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40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人,为什麽有的人天生就富贵,天生身体是健康,他就有好德?这是他前生修的善因,这生得个善果。我们看到,也有的人天生可能他是残疾的,可能他是弱智的,或者是他短寿、夭折,或者是贫贱,或者有恶病,这些跟他前生也有关係。如果不用三世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天生万物就不平等了。其实天最公平,我们不能怨天,夫子讲「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为他深明因果。如果对三世因果不能够深信,难免会有怨天尤人,为什麽我天生下来就是贫穷下贱?为什麽有的人天生就大富大贵、公侯将相之家投生?为什麽?你看,不明三世因果,他心就不平。

 

相对五福而言,恶报有「六极」,六极就是六种恶报。「一曰凶短折」,这个凶、短、折,都是指短寿。根据唐朝初年大儒孔颖达的注疏说,他引郑玄郑康成的注解,他说郑康成「以为凶短折皆是夭枉之名」,也就是短寿。「未龀(音衬)曰凶」,龀是什麽?讲儿童换牙齿,这叫龀。你看,齿字边一个七字,这个讲一般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换牙齿。女孩一般七个月的时候生牙齿,七岁的时候就换牙,换成我们现在的恆齿;男孩八个月生牙齿,生乳牙,到八岁的时候就换成恆齿。未龀就是还没到换牙的年龄,没到七、八岁就死了,这叫凶;「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没到二十岁就死了,这叫短寿,叫短;没结婚就死了,叫折。所以,凶、短、折都是讲早死,这是一种恶报。「二曰疾」,疾是疾病。「三曰忧」,忧是心情很多忧虑、很多烦恼。「四曰贫」,贫穷。「五曰恶」,恶是他的心地很凶恶,心地不善,很自然的就招感恶报,所以这也是属于不好的凶灾。「六曰弱」,弱是身体羸弱。譬如说年老体衰了,或者天生是残疾,或者是他天生营养不良,种种生理上的问题,非常的虚弱,这种属于六极。

 

人生下来有的是有福、有的就有这种凶灾,假如我们不追究他前生的因,我们真的不能理解。明白了三世因果丝毫不爽,我们才真正觉得因果报应是很公平的。孔子在此地讲话讲得很含蓄,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是就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实际上要受的恶报终不可避免,终不可免。从这裡我们也知道,孔子是劝导我们,心地要正直、要无私,不要去造作恶业,避免不好的报应。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注解中说,「卓吾云:不直的,都是死人」。这讲得也是非常白,也非常的到位。李卓吾先生说,心地不正直的都是死人,虽然他现在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我记得臧克家,现代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哪个人是死了还活着?正直的人死了还活着。活在哪?活在我们大家心裡,永垂青史。像文天祥正义凛然,虽然他从容就义、死了,但是他真正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丹心不死。那些不正直、虚伪狡诈的,为图自己一己之私而多行不义之人,那已经是死人了,现在一口气虽未断,但却是行尸走肉;现在虽还是个人形,已经变成衣冠禽兽,死后必堕恶道。而且你冷静去看看,这种人多半也是不得好死。《春秋左传》讲的「多行不义必自毙」,这都是教我们要懂得因果,不要犯造不义的事。我们来看下面第二十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根据《雪公讲要》,我们来看「包注」,这是包咸注解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这讲我们求学问,求学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之者』,就我们知道、我们能理解,对于圣贤的学问知道个大概,能理解一二,这种往往功夫不得力。要什麽人才能得力?他得『好之者』,这功夫得力,他喜好,为什麽会喜好?因为他得到一点受用,尝到一点法喜,可是他还没有证得,但是他的功夫比知之者更加笃实。「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这个功夫又再深一层到『乐知者』,他以求学为乐,真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尝到味道了,这个法乐涌现出来。人有了法乐他就不会退转,不退步了,只有进步。为什麽?这是他一种享受。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乐在哪?乐于道,他真正得道了,那功夫就深,他绝对不会退回羡慕富贵名利,那是凡人,他不会退下来做凡人,他已经是圣人。这个知、好、乐三个字,包咸在这裡是用来说求学之事,实际上所有的事我们都可以类推。譬如说你有一项工作,你这个工作要想做得好,你只是知道怎麽做,和你喜欢做它,和以做这个为享受,这三个层次是不一样。

 

做任何的事我们都以此类推,只要是好事,我们应该不断提升我们的心境,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譬如说妳是个家庭主妇,怎样去实践这句话?我每天做家务、做饭。如果妳只知道怎麽做饭,但是不喜欢做饭,那是个很苦恼的事情。天天要面对,家务自己不做没人做,先生可能又出去外面要工作,男主外、女主内。妳主内的也得要培养对这个工作的兴趣,光知道怎麽做,不行,妳要有兴趣做。怎麽做?妳得要埋头做下去,而且要花心思去鑽研,要笃行之。然后慢慢妳做着,妳可以做饭做出很多花样来,熟能生巧,做得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吃,大家都很讚歎妳。妳觉得原来做饭也是一种享受,这是乐之者,妳就不会退了,妳天天乐此不疲。这举一个例子说。我们不论做什麽事,都要培养我们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只要它是正当的工作,是有利于人群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慢慢提升自己的心境,争取从不厌烦提升到喜欢它,再提升到以此为乐。当然,求学更需要如此,尤其是学圣贤之道。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裡面讲,「知之者,是指求学之人而言,原来不知之事,今求知之。知之,即是求知其然之谓」。我们譬如说学习儒家的学问,读《论语》,这一句我们先要知其然,把它的意思弄清楚、把道理弄明白,这是知,原来不知,现在知了。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他得先要知。知怎麽来?学,你得先学。所以大家很难得,天天来一起学习《论语》,但是可能现在只是在知之的阶段,有没有好之?你是不是真喜欢?这个还要再进一步观察。到「好之者,是已知其然,进而求知其所以然」,你已经知道圣贤之道该怎麽学,进而还要「求知其所以然」,我要更求知为什麽要学。我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麽样的境界、以及会遇到什麽样可能的障碍,我怎样去克服,这是所以然。我如何真正在我本分的工作岗位上、我家庭角色裡头,我去践行圣贤之道,这是把你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你去践行。在践行的过程中,你就要学而时习,你就有习了,习就是实践,实践就有不亦悦乎,就有一点喜悦出来。虽然可能只是一点点,你觉得真的过去的心境跟现在心境不一样,现在心境烦恼少了,快乐多了;自私少了,想人的时候多了,想自己的时候少了,慈悲心增长。这就是你慢慢有体会,你就来兴趣了,学这个真有好处,真是学一点做一点,不错,得点利益、得点受用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15: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8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