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3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江本胜,这日本的科学家,做的水实验,他发现水结晶随着众生的心、念头起变化,它的结构也起变化。水结晶都能够随众生心、现所知量,你们想想这是什麽境界?圣人就是这样的境界,他要是自己有个心,「我要现一个好看的样子」,或者「现一个不好看的样子」,你有这个心你就现不出来,你就不可能跟着众生的心来现相。一定要自己到了不起心不动念,跟这水结晶相似,水结晶本身它也带有自性的功能,因为自性无所不在。水结晶也有自性,也是自性所现的,所以也有自性的见闻觉知的功能,它能变能现。随着什麽变现?随着众生心变现,这是自性本来的功能。现在你也证得自性,你也能随着众生心来变现。《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裡讲的三十二应,就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说法是度化你。这个乐,不是我们世间凡人所能够体会的乐,而是圣人之乐。所以,你要悟到了本性,「方知孔颜之忧乐」,他的忧乐是什麽?他也表现出有忧有乐,这个忧乐完全是随着众生,自己安住在本性不动摇的境界,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所以我们读《论语》,真的讲求悟性。这段话普通人读了之后,随口滑过,「颜回箪瓢陋巷不改其乐,他能安住于贫困的生活,也能够很好学」,这样讲过去,没把那个深刻的义理揭示出来。要不是蕅益大师和江谦先生这个注解,我们也很难体会。我们现在体会了一点点,也没真正入这个境界,只叫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不管用,不是自己的境界,得不到受用,总是梦裡观花、水中看月,不是真实的受用,非得自己唯证方知,要去这样用功。我们刚才讲了,下手处就在于放下。这个无忧无乐之本性,每个人本来具足,一点不比孔颜欠缺,但是我们现在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要放下障碍,才能把本性显露出来,那才知孔颜之忧乐。

 

放下,先从身外物放起,那个是比较容易放下。慢慢提升,《了凡四训》裡面说到,「达者内捨六根,外捨六尘,一切所有,无不捨者」,达者就是圣人,什麽都能捨,捨就是放下。内捨六根,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心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的身体,意是我们的心,身心都放下。怎麽放下心?不要动念头就放下心了,这是内捨六根。外捨六尘,六尘是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不被境界所转。颜回就是做到了,他箪瓢陋巷,能不能够使他有忧虑?不会,不受境界转,他把六尘放下了。放下不是说离开它、不要它,不是,跟它在一起,不被它所转,心不动摇,放下了。你说离开六尘,不可能离开六尘,你总是跟六尘在一起。跟它在一起,若即若离,相即相离,在境界当中,又离境界,心离了,一切所有,没有不能捨的。「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我们先布施财物,就是身外物先放下。你放下一点,你就得到一点乐,但是比起颜回之乐,那是很浅的,但是你总有个体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你体验出一点了。为什麽?你学了之后习,习就是你真干了,你放下了。

 

这个「不亦悦乎」,我自己浅尝一点,从什麽时候得到的?我把我这个工作辞掉了,三年多前,我辞掉教授的职务,专心学习传统文化,跟师长学习,放下是身外一点点,比颜回是差远了。颜回是内捨六根,外捨六尘,我们只是放下一点点,先从财上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一点点,就能浅尝到一点「不亦悦乎」的味道,进而再提升。再提升,别人就看不到你的行为了。为什麽?你捨六根、捨六尘,完全是自己心地上做功夫,比你高的人看得出来,他知道你的境界;比你低的人他就不知道了,看见你还是每天一样生活,一样的工作,我们天天讲,讲课、备课。但是我自己觉得这三年多,境界确实提升了。虽然跟颜回比起来是差很远,但是比我过去是提升了很多。功夫在哪?就是在放下。别人看得见的,是你放下工作了,那个容易看到。但是捨六根、捨六尘,一般人就看不到,你就在这个境界当中练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做不到,肯定我们现在做不到;不分别、不执着,说老实话也做不到,但是总可以放澹,比原来的澹了,这就是进步。你澹一分,你的乐就增一分。

 

