,他会错解了真实意,那就更麻烦,产生邪知邪见。譬如说你讲性与天道,讲到自性,实际上是讲到形而上,可是一般的中下根人听了这个自性,他觉得什麽都是空的。自性本空,宇宙是一念变现的,这是讲到本体的问题。「既然如此,那我们现在造什麽都无所谓了,反正是空的,造恶也不会有恶报」,驳斥因果,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邪见,所以不可以跟他讲上等的道理。跟他讲什麽?跟他讲因果最好,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终有报,一定会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跟他讲这个,对他有好处。慢慢提升,让他的心愈来愈善良,到了纯善,这个时候一点拨,他就开悟。夫子教学正是如此,你看「公冶长篇」,这是上一篇,「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讲的性与天道,就是讲自性的问题、宇宙本体的问题。中人以上,才可得而闻,才能够有资格听,中人以下不能听,听了也不理解,还会产生邪知邪见。

 

雪公又引刘氏《正义》,清朝大儒刘宝楠先生《论语正义》,「孔子罕言利命仁,性与天道,弟子不可得闻,则是不可语上」。「孔子罕言」就是说得很少,不是说他不说,而是说得很少。为什麽?因为能当机、听懂的人很少,所以他自然就说得少。孔子是应机说法,因材施教。讲到「利命仁,性与天道」,这都是对上根人讲,一般弟子不可得而闻。不可得而闻,不是夫子吝法,正是因为弟子根性不足,所以这是讲「不可语上」。这个语(去声)是动词,告诉他的意思。不能告诉他上等的道理。「观所答弟子诸时人语,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为语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诱之法」。我们观察夫子所答的问题,弟子、各种人在不同的时候问不同的问题,问的问题不一样,问的人也不一样,夫子回答的也不一样;最明显的,《论语》裡面不少人问孝、问君子、问政、问仁,有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问,夫子都回答不一样。

 

不少人问仁,我们知道,夫子对颜回讲的仁是讲到最究竟圆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就是联繫到性与天道,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为什麽?因为天下跟自己不二,所以你自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从体上来认知。但是对其他的人问同样的问题,夫子就不这麽回答,他只能是什麽?善巧方便跟你讲,让你能够理解、让你能够力行;讲得太高深,你都不懂得该怎麽下手。颜回他懂,所以听了这个话,立刻讲,「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请事斯语」,就是我一定按照您讲的这个话来做,事就是真做,依教奉行,他听懂就真的去做。不去做的说明他没听懂,夫子也不会跟你讲,讲不就等于吊你胃口?不会跟你讲。一定是你到了这个程度,给你说这样的道理、给你点拨,帮你提升。

 

「正是因人才知,量为语之」,因各人的才智不同,度量你是什麽样的根机,跟你讲什麽样的道理。不会多说一点,也不会少说一点,说得正正好好,让你得到受用。多说了是废话、是閒言语,你听不懂,你做不出来,不是閒言语吗?少说,对不起你,你已经到了这个根器,不跟你说够,夫子不等于对不起你吗?那是等于吝法。所以从这裡我们可以知道夫子循循善诱之法,真的教育方面循序渐进,不躐等;但是绝对也不会拖泥带水,一定是让你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这是善诱之法,很会教育。

 

我们来再看蕅益大师注解,「不可语上,须以上作下说,为实施权也。可以语上,方知语语皆上,开权显实也」,这个说得很好。不可以语上,就不可以跟你讲上等的道理,不是说放弃你,夫子不能够放弃人。老子《道德经》上讲,圣人常善救人,而不弃人。圣人善救人,救人怎麽救?点化你,让你能够先断恶修善,接着慢慢的你能破迷开悟,最后转凡成圣,就是救你。一点点把你提升,「而不弃人」,不会放弃任何人,不捨一人。所以,虽然我们现在是中根以下之人,可能是下下根,但是要遇到夫子,或者遇到一位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好老师,他当然不能够立刻跟你讲上等的道理,可是他会跟你先说下等的道理,让你能明白道理。这是什麽?下等的道理跟上等道理不违背,相应的,这叫「以上作下说」。不是我又编一套下等道理给你讲,不是,这个下等还是上等的道理,只是让你能明白。

 

我记得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数学,小学也读数学,中学也读数学,到大学也读数学。小学是读加减乘除,到中学慢慢我们学的数学就深一点,到大学就更深了,有微积分。实际上读了大学我们知道,其实小学读的也没错,那些数学公式,那些公理、定理,可以用微积分的形式给它证明。但是在小学我们不懂那麽高深的数学,我们学加减乘除也行,这是上作下说。夫子也是如此,所有的圣人都是这样。我们举一个比喻,什麽是上?讲性与天道,这是上。什麽是下?下学,讲我们眼前所见到的人事物、因果。因果属于下学,这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不是因果吗?但是,我们是中下根人,不明白自性之理、自性是道,不明白,我们学因果,学因果就会慢慢能够契入道、契入自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15: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8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