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一句,「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性智。转八识成四智,实在讲相宗也说得很好。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可是八识有一些是果地上转的,有一些是因地上转的。果地上转我们没有法子,无从下手,因地上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相宗是讲理论,通一切法。在佛门裡面有三个法门可以说是佛门的共同科目,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必须要懂得的,唯识是理,法相唯识是道理,你要通达,这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派,你不能不守规矩,这是共同科目;第三个淨土,淨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不能不学。这三门在佛法裡叫共同科目,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这三个科目决定不能够缺少。修淨土的,法相不懂也没关係,老实念佛也能往生,这是佔了便宜。你要能够懂得一点更好,懂得一点决定帮助你提高品位,也就是你带业带得少。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观念转变过来,那就是转识成智。
在因上转的两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地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地上转;换句话说,因转了果自然就转。怎麽个转法,那我们要想一想。第六意识的性质是什麽?分别;第七识呢?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执着就是第七识,我们明瞭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了办法,尽量不去分别它,尽量不去执着它。于一切法不分别,就把第六识转过来了,那个时候观察这一切世间叫妙观察智,比分别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沾染,所谓「分别亦非意」,分别不是意识。世间人用意识分别,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用什麽?妙观察智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麽?妙观察智。执着也不是末那,是什麽?平等性智。这两个识转过来,阿赖耶自然就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所作所为没有别的,利益众生,佛菩萨决定没有说利益自己。为什麽?众生就是自己,法界就是自己,他不会说这个身是自己,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是为众生,实际上讲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转识成智,智无差别,识有差别。法界藏,法界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要用什麽东西来证得?无分别智,你才能证得。我们天天不要说接触世间,接触经典还是分别执着,说老实话,经教的皮毛都没有入。真正是做什麽?依文解义,三世诸佛喊冤枉,你把他意思搞错了,一毫釐都没有入进去。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说我今天这两个小时得好处、得利益,你得什麽好处?明白了。明白之后去做!没明白之前我对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别、十分的执着,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减一分你就得受用。减一分分别、减一分执着,你就入一分,佛所讲的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真正体会一分;你能够少两分分别、少两分执着,你就能够入两分,虽然是凡夫,有一点相似的境界,不是真的。真的要怎麽样?十分的分别都断了,十分的执着也断了,完全转识成智,那你就真的入了,入法界。这一入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完全不一样;你已经超越了,可是你身体还在世间。
圆教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就叫成佛。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江居士的注解他就注得很清楚,诸佛是指哪些?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为什麽说圆教初住就叫诸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应以佛身而说法者,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分证即佛,他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他是分证位;不是圆证,分证,决定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佛。我们在平常,能用这个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然后再用念佛的方法来加功用行,这速度很快,其他法门真的是比不上。我们的道场就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来做,而且是勇勐精进快速度的在做。诸位同修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缘分相当不容易遇到。学转识成智,修无分别智,我们才能够契入,能证的。能证跟所证是一不是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所以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麽说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佛法裡头也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属于哲学,超越它的范围。能证跟所证是一,所以叫无差别。
这裡面又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都没有相,这是说的理同,从体性这一面去看。能证的智无相,所证的境也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无相,从理上说。佛在经上也讲,「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入于法」,佛这两句话就说明能所非一非异,而无差别,说明这桩事情。第二种讲法,「同法界故」。境是法界,智也是法界,这是讲同事相。换句话说,能入包含所入,所入也包含能入,像两面镜子光光互照。所以佛在底下经文上又说,「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这个智是平等性智,如是真如理体,包括一切事相。为什麽?智就是如,智就是自性,智就是法相,反过来看亦复如是。「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如也完全包括无分别智。智在哪裡?智在如中;智在哪裡?智在事中,智在相中,所以它是一味平等。一味平等裡面不碍性相、不碍智如,所以给你说是非一非异。菩萨在名号裡面给我们显示出来总别,这十位同名的菩萨,普贤菩萨是总,其馀九位是别,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不二,总别不二。后面列了十位菩萨,异名,异名跟前面相应,让我们从这裡觉悟,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异在哪裡?异在同中;同在哪裡?同在异中。世尊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显示出不二法门,显示出一真法界,理事如是如是。
古大德也有发明,这就是说他们有体会,他们有个说法,「智相尽故不有」,不有就是无,不有就是空;「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无就是有,所以智跟境实在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修行豁然开悟了,怎麽开悟的?我们现在没开悟,也不知道开悟是什麽样子,也不晓得是怎麽开悟法,可是我们从经教裡面看古人记载的,我们看到很多,有人听经开悟,有人拜佛开悟,有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定什麽因缘一触发,他开悟了,千差万别。开悟就是平等性智现前。我们要问,平等性智在哪裡?如果不在这一切万事万物上,他接触怎麽会开悟?你从这个地方冷静去思惟,虚空法界,佛讲的有道理,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尽虚空遍法界,裡面无尽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所以根性利的,正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裡没有悟处?一定要去找个地方去搞悟处找不到,到哪裡去找?因为那个找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正好把你的悟门障碍住。这正是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这麽个道理。因此,我们对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执着,这是总结论。才有分别执着,迷了;迷,正好障碍你的悟门、堵塞你的悟门。不但于世法不分别、不执着,佛法也不分别、也不执着。为什麽?佛法从缘生,换句话说,哪裡有佛法!佛法是跟世法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有世法才跟你讲个佛法,世法没有,佛法在哪裡?我们要晓得世尊说法这种善巧方便,真正能体会他说法的真实义,我们才会得受用。千言万语,总归一心。所以古德才说平等无碍是事实真相,所谓不碍真而恆俗,不碍理而发挥事相,理事无碍、真俗无碍;不但无碍,它是一它不是二。
在佛法裡面,讲到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讲很多很多。转识成智是一个纲领;宗门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宗门常用的,禅宗裡面常用,也是修学的总纲领;我们淨土裡面用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定慧也是总持法门,也是总纲领。寂就是定,照就是慧,所以你细细去思惟,他们讲的话不一样,用的字不一样,裡面的意思还是一桩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什麽时候能成就?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去打坐。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于在一个很複杂的应酬裡面,面对着这些境界,你心裡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样样清楚、样样明瞭,那就是慧。在複杂环境裡头是修定修慧最好的场所,真的是道场。办事也像世间人一样分别执着,不用识用智,分别执着不是意,第六叫意识,第七末那叫意根,都可以说分别执着不是意。这样生活,这样处事待人接物怎麽不自在?怎麽不幸福?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在哪裡修?原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佛法跟世间法不二,学佛跟生活也是不二,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实无比殊胜的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十三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