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87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八七集)  1999  澳洲淨宗学会  档名:12-045-0187

 

请看经本,时分天长行最后一句:

 

【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得善诱诲一切诸天众。令受行心清淨解脱门。】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天王他得的法门是平等的化导,「诱令进善,使彼受行,诲令断恶,得心清淨」。长行虽然所说的是天众,在后面偈颂裡面范围广大,所以将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天王的教诲是普及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我们要能够理解。偈颂裡面是「普雨法雨润众生」,范围就大了。读《华严》一定要以清淨心、平等心、广大心去读诵、去观察,才能够懂得经裡面所说的真实义。天王的德号前面做过详细的报告,这个地方我们只着重在他修学的法门。每一位天王修学法门,第一个字是「得」,得就是我们中国世俗讲的得道,得的是什麽道?究竟圆满的佛道。个个都得道,也就是个个都修行成佛,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虽证佛果,仔细再一观察,他还是他天王的身分,这就是应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诸佛如来化现的境界。他的法门是『善诱诲一切诸天众』,这一句关键的字样就在「善」,显示出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他才能教化一切众生。后面偈颂裡面讲的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包括十法界,不仅是娑婆世界的十法界,一切诸佛如来的法界都在其中,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有智慧、他有方法,诱导众生,教化众生。「诲」是教化,教化有一个目标,目标是什麽?『令受行心清淨』,「受」是我们的感受,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享受,「行」是行为,也就是造作;我们的造作,我们的享受,都能够得到心清淨。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凡夫的享受是苦乐忧喜捨,佛将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起来不出这五大类。身有苦乐的感受,心有忧喜。当身没有苦乐的时候,心裡没有忧喜的时候,这叫捨受。捨受是好的,是正常的,但是时间很短,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就叫正受,正受就是清淨解脱。所以凡夫有捨受,不能称为正受,原因在此地。

 

菩萨,天王实际上是法身大士、是诸佛如来,他怎样教化众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能够观察到。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非常複杂,所以菩萨教化众生掌握的原则是契机契理。理,现在人所讲的真理,但是什麽是真理,懂得的人不多。佛法裡面讲是自性,意思相同于一般人讲的真理,永恆不变,它是真的,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这叫契理。与自性相应,叫称理而说;虽称理而说,还要考虑到接受人的根机。他的根机浅,你说得太深了没有用处,他不懂,他不能接受;他的根性很利、很聪明,你说浅的,他听到不满意。所以说法要能够恰恰好,与他的根性相应,这是大学问,这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中国谚语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投机就是契机,佛法裡的契机。投机,听的人就欢喜,说的人也欢喜,说听都欢喜。说听无厌足,不疲不厌,唯有真正契机才能做到。世出世间的圣贤,我们都能看到他们教不倦、学不厌,这个教学契机。如果只契机不契理,那是世间法,能帮助世间人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一定要契理,理就是宇宙人生的大道。

 

现在世间人有很多人问,宇宙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的?再问到切身,我从哪裡来的?这些是大问题。动物为什麽会有生死?死了以后到哪裡去?死了以后是个什麽状况?这都是许许多多人在研究、在思惟、在探讨的问题,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桉。凡是有这些问题的人,在佛法裡面讲叫始觉,他开始觉悟了,他有追求真理,有追求宇宙人生真相的念头、动机。只要有这麽一个愿望、这个动机,无论这个动机是强是弱,强是很明显想追求,弱是有这个意念,但是追求的心不强,甚至于连自己都还没有发觉;如果听到有人谈这个问题,他很有兴趣,他很喜欢听,这就是他的动机有了,不过是微弱而已。如果没有这些外面的增上缘,他自己也不晓得有这个动机,遇到缘之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有这个念头,有这种希求,有这个欲望。佛菩萨有智慧,佛菩萨有能力,佛家常讲的五通,五通裡有「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即使是最微弱的念头,佛菩萨都知道。这个念头佛菩萨怎麽知道?念头也是波动,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全都有波动。为什麽?组成物质的这些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它就是个波动的形状。我们就从这裡体会到,佛菩萨为什麽虚空法界过去未来他都知道,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万事万物的波动他统统都收到。像我们现在电视电波一样,他没有障碍,所有的频道他统统都能够接收到,所以他清楚、他明瞭。人心起念头是心的波,这个波速度最快,所以对于佛菩萨来讲,他这个反应,我们讲感应,现在一般人讲反应,反应非常强烈。众生心裡面起个念头,再微弱的念头,刚才讲了,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佛菩萨那裡已经接收到了。

 

佛菩萨慈悲,这个慈悲所谓是无缘慈悲,无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条件的。只要你有丝毫的觉醒,他就来帮助你,所谓没有佛种的帮助你下佛种,这是用比喻说。佛种是什麽?觉悟的念头,这就是佛种;你没有觉悟的念头,他来帮助你,来促进你,但是这个帮助也要有感,他才能有应,才帮得上忙。已经有佛种的,这就是已经有心要学佛,佛菩萨一定来帮助你增长,帮助你提升境界;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一个境界,佛菩萨一定很热心的来帮助你成就,这叫「诱诲」。特别是「诱」这个字,尤其是善诱、善诲,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做不到。我们在佛经裡面读到,佛帮助一切众生,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就是诱,后令入佛智就是诲。一切众生他都有欲望,我们知道这个欲望是六道轮迴的根本,不是个好东西,但是在他,他认为是最好;换句话说,先要满足他的欲望,这就是欲勾牵。满足欲望之后,你跟他交情搭上了,他欢喜你,喜欢接近你,喜欢亲近你,你这才有个机会去教他,帮助他觉悟。

 

「善」怎麽讲法?善,必须自己做成好榜样给他看,这是善巧。所以诱诲加上善,身语意三轮圆满,这叫善。佛在经上常常劝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做到就是善。我们对佛的教导,经典就是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展开经卷接受佛的教导,真的将佛所说的话听懂了,看清楚了,我们接受过来,这个接受就是此地每一句裡面讲的「得」,接受过来了。接受过来之后要能保持,不能说接受过来两天忘掉了。永远保持而不失掉,这叫持,持之以恆。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尽形寿受持」,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活一天,我就要保持一天。受持,怎麽受持法?随顺佛陀的教导,这就是受持;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分别执着,完全随顺佛陀的教诲,这叫受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09:35: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1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