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jingkong法师主讲(第四十四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4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四面第四行,看最后这两句: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慈祐物。】
这段经文是总结如吉祥主药神等,他们的人数也是无量无边,都显示出经裡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会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裡面的大众都是无量无边。末后这一句是歎德,虽然只有一句,意思很深。『性皆离垢』,他们的性德说明都是离一切尘劳烦恼。主药神是表十住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十品,这个地位相当之高。所以他的位次在经裡面讲,十住是灌顶住,也就是入佛位,证得佛的果位。『仁慈祐物』这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学习。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凡夫说实实在在话,没有仁慈,所以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名号要用「释迦牟尼」很有道理。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仁慈,就是这四个字,照字面上来翻是「能仁」,他能够仁慈,对治六道凡夫缺乏仁慈,而且多分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其次是心不清淨,这是六道凡夫的病根。「牟尼」这个名号就是寂静,也就是心地清淨寂灭;寂就是一个妄念都没有,妄想断尽了,清淨寂灭,灭烦恼。这是在这一段裡面,末后在歎德裡面把这个意思表彰出来,这个用意很深。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从前面我们看到异生众当中,实在讲,华严会上哪裡会有异生众?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表演的身分,不是他本来的身分,他在此地表演、示现出来的身分,他们示现是异生众。异生众就是没有明心见性,表这一类。这一类总共有三十九个团体,佛法裡面讲众,众就是讲的团体,这一类有三十九个团体。这裡面也分三类,第一类是杂类诸神众,我们现在所读到的都是讲的杂类诸神;第二类是八部四王,这是佛家讲的护法神众;第三类是诸天,欲界、色界诸天。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告诉我们,从前面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一直到主药神,总共是十个团体,我们现在讲十个社团、十个团体都可以。这十类代表十住的因果,也就是从初住到十住。初住是发心住,由海月菩萨这个团体来代表,他们代表发心住。这一发心就是菩萨,所以它这个用意很深。初发心的都是菩萨,后面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一直到主药神,怎麽不是菩萨?从这个地方就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是大菩萨示现的神众,不是真正的杂神,是示现的。为什麽示现?不示现行不行?给诸位说,不示现决定不行。为什麽?我们不知道从哪裡学起。他这一示现、一表演,我们就明白了,知道从哪裡学起,知道从什麽地方下手,使我们了悟最初方便,可见得这个用意很深。所以他是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裡面所说的,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分,这麽多团体都是佛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的身分,这个要知道。
更深一层的意思,让我们去体悟诸佛菩萨没有名号、没有名字,诸佛菩萨也没有身相,你要认为佛菩萨有一定的样子,错了,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没有身相,也没有名号,身相跟名号都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愣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化现,所以缘聚他就现形,随机说法,法也没有一定的,随机说法;缘散了,这个相也就灭了,就消失了。缘聚缘散而已,哪裡真的会有相?佛菩萨果地如是,我们现前凡夫因地,实在讲也没有两样。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本来如是,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体会得,有很大的利益。一切凡夫破身见最难,最不容易,几个人把身见看破?把我执放下?能破身见、能放下我执,他就脱离六道轮迴了,这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大乘圆教,《华严经》上讲,七信位菩萨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逐渐明白事实真相,确实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对于破我执很有利益。所以要晓得决定没有相,一切相缘聚而现,缘散而灭,这是我们凡夫眼裡面所看的。聪明人在这个现象裡面他就明瞭,缘聚相也不生,缘散相也不灭,这给你讲真实话,没有生灭,生灭是凡夫的妄想分别执着,实际上决定没有。希望我们体会得愈深,受用就愈大、就愈殊胜。
海月光大明菩萨他们代表初信位,初信叫发心住。十住住在哪裡?住佛之住。佛住在什麽地方?初住菩萨告诉我们,佛住菩提心。如果我们发菩提心了,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你就是海月光大明菩萨一流的人物。菩提心的体是真心,《观无量寿佛经》上佛给我们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什麽叫诚?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裡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与佛法相应,「一念不生是谓诚」,你心裡面才起心动念就不诚。儒家讲诚是这个标准,佛法比这个标准还高。儒家的起心动念,说老实话是见思烦恼而已,尘沙、无明他还不知道,所以佛家讲菩提心的标准高。但是儒家所讲的我们都不容易做到。要怎样才能做到诚?《大学》裡面八目列得清清楚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什麽叫格物?物是欲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是欲望,把欲望断得乾乾淨淨叫做格物。人有欲望,欲望常常牵动你的心;格是格斗,是跟它打一仗,要把它战胜,换句话说,你要把你自己的欲望战胜,这才叫格物。所以格物等于佛法裡面讲的断烦恼,格物是断烦恼。致知,致知是智慧生起来了。你看儒家也讲这个道理,它讲的没有佛法讲的那麽明显,也懂得一切众生都有智慧,不是没有智慧。你现在的智慧跑哪裡去了?你现在智慧被烦恼盖覆住,说个老实话,你的智慧变成烦恼了;你要能够克服你的烦恼,你的智慧就现前。所以致知就是佛法裡面破所知障。两种障碍破除了,你菩提心就现前。这两种障碍破除,你最低限度的位子,发心住的菩萨,海月光大明菩萨这个社团你就参加,你就入他们的社团。发心住,住佛之住,这是你的菩提心现前,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断烦恼障,一定要破所知障。通常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烦恼障破了(烦恼是指见思烦恼),你超越六道轮迴;所知障要是破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证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一真法界。
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海月光大明菩萨是初住,圆教初住,金刚神众是二住,身众神是三住,一直到现在我们念的主药神是十住。地位愈来愈高,分破无明,进入一真法界之后就是破根本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地位往上面提升一阶,这些都是法身大士。我们不发菩提心怎麽行?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常讲,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成就,只有用唯一的真心。我们对一切人,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真心。别人欺骗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一定用真心待人。为什麽?我这一生要证果,我这一生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无量寿经》上说得那麽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这个要懂得。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为什麽那麽少?他做到一向专念,他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是他心不清淨,他心裡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这个与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相应。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号念得是没错,念得很好,一天念十万声,可是你心不善,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怎麽能去得了?所以实在讲,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麽?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想往生就行。所以经上讲的话,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不能够含煳的念过。这是讲菩提心之体,真诚。
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作用你要知道,它的作用,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浅而言之,好善好德,对自己常常存这个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对一切大众是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仁慈祐物』,这是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祐物,这不是勉强的,不是做作出来的,自自然然流露。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在想怎麽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没有替自己想。还有一念为自己想,诸位要晓得,你的我执没破,你还有坚固的我执。我执是六道轮迴的根,你轮迴的根没有拔掉,你没有办法脱离轮迴。所以现前就要放下,我们只为别人想,只为众生想,绝不为自己想。我在讲席裡面,这些话不知道说多少遍,世尊在经上也重複了千遍万遍。为什麽世尊不厌其烦的重複?众生还没有醒过来,还要多叫几声,没醒过来,所以总是不厌其烦,无数次的在唤醒我们。这是你发心了,一发心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这个心,现在我们这个心跟佛心一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