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3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颜子之乐,我们要怎麽学?最重要的,先要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这些放下了,才有可能近道。没有入,只是到门口,但是到门口就了不起了,再跨一步就进门。如果这些没放下,颜子之乐一辈子都得不到,别说颜子之乐,乃至子路、子贡他们的境界,我们都未必得的到。夫子讲,子路升堂也,未入室也。子路的境界也不错了,他能升堂了,只是没入室。颜回入室了,入室弟子。但子路也是他放下了名闻利养,他能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自私自利,这种人才担得起圣贤家业。放下了之后,还要继续提升,不能得少为足。

 

放下,不是让我们什麽事都不干了,有家财都扔掉,也不是这个意思。心上不执着,富也可以、贫也可以,那是你前生因果决定的。富,我不是为了享受,我拿我的财产多去为社会、为众生工作,这是你多了一分责任。这财产也不是你的,为什麽不是你的?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是经你的手用一用而已,哪是你的?要是你的,你能带得走,那才是你的;带不走的,那不是你的,你只有使用权,你没有所有权。所以聪明的人,「现在我有使用权,我多用它来帮助社会、帮助众生」,这是《大学》裡面讲的「仁者以财发身」。他用这个财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来积功累德,这叫「以财发身」。不仁者是以身发财,把德行损害了,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为代价,去消耗他命中的财。他赚来的财是他命中本有的,但是他用那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手段,只会把命中的财给削弱。不仁者也是愚痴的人,没有智慧。所以人要做仁者,先得有智慧,「未知,焉得仁?」这是《论语》上讲的。你要做仁者,先要有智慧,你得明白,至少明白因果,你就能放得下了。放得下,你才能够登堂、才能入室。

 

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注解也非常精彩,他说,「乐不在箪瓢陋巷,亦不离箪瓢陋巷。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这几句话讲得特别精彩。我们读了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到底蕅益大师什麽意思?「乐不在箪瓢陋巷」,箪食、瓢饮、居陋巷,这个是讲外面的境界。颜回之乐,不是依赖境界。如果是依靠境界才得到的乐,那还是没放下。有的人学颜回,颜回就是箪瓢陋巷,他也来学箪瓢陋巷,吃饭拿那个竹篓,喝水拿个瓢,故意住在山林野外罕无人烟的地方,学着那种清高样,只是学个样子,没真学到。为什麽?因为他心还住在境界当中。这个乐,是心性中自然涌出来的法乐,跟外面境界没有关係,它不会受境界的影响,境界顺境、逆境不影响他的乐,这个乐才叫真乐。如果是依境界做条件,顺境我就乐、逆境就不乐,或者是贫穷我就不乐、富贵就乐;有的人反过来,他一贫穷他还装着乐,富贵的时候他就认为苦,还是心在境界上转,心随境转,不是真乐。真是不变的,是永恆的,常乐、真乐,所以这裡讲「乐不在箪瓢陋巷」。我们把箪瓢陋巷用一个境字来替换,乐不在境,你就懂了。

 

「亦不离箪瓢陋巷」,乐不在境,亦不离境,乐是讲我们真心中的法乐。心,要知道这是讲真心,不是讲我们那个会变的妄心。如果是说会变的妄心,那个乐也会变,从妄心裡生的乐,跟那个妄心一样会千变万化。从真心裡生出来的乐,就像真心一样,永恆不变。真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不动摇的、本自清淨的,这裡头产生的乐才叫真乐。心在哪?心不在境,亦不离境,这个心是我们整个宇宙的本体。宇宙是心变现出来的,宇宙是境界,万事万物都是境界,但都是这个心性变现出来的。你说真心在哪?不能在境界以外找真心,真心跟境界和合为一。你不能说那个境界本身就代表了心,但是心又在境界当中。我们举个比喻,人作梦,你做过梦吧?做过。请问你,你作梦的时候那个梦境是哪来的?梦境不是人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是你那个作梦的心变现出来的。作梦的心在哪?那个心不就是你的梦境吗?你不能离开梦境去找你的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你体会这一点,你就懂得什麽叫心不离境。

 

