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3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看下面江谦先生对于蕅益大师有一个补注,这个补注也非常的好,证明江谦先生也是深得蕅益大师的真传了,虽然不是同时代的人,江谦是民国的人,但是江谦是私淑蕅益。我们现在学蕅益大师的着作,也等于私淑蕅益,做蕅益大师私淑弟子。江谦先生讲的,列子《冲虚经》云,这是道家《冲虚经》,列子着。「《冲虚经》言,仲尼閒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

 

这一段来自于道家的列子《冲虚经》,可以说是对本章《论语》很好的注解,这裡面讲的道理也很深,我们细细道来。《冲虚经》上讲,「仲尼閒居」,这是有一天孔子閒居在他屋裡头,「子贡入侍」,去事奉老师,这都是很难得的,有弟子相。看到孔子「有忧色」,这个忧色是孔子有忧虑的脸色。「子贡不敢问」,不知道孔子忧什麽,「出」,出来就告诉颜回。颜回他比较灵,他对夫子的心意最明瞭,这时候颜回可能就想到了,如何帮自己老师解脱他的忧虑?他就拿了一把琴,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闻之」,听到了,果然就召颜回进屋,就问他,「问曰:若奚独乐?」你为何自己独自享乐,你这麽快乐?「回曰」,颜回就说了,「夫子奚独忧?」夫子您为什麽单独在这忧虑?孔子问他为什麽单独在那裡快乐,颜回问「你为什麽单独忧虑?」师徒之间这个对话富有禅机,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听懂。

 

「孔子曰:先言尔志」,你先说说,你为什麽自己独乐?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悟处。颜回就说,「曰:吾昔闻之夫子曰」,我过去听过夫子您跟我讲的道理,「『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您老人家告诉我的「乐天知命」,所以我就无忧无虑了,这无忧无虑,我就是很快乐。颜回回答了,孔子不满意。「孔子愀然有间」,这个愀然就是不那麽愉快,很严肃。为什麽?不是因为孔子在忧,看到别人乐他就不愉快,不是这意思,圣人哪会有这种心理?是发现颜回还需要再提升,颜回能够乐天知命,他能够乐了,但是他这个乐还是有起心动念。颜回做到了不分别不执着,但是还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我要乐」,有这个起心动念,境界还不够。所以孔子这时候很严肃的跟他讲,「曰:有是言哉?」我有讲过这个话吗?这是对颜回说的。颜回说,过去曾听夫子讲,「乐天知命,故不忧」,孔子说,我说过这个话吗?「汝之意失矣」,是你理解错了,你都没掌握我真正的意思。「此吾昔日之言尔」,这是我过去讲的话。孔子大概那时候讲出这个境界,他现在也觉得不满意,因为他提升了,过去的话是过去的境界,现在不一样了。所以「请以今言为正也」,请你用我今天告诉你的话做为正,以前那个不算,不同境界了。

 

真的,夫子的境界提升得很快,一日千里。以前境界跟现在不一样,以现在的为标准。什麽样的话?我们来看,「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你,这是孔子对颜回讲,你只知道乐天知命是无忧,这当然是无忧无虑,无忧就是乐。你只知道这个乐天知命的乐,无忧之乐,「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你的乐天知命还有一个大忧患。乐天知命还有什麽忧患?有。这个忧很大,大在哪?你不能见性。什麽意思?因为你有个乐天知命的念头,这就障碍你见自性了,这个忧很大!颜回他就着在这个乐天知命的念头上,他未能够从乐天知命上再解脱。不知道我把这个境界说清楚了没有?大家好好体会。这是古德讲的,只要有念就不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怎麽才有中?没有念就中,有个念头都不中。颜回有乐天知命的念头,没有真正达到中庸,所以还没见性(那时候还没有见性),夫子就这时候点化他。

 

底下又说了,「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乐而知者是乐天知命,我们讲乐天知命,已经着在乐天知命这个相上,这不是古人所说的乐天知命。什麽是古人所说的乐天知命(古人是圣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这个我们要好好体会,关键在这个「无」字。你的乐和知,都是有念,现在无乐无知就到无念了。你有乐天知命这念头,还没入圣人境界;把这个念头也放下了,无乐无知,才是真乐真知。这个真是什麽?自性现前,自性才叫真,你的乐、你的知从自性中流出来,不是从你的心意识流出来。从心意识流出来的,是你有乐天知命的这些念头,当然你的境界已经比一般凡人要高了,但是还没有离开心意识。佛法裡这是讲到四圣法界,这是小圣,不是大圣,大圣不用心意识,完全是自然而然。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讲到的「中庸」,真正证得了「天命之谓性」,这裡讲的天就是自性。证得自性了,你就得到真乐真知。

 

「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颜回在箪食陋巷当中,他也会乐;如果现在让颜回做一个天子,给他大富大贵,他也乐,他的乐不在境界的转移,不在于境界,但是不离境界。在任何境界中他都乐,无所不乐,又无所不知,为什麽?因为他做到了无知,所以他无所不知;他无乐,所以无所不乐;他无为,所以无所不为;他无忧,所以无所不忧。什麽叫做无乐、无知、无忧、无为?他没念头、没妄想了,真正妄想断尽,所以他不会有乐、知、忧、为这些妄念,而后真正得到了真乐、真知、真忧、真为,所以「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这个忧不是为自己,自己没有了,用范仲淹先生的话来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忧和乐全不在自己上考虑,全是为一切众生考虑。

 

《大学》裡面讲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们跟这句话一起来参。人民百姓,我们讲一切众生,「民之所好」,众生的喜好,我们好之,我们也喜好;众生之所恶,我们也厌恶。我们自己没有什麽好恶,完全随着众生的心,他们的好恶,我们跟着好恶。《愣严经》裡面有句话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法华经》裡面讲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这个境界。他要是自己还有一个好恶,还有忧乐,还有知、有为,那就不可能随着众生的心而乐、而忧、而知、而为,他不能随众生心了。他要自己没有了,自己在哪?自己就是法界,就是跟一切众生合为一体。

 

佛法裡面讲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叫法身大士。他没有妄念,没有自己起心动念,他才能够随着众生起心动念而帮助众生。这是孔子点化颜回,让他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颜回听明白了,难得,颜回真正是好学,讲得没错,听到这个境界,立刻就能入。所以「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他得到了,入境界了。「北面拜手」,这是最敬礼,向北面是向君,行君臣之礼,对孔子行君臣之礼,向他拜谢,谢恩师之点化。真的有禅门师徒之间机锋话,颜回言下大悟,就证得心性了,所谓见性成佛了。

 

所以把这段话,这是列子《冲虚经》上的,江谦先生也是功力深厚,他把这一段跟《论语》这章结合在一起。我们一对照就了解了,颜回是经过夫子点化之后,他安住于箪瓢陋巷当中不改其乐,这个乐是真乐,见了性的乐。所以江谦最后有一句结语,「学者知无乐无忧之本性,方知孔颜之忧乐」。我们经过这样学习之后,对这段话就明白了。「学者」是指我们,我们「知无乐无忧之本性」,本性就是自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来无一物,哪有什麽忧乐?所以是无乐无忧之本性,「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就不是本性了。所以你见得本性了,你真正无忧无乐,这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而能随缘。随什麽缘?众生的缘,众生有起心动念,你就随着他起心动念。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09: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7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