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第六集)2015年5月4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

admin 仁王护国经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5/5/4  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档名:WD15-006-0006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5/WD15-006/WD15-006-0006.mp4

  

我们接着上一堂课「佛教简介」,我们学习到第四段,「事业—六度四摄,饶益众生—(离苦得乐)。善财典型。」我们接着看第五段,「正名—佛陀教育—究竟圆满三世教育。」这个是「乙、佛教简介」第五段。前面给我们简单介绍佛教的缘起;宗旨;治学就是怎麽学习;事业,佛教做什麽事业,就是饶益众生、教化众生,就是教学,有理论、有方法,带表演,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最后一段给我们讲正名,正名非常重要,在《论语》裡面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我们办什麽事情总是有一个名义,要有一个名义,要有个正确的、正式的一个名义,如果没有,我们就师出无名。你依什麽名义来做这桩事情?所以正名是很重要。

  

佛教这个名称,正确的名称是佛陀教育,简称为佛教。在过去,古人是不会有误会,过去的人都知道,现代人就不知道了。特别再加上现代人误会,特别是学校的老师,他在教学生,说佛教是迷信,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他一生都不会去接触佛教。我们淨老和尚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民国初年,他念中小学,在大陆念书,老师就是教他们佛教是迷信、是宗教,而且还是低级的宗教。高级的宗教叫一神教,低级的宗教叫多神教、泛神教。所以从小听老师这麽讲,对佛教当然就没有好印象,又是宗教,又是迷信,又是低级的宗教,从来没有念头他想要去接触佛法、佛教。既然迷信,何必去学习?一直到了台湾,想跟台湾大学方东美教授学哲学,方教授没有叫他到学校去听课,因为学校的教授很多,每一个教授讲的都不一样,他如果到大学去听课,可能他会大失所望,无所适从。他的态度是非常诚意的要学习,所以方老师就叫他不要到学校去,到他家的客厅,每个礼拜天给他上两个小时的课,哲学课,一对一的这样上课。给他讲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他听了非常惊讶,佛教是迷信,怎麽会有哲学的道理?方教授跟他讲,你不知道,佛教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佛经哲学),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方教授这几句话打动了,才知道原来以前老师跟他们讲的都是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有误解、错解、曲解,原来佛教它本质不是这样的。所以那个时候才开始去接触佛法,到寺院借经书来看。后来过了不到半年,又有蒙古一个亲王(清朝的时候有亲王)介绍他认识章嘉大师,一直到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才对佛教真正认识清楚。这一生依照三个善知识的指导,依教修学,得到方教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证实了这桩事情。

  

他老人家一生提倡的是佛陀教育。所以在三十一年前,在台北市杭州南路,简丰文居士捐了第三层楼,还有十一楼,十二楼是加盖的佛堂,捐给我们老和尚,捐了之后他就取名「佛陀教育基金会」。当时他这个基金会是财团法人,在教育部立桉登记的,在台湾教育部立桉登记「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今年第三十一年,成立三十一年。我出家剃度,就是我第一个在佛陀教育基金会剃度的,所以基金会三十一年,我出家就三十一年,就成立那一年。这个基金会,现在印佛教各宗各派、大乘小乘,中文的、外文的,统统印,流通全世界。

  

正名,之前老和尚在台湾中国佛教会也提出这个建议,说佛教应该用佛陀教育,现在人比较容易理解,讲个佛教,很多人都会把它联想到一般的宗教。其实中国儒释道三教统统是教育,不是宗教。儒教、儒家,它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从人出生,生到死,一个阶段性的教育;佛教的教学,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教育。讲三世,这就圆满了,达到究竟圆满,因为人不是只有这一生,有过去生,有这一生,还有未来生(来生来世),所以讲三世才圆满。讲一世,讲现在这一生,只是现在这一个阶段,那就不圆满。

  

下面,我们看表解,「佛陀—梵语,译为智觉。」佛陀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就是翻它的音,根据我们中文的发音,跟它接近的这个音,用中文的字把它翻过来,这个叫音译。翻为中文的意思是智跟觉的意思,佛翻成智觉,就是大智大觉,大智慧、大觉悟的人就叫佛陀。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瞭,《三时繫念》讲「彻法源底」,这个人就叫佛陀。他的智慧、觉悟达到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圆满,这样的人就叫佛陀。

  

下面讲「教育」两个字。佛陀教育,教育目标就是我们要成佛、去作佛。成佛作佛是我们本分的事情,这个事情我们不可以说不敢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来就是佛,有什麽不敢当的?要直下承当。你只要达到智觉圆满,你就是佛,不管你现在什麽身分,男众女众、在家出家。六道,像《妙法莲华经》讲,龙女八岁成佛,龙还不是人,还是畜生道,畜生道的女众,她八岁就成佛,就是她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家六个代表,其他都是在家,在家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善人恶人都有,身分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不管你是什麽身分,你只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就是佛。这个是大乘教讲到究竟平等。所以没有必要去争什麽男女平等,现在还不行,再来个女男平等,怎麽搞也不平等。你本来都是佛,有什麽不平等?只是现在你的身分不一样,你扮演的角色、你表演的内容不一样,后台都一样,有什麽不平等?好像我们出家人,出家人的身分就要干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的事情是什麽?弘扬佛法,这出家人本分的事情;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出家人的事业。我现在是出家人,总不能我去包一个工程来做,平等,什麽都可以做;但是你现在身分不一样,你担任的名称跟你现在做的事情要相符合。所以佛陀是我们学佛最终的一个目标,人人都是佛。佛示现在世间,身分都是帮助众生的。所以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身分,就我们现前的身分岗位上都可以帮助众生的,不一定大家都做同样一桩事情,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你什麽身分,就在你现前的身分地位,你都可以自行化他,这就没有必要去争,争那个就没有意义。