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时」是时时刻刻,不断的,它就使你自己境界提升,你这个乐就增加一点;这个乐又变成你继续努力的动力,继续的学、继续的习,学而时习,无时不学、无时不习。我们学了《论语》,学一章就去入一章的境界,努力去达到,这叫好学。像颜回似的,夫子一点化,他立刻「拜手曰:回亦得之矣」,他入境界了,那是平时他用功用得很得力,经老师一点化他就入境界了。平时要是没用功,怎麽点没用,还是茫然,不悟。我们来看下面一章,第十二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这个境界跟颜回正好是一个鲜明对比,人家颜回入境界了,夫子讚歎,「贤哉回也」。冉求这裡他不好学,不肯入境界,夫子在这裡批评他。这个今女画,女就是通那个三点水一个女字的「汝」,就是你的意思。画是什麽?「从孔注」,用孔安国的注解讲,止的意思,就是「今汝止」,你止在这个境界上,你不提升了。画就是画而不进,画地为牢,你不肯再上进了。我们来看雪公的注解说,「求也艺,孔子引之向道,冉求辞以力不足。孔子曰:譬如行路,中道而废,可谓力不足。今汝自止,为艺术所缠而已」。冉求,他是技艺方面很行的,很会做事。夫子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这个艺是技艺的艺。技艺是帮助我们存养仁心,修养道德,最后实现道,就是见性。冉求的技艺只是止在技艺上,他没有去提升,所以「孔子引之向道」。

 

孔子真的是一位好老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他用不同的方法。你是在低级,他就慢慢提升你。你一年级,他提升你到二年级;你是二年级,他提升你到三年级。像颜回已经到了硕士班,这一提升就到博士班。冉求这裡境界比较低,人家颜子已经证道了。道、德、仁、艺,我们用四个阶层来讲,人家颜回已经从德到了道上面,得道了;冉求还在艺上打转转,所以孔子要提升他。但是冉求他推辞,他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不是我不喜欢,这个「说」不是说,是通假字,「说」是通那个喜悦的悦。不是我不喜欢夫子之道,是我力不足。这是一个藉口,託辞,就是实际上他不想再修了。「冉求辞以力不足」,他推辞了,他不愿意再上进,说我能力不行,我慧根比较浅,跟颜回比起来不行,差得很远,我功夫不能得力。

 

结果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就是譬如行路,像你走路,你走得很累很累了,你力不足的时候,你是走到一半、中道的时候,你就只好停止,停下来休息,这「中道而废」。是你真正走了,走在路上了,走到最后走不动了你才停止,不是说像你现在根本都不想走。「今女画」,那就不是力不足,是你不想走。所以,「行路中道而废,可谓力不足」,这是力不足;「今汝自止」,你现在是自己停止了,「为艺术所缠而已」,那是被你所学的艺术所缠。这个艺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讲的音乐、美术那些艺术,它艺是技艺,术是一种能力。冉求这方面很强,擅长于政事,你让他领兵打仗,他能给你打个好胜仗。但是你让他去修道,他就觉得力不足了,夫子给他也是一个点评。「冉求非不好学,观其才艺可知」,冉求也不能说不好学,只是好学用在才艺上,他没有像颜回那样用在道上进取。「盖偏重于艺,缺于求道之心」,这是李炳老给我们点出来冉求的毛病,他偏重于技艺上的学习,缺乏了求道之心。「是以孔子勉其上进」,所以孔子在这裡劝勉他,不是在这裡只是批评他而已,其实就是劝勉他,让他上进、让他求道。夫子讲「志于道」,我们的志向应该在道上,而不是只在技艺上。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孔子的这个教诲也适用。有的人学传统文化,他还是偏重技艺,譬如说他读四书、读五经、读十三经,注解他也读得很多,好像是个大通家,学术上很有才华、很有建树。他能写书,写了一本又一本,着作等身,他能当教授,当知名的学者。这些都属于技艺上,能不能从技艺裡头入道?当然也是可以,但是我们要真正有心去求道,夫子讲「志于道」。我们学传统文化,不是只为增长知识学问,能够写书立传,不是为这个。颜回没见他写书,没见他留下什麽着作,但是人家真得道了,所以夫子对他极其称讚。《论语》相传可能是出于子夏、子游之笔的很多,子夏、子游是以文学着称,文笔很好,但是夫子对子游、子夏讚歎的没有对颜回讚歎的多。冉求通技艺,如一般学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这是六种技能,冉求都很行,但是不见孔子对冉求有什麽讚歎。证明圣人着眼在于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09: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7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