所以颜回,我们用这个道理去体会,颜回应该也是证得心性的人。他在境界上悟明自己的本妙觉心,所以尝得了这个真乐。这底下讲,「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箪瓢陋巷是境界,境界也不离心,心也不离境,心境一如。他证得了心,在什麽境界中他都乐。他现在在箪瓢陋巷的境界当中,他也是在此而得到真乐,我们细细去体会。你要是命好的,你没有箪瓢陋巷这种贫穷的境界,你像子贡一样有大富大贵,那大富大贵就是你的真乐处。乐不在大富大贵,亦不离大富大贵,你套用这个说法,你自己去好好理解。然后是什麽?在境界上你能够离开境界,不受境界的染污、不受境界的影响,叫即相离相。离相是讲到(不是说真正把境界给踢开了,不是)心裡不受境界相的干扰,所以叫即相。即相,又跟这个相合在一起,但是又离相,这就是佛法裡面讲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天台用空、假、中三观。空观是什麽?看到心,在哪看到心?就在境界上看到心。就像你作梦似的,心在哪?梦境就是,就在境界上可以看到心。心在哪?箪瓢陋巷就是。禅宗裡面老师考问弟子,弟子见了性,问他「你说心在哪?」拈了一把树叶,「这就是。」老师点头,「你证得了。」心不离境,但是又不能被境所转,不能够迷在境界相中。所以在境界中,你看到那个心,这叫空观,心是空的体;相是假的,就是假观;用是用中,用就是乐,颜子得到大乐,他这是用。这就是他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是三而一、一而三,同时。

 

底下蕅益大师讲,「惟仁者可久处约。约处,就是安处、利处。若云箪瓢陋巷非可乐,则离境谈心,何啻万里?」蕅益大师这个解释确确实实非常的好,但是要讲解,否则一般可能看不懂。「惟仁者可久处约」,这是《论语》上的话。「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是讲到,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贫困,约是贫困的意思。因为什麽?如果贫困久了,他就会无事生非。仁者可以久处约,他安于贫困,就像颜回,他箪瓢陋巷不改其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就是仁者心是安的,所谓心安理得。他安在哪?安在仁上,叫安仁。仁是哪?仁不是境界,境界上有贫富、有贵贱,仁不是境界,但是又不离境界。任何境界中他的心都是安的,这叫仁者安仁,他安在仁上。「知者利仁」,智者他能够行仁而利于社会,也利于自己,这是自利利他。

 

所以这裡讲到的「惟仁者可以久处于约」,这是讲到颜回。只有颜回这样的仁者,可以久处于贫贱而安仁,他心是安在仁上的,所以他能够常乐。「约处」,久处约,他能够处于贫困,这叫约处。贫困的境界是约处,就是他的安处,就是他的利处,他能安仁。刚才讲到,仁不是境界,又不离境界。约处就颜回来讲,就是箪瓢陋巷,仁就是他的箪瓢陋巷的境界,就是在这个境界裡面他能够自利利他。他能够安处在这样的一个贫困境界,做出这样的榜样,他自己得乐,这是他自利。他怎麽利他?做一个好样子出来,身教,让我们知道原来快乐不是从境界上求的,顺逆境界都能得乐,所以这叫做顺逆皆顺。顺什麽?顺自性,你证得自性,顺境、逆境你没分别了。「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你的心是安在仁上、安在自性上,哪有什麽好丑分别?自然分别执着就脱落了。

 

底下给我们又再一次把这个道理讲明白。「若云箪瓢陋巷非可乐」,如果说箪瓢陋巷不是可乐的环境,这就是「离境谈心,何啻万里?」所以是什麽?乐不离箪瓢陋巷,心是不能跟境离开。我们观心是空观、观境是假观,空假不二,和合为一,用就是乐。所以不能离境谈心。离境谈心,是离开境界,在境界以外又找一个心,找不到。就像你作梦,在梦境以外去找你作梦的心,找不到,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所以这裡面,箪瓢陋巷就是他的真乐处,他的乐不在境界,又不离境界。细细体会这个道理,你要是明白了,你现前就得到乐;不明白,那「何啻万里」,这个啻就是止,何止万里之遥?差别太远了,天渊之别,圣人的意思根本不懂,不知圣贤落脚处,完全不明白。

 

这裡面不明白怎麽办?没关係,我们要勇勐精进的修学,学着在顺逆境界当中,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你就能够尝到这种乐。稍一起分别执着,乐就没有了。顺的境界中起了贪爱,有好吃的想多吃一口,好的房子就想住在这裡头不走了,对房子贪爱,对境界产生了贪着,得不到这个乐。也不能起厌恨,厌恶的心也不行,不好的境界也不能厌恶,总学着随缘过,任何境界都学着不分别不执着,慢慢提升到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功了。不起心不动念,那是自性圆满现前,你的乐就永恆不变了,那个乐不是跟苦相对的乐,那是绝对的乐,我们叫极乐,现前就是极乐世界了。为什麽?因为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甚至没有妄想,完完全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不就是在极乐世界中?在极乐世界的人处富贵也不改其乐,处陋巷也不改其乐。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09: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27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