  

教育两个字,下面表解给我们解释什麽叫教,什麽是育。讲到这两个字,我想到我们老和尚以前常常讲过,他刚出家那一年,他是住在台北市圆山临济寺。刚出家,那个时候寺院有一个执事,他早上起来要扫树叶,圆山临济寺,扫树叶。那一天,有几个大学生从那边经过,台湾大学的学生,台湾大学很有名的,在台湾很有名。几个学生就从他面前走过去,老和尚就看了他们这些学生,就讲了一句话(他老人家,这个是我听他讲的,他就讲了一句话,他在讲经的时候讲的),他们就从前面走过去,他就讲了一句,「这些人都没受教育」,讲了当然是给这几个学生听的。这几个学生听了就很奇怪,我们都读大学了,怎麽说我们没受过教育?这几个学生就来问他这个问题,你怎麽说我们没受过教育?我们是大学生。他说:好,你既然受过教育,你是大学生,你有受教育,现在请你把教育两个字的意思解释给我听听,什麽叫教?什麽叫育?这几个大学生给他问得哑口无言,不知道怎麽回答。我们老和尚这个也是一个好像机会教育,我们在讲经当中听他讲的。

  

他老人家有一次,我知道他老人家有时候会有这种机会教育,有一次我是亲自跟着他老人家,我在旁边听到的。我跟着他,他那个时候在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人家供养他的钱,他都存在中小企业银行。他去银行,都带我跟他一起去,如果要去领钱、存钱,要印经,就带我去。隔壁,银行隔壁有一家美容店,美容店开得也有相当规模。那个店,可能是一个店长,前面站了十几个美容小姐,站在那边,好像早上要上班之前她们先做一些精神的讲话。我跟师父,走在师父后面,从她们这些小姐(十几个小姐)前面走过去。她们刚好在讲:我非常快乐,我非常美丽。她讲到我非常快乐,刚好我跟师父走到她们正当中,我看师父转了个头,看了她们一下,真的吗?这个是我如是我闻的,因为我跟师父去银行。师父说:真的吗?她们再举手说:我非常快乐。师父看,真的吗?我也跟着师父看过去,看到那些人好像脸色不太好,在喊说「我非常快乐」,可能不是真的。但是这些小姐就没有像那些大学生来问,怎麽叫快乐?那师父就会开示了。她们还继续喊,因为她们规定大概每一天早上都这麽喊,喊口号。一天到晚生烦恼,怎麽会快乐?所以这些也都是机会教育。

  

所以教育,下面表解讲教,教是什麽意思?教这个字怎麽解释?「教—教导也」,教导,导是引导、指导。教导什麽?下面讲「明真妄辨是非止邪养正于未形也」。教什麽?教导,教什麽?教我们明,明就是明白、明瞭,明瞭什麽是真、什麽是妄。现在人真看作妄,妄看作真,颠倒。为什麽会这样?没有人教,没有人教导。辨就是辨别,辨别是非邪正,是就是对的,非是错的。现在对的变成错的,错的变成对的,是非就颠倒了。你能够明辨真妄、是非才能止邪养正,防止邪思、邪念、邪行,养我们的正念、正行。所以止邪养正于未形也,未形就是还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就知道了,就不会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行为,就是教这个。我们看《了凡四训》讲,教善恶,是非善恶,真妄邪正,教我们认识,正确的认识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就教导这个。如果我们没有学习,我们想做一点好事,未必做的是真的好事,似是而非的好事也很多。所以《了凡四训》讲「积善之方」,善讲了八对,我们读了之后才知道怎麽去辨别是非善恶、真妄邪正。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就是教这个。现在我们都不学,可以说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的标准没有了,大家的思想观念就大乱,把错的认为是对的,这个问题就很严重。这是教。

  

「育—养也,养其德,养其身,养其志行才艺也。旨在复性。」育就是培育、养育,我们讲养育,养,培养。养什麽?养其德,培养我们的道德观念;养其身,德论身,我们这个身,身体,我们佛门讲身业,身口意三业,儒家讲养其身;养其志,这个志就是我们佛门讲的愿,志愿。古代儒家读书人,他的志愿是什麽?志在圣贤,古时候读书人他的志愿要成圣成贤,那是最高的。现在读书人志在赚钱,志愿不一样,一个志在圣贤,我们现在读书人是志在赚钱。所以我们要培育,养其志,这个志愿儒家叫圣贤,我们学佛志在成佛成菩萨。有养其德,养其身,养其志行才艺也,所有的行为、才艺,他才能真正自利利他。如果现代人只有学才艺,他没有德,这些才艺也就没有真正受用,可以说没有幸福可言。现在的科学家就是行才艺,只有行才艺,他的才能、才华,他的技术,他的艺术,艺就包括百科,各种技巧,着重在这一方面。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28日10:57: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67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