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3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孔子这裡说一个命字,「便知为善无恶果」,这是点出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做善怎麽会有恶果?伯牛为什麽会有这个恶果?不是他做善得来的,是因为他前生宿业。前生造了恶因,这一生有恶果;这一生行善,来生有善报,这就把本章的义趣给点明了。实际上圣贤教化都不离因果,因果非常的重要。清朝乾隆年间周安士先生曾经说过,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我们现在社会为什麽会乱?原因就是缺乏因果教育。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推广因果,还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都能明瞭伦理道德,就耻于作恶;人都能够明瞭因果,就不敢造恶,这天下太平了。所以《礼记.学记》中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最重要的是教学,用什麽教?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这就能够把国民教好,国民教好了,天下大治。

 

我们讲《论语》,裡面为什麽要採用蕅益大师的注解?不外乎就是把《论语》当中圣人真实义趣揭露出来,处处显明因果、处处直指心性,让我们豁然明白,跳出先儒一类注解的拘束。当然我们也採用先儒的注解,可是我们取其菁华而已。对于一些不那麽究竟的,我们就不要、不採用。在义趣方面,依蕅益大师,这真正是将《论语》的菁华点出来,所以蕅益大师的注解叫《点睛注》,画龙点睛。我们来看下面一章,第十一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章我们很熟悉了,孔子在这裡盛讚颜回,说了两次『贤哉回也』,说颜回真正是大贤。你看,开头说一次,结尾又说一次,盛讚!夫子对其他弟子没有这样盛讚过,原因出在哪裡?这裡头就讲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看雪公的注解,「颜子贤而贫穷,然据《韩诗外传》,尚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他还是有一些薄田,勉强得以维持生计。《韩诗外传》是汉朝学者韩婴写的,他是汉文帝时期的博士,文帝博士。「惟以好学,不愿仕」,颜回本来是可以出仕做官的,为什麽他不出来做官,不像子路、子贡、冉求那样?就是因为他好学,他始终追随着夫子,没有离开半步。做官当然是可以得到功名富贵,但是在颜子眼中,一点不在乎,他愿意追随夫子来学,而过着贫寒的生活,这是好学。「故衣食住勉强自给。餐具不备,乃以竹器代碗盛食」。你看他『箪食』,箪是什麽?用竹子编的小篓,一个竹器来代替碗,碗都没有。碗是陶瓷做的,陶瓷比竹器要贵,当时。『瓢饮』,就是「饮则以瓢舀之」,喝水连杯子都没有,拿个葫芦瓢到水缸裡面舀一勺来喝。你看,就是这样清俭的生活。「住在陋巷。生活如此简陋,他人必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这个了不起!别人要是像他那样,都不知多麽忧虑了,会怨天尤人。颜回不仅不怨天尤人,他还乐,很快乐。在这样的境界裡面,『不改其乐』,他不愿意改变这样的贫穷生活,他觉得天天跟着夫子学习,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我们读这个,有没有感同身受?我们要求学,好学之心是成就的关键,如果没有好学心,就不能成就。像孔子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裡面,能找到一个根基不错、忠信跟孔子差不多的(这个就很难得了),有孔子的根基,但是为什麽不能成就如孔子?因为没有孔子的好学。所以看我们能不能成就,当然首先要有根,根就是忠信,用忠信来代表你的德行,当然也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你要有根;有了根还不行,你只能成为一个好人,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圣人,要怎麽成为圣人?好学。像颜回一样,他就能成圣人,不改其乐。

 

底下说,「不改者,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意在言外,颜子得道矣」,这点得好。我们看到雪公对《论语》的体会,也是极为深刻。颜回为什麽不改其乐?这个不改的意思,就是他本来是贫穷,他不愿意改。为什麽不愿意改?「本来即乐」,他本来就很乐,不用改了,所以「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大家细细体会,他何以能够处贫穷而乐、而不改?这裡面有这个意思透露出来了,「意在言外」,透露出来了,颜子得道了、他成圣人了。何以知之?「『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以前我们学过这章。子贡讲的,如果是处贫穷,但是对富贵人没有谄媚的态度;处富贵的时候,没有骄慢的态度,这个怎麽样?子贡说这话,他暗示是自己,因为子贡是很富贵的,他能做到富而无骄,请孔子给他做个鑑定。结果,「子曰:可也」,还行,没有特别讚歎,只是给他一点肯定,但并不是非常推崇。说什麽?「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境界不一样,子贡只做到富而无骄,但是未做到富而好礼。贫而无谄的境界,跟贫而乐的境界,又是差了一个等级。

 

贫而乐,「即如颜子,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他所乐的不是贫穷,这个给我们点出来了。贫穷和富贵本身不是我们所乐的寄託,如果你说「我很喜欢贫穷,不喜欢富贵」,你也是不正常,有富贵也不一定是要推辞。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得到乐,这个乐不是建立在贫穷或者富贵的条件上。为什麽?因为他乐道,贫也能得道,富也能得道。所以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你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得道,他乐的是道。只是颜回刚好他是本来贫穷,他得道了,他就很乐,他也不愿意改。说老实话,要改,也是要有因才行。

 

为什麽人会贫穷?前生布施财富布施得少。要是前生布施财富多,就像子贡一样,他就很富贵,修的因不同。但是没有关係,前生没有布施财富,这一生不影响他乐,因为他得道了,甚至他的乐超过富贵人的乐。「颜子已得其道,故不改其乐。他人不解颜子之道,则不知颜子之乐」。所以我们知道,颜子乐的是什麽?他这个乐是法乐,不是依靠外面的境界来做条件,外面境界是有贫、有富,他不依外面境界,他是依自己心性中的法喜。只有,「唯孔子知之」,这个乐孔子知道,为什麽?因为孔子得道了。孔子的境界比颜回高,所以他能了解;子贡没有颜回那麽高,子贡就不能了解颜回的境界,甚至连颜回落脚处都不知。

 

所以,我们要体会颜回之乐,一定要像颜回那样得道才行,这个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颜回说出来了,我们也不懂,不是那个境界,说了也就是听听热闹而已。「唯证方知」,你去证明,怎麽证明?你要像颜回那样好学,锲而不捨,勤奋努力精进,你最后得道。得道了以后,老师就会给你印证,像这裡孔子对颜回就印证了,你得道了,这一句就是印证他。这个印证,孔子是说出来了,说出来是他的慈悲,让我们明白原来有这样的境界。有的不说出来,师徒二人相视一笑。像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然后佛也讲了,说我有涅槃妙心,已经传给了迦叶尊者。别人不懂的,就是听得一脸茫然,全不懂这裡的境界,只有这师徒二人能明瞭,这是以心印心。当然,世尊也慈悲,也说出来了,这就是禅宗的缘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09: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7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