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208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二O八集)  201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08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九页,从第三行第三句看起,第三行第三句:

 

又《宗镜录九十五》,《宗镜录》有一百卷,这是第九十五卷,有这一段文,「曰:以无法财,名为贫穷。故知普济贫苦,即须法财并施」。念老引《宗镜录》上一段话来解释经文,『大施主,普济诸穷苦』。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般若经》上讲三种,还有无畏布施,这才圆满。这裡面财法很重要,众生没有修福,果报就贫穷,贫穷物质生活往往欠缺,带来苦痛。有财富,没有聪明智慧,这也是贫穷,在智慧上贫穷。物质上他富有,智慧上贫穷,人生很难得圆满。财法两种布施,果报得到的是财富满足,智慧也圆满,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九法界众生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所以菩萨普济贫苦,救物资欠缺的人、救智慧缺少的人,这两种人都要救,那就是财法并施,两种布施都做。

 

故「积功累德品」,这是本经「积功累德品」裡面说,「恆以」,恆是不间断,生生世世不间断,时时刻刻不间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说明了菩萨日常生活他行什麽?就是行六度,这六种叫菩萨行。菩萨必须要将六度之行表演出来给大家看,这是属于身教,不是言教,言教是课堂上课,身教是一切时一切处他就是这种做法,这是菩萨的行为。看到别人缺乏的,他自自然然就伸出援手去帮助他,缺衣服的就布施衣服,缺粮食的他就供给粮食,缺什麽他就帮助你什麽,他真干,喜欢干。布施,佛告诉我们,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

 

人的财富从哪来的?算命看相确有其事,不是完全骗人的,遇到高明的人的确很准确。你看袁了凡先生家训裡头他自己叙说,他小时候父亲过世,母子相依为命,读书,大概家庭经济有困难,所以她就叫她儿子去学医,学医可以救人,也能够维持自己生活。你看看选择这行业救人,想到自己,也想到苦难的众生,这心善。有一天,他到山上去採药,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孔先生,看他的相,就告诉他,你是读书人,是个做官的命,为什麽不读书?他就把家境困难的情形告诉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很准确,他就带孔先生回家见他妈妈。他妈妈就请孔先生给他算终身的流年,就是一生的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孔先生劝他妈妈,这个孩子是做官的命,官做得不怎麽大,最高的是在四川一个小县分当县令,知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到五十三岁那一年,就应该辞职回老家,寿终正寝。给他算的终身流年,每一年,因为读书要参加考试,考试考多少名都给它记录下来。这就上学了,明年去参加考试,考试的名数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好像是年年都参加考试,年年都给他算,二十多年。他什麽念头都没有了,为什麽?命运注定的,想也是妄想,也没用处,所以他就万缘放下。

 

二十年之后,三十五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是参禅的,在现在的南京栖霞寺,这很有名的。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禅,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不容易,凡夫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觉得这功夫不错。向他请教,你这是从哪裡学来的?他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二十年,每一年收入(国家给他的俸禄)、考试的名次完全都准确。他说我相信了,既然都是命定的,什麽都不想,我想它也没用处。云谷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他问:你笑什麽?我本来以为你是圣人,你有禅定的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说为什麽?只有凡夫的命才会被人算定,真正圣人的命,他自己会改掉,随着他修行功夫深,他的命运天天不一样。你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得一点都没算错,你是个标准凡夫。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了凡先生不会说妄语,他所讲的句句是真实话,真话。

 

所以他就问,命运能改吗?云谷禅师说,怎麽不能改?怎麽改法?如果你能够断恶修善,你的命运一年比一年好;如果你造作恶业,你的命运就一年不如一年,教他。他听懂,他也是很聪明的人,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心一发就真干。发心做三千桩善事,自己用功过格记下来,我这天做了什麽好事,记录下来。明年去赶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名,他却考第一名,这就不对了;国家给他的粮食也增加了,跟命裡算的都不对了,果然有效。三千桩好事做圆满,做了十年,三千桩好事做圆满,请法师诵经给他迴向。又发愿做三千桩好事求儿子,他命裡没有儿子,果然他有个儿子,很好的儿子,这家就传下来了。他的后人现在都还不错,现在家裡这些后人跟我有联繫,很难得。所以命可以改,命是自己造的,这一生富贵贫贱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因,这一生中得的果报。

 

我的命也改了,老师帮助我们改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我那一年三十岁,老师开了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人。老师曾经告诉我,这二十多个同学,有六、七个,你看相貌很薄,不是一个富贵相,也不是一个长寿的相。老师很清楚,对每个人都清楚,这人福报不够,寿命短,劝他出来讲经。讲经是改造命运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讲经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都具足。财是什麽?是内财,我要用身体,我要用精神,自己的身体、精神叫内财,钱财是外财,内财比外财功德更殊胜。讲经也能增长智慧,为什麽?你要去读经,你要去研究,这本经拿到手上该怎麽讲法,怎样讲得叫听众欢喜、叫听众开悟。这是一桩好事裡头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好的。

 

所以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聪明,他不聪明,他怎麽会干这种好事?他是王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做国王。十九岁捨弃王位的继承权,离开家庭,捨弃宫廷裡面富贵的生活,他出家去修行,去当一个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什麽?为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这些修行人真的他们生活好像很苦,但是很快乐,这个乐从哪来的?所以他发心去学道。他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喜欢广学多闻,所以他那个时代印度是宗教之国、是哲学之国,哲学的学派很多,宗教很多,他统统都去学习,学了十二年。放下了,为什麽放下?不能解决问题,用佛家的话来说,出不了六道轮迴,所以放下了。这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十九岁离开家,放下烦恼,那是烦恼障;三十岁,学了十二年,放下了,不学了,放下所知障。那些是什麽?那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要智慧,所以知识这个东西不学了。在毕钵罗树下入定,在定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见性成佛,开悟了。

 

开悟之后,这一开悟真的就什麽都知道,开始教学。到鹿野苑找他以前五个同伴,先把他觉悟的讲给大家听,这五个人当中,憍陈如就证阿罗汉果。一直到七十九岁过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没有一天中断。生活的方式是托钵乞食,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就够了;晚上树下一宿,规定,这就是戒律,定的规矩,不能在树下住两晚上,不可以,你只能住一晚,明天另外选择一棵树,不能在同样的树下。怕什麽?怕起贪心,这棵树大,很荫凉,坐在这裡不错,明天再来,后天不想走,这就麻烦了。你就起贪心,就有分别执着。所以总是叫你远离烦恼,方法巧妙极了。

 

他选择这个,他不做国王,不做国王做什麽?做法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明瞭,教学,教化众生,没多久学生就上千人。我们估计跟着他的,有临时来的、短期的,有长期的,一生都跟着佛,不离开释迦牟尼佛,他到哪裡去跟到哪裡去的,这个团体至少有三千人。在中国,孔子有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释迦牟尼佛也是弟子三千,学生裡面有证阿罗汉果的,有证菩萨果位的,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四众弟子。所以世尊选择这一门教学,我们学佛学了六十多年了,大小乘经裡面我们看了不少,总结什麽?所有的佛、菩萨、罗汉,他们的事业全是教育,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没有从政的,没有做官的,没有做生意买卖的,连做医生这一行也没有,医术他们懂得,做附带的,他们的正业就是教书。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7月19日22:54: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99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