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六集)  2015/2/26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56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接着昨天这段经文,请翻开二十八页第二行,我将这段经文再念一遍:

 

【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我们昨天学习这段经文,『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这一段也可以说是本经很重要一个重点。昨天跟大家学习,我们引用江味农老居士《金刚经讲义》,有关解释菩提心的这些讲义来跟大家学习。发菩提心是学佛主要的一个发心,所以《华严经》讲,妄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为魔所摄持。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修学关键在发心,在发菩提心。我们净土法门也不例外。大家对《无量寿经》,我们净宗同修是日常的功课,常常读诵。《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品的经文,包括《无量寿经》,很多地方都讲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管上辈、中辈、下辈都要发菩提心。可见得发菩提心是修学佛法很重要的一个发心,要发这个心。如果不发菩提心,修一切善业,我们看到世间很多慈善家,做善事的,甚至我们佛门也有很多做善事的,但是善事做很多,没有发菩提心,这样虽然做善事可以得人天福报,但不能出离六道生死轮回,不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样就是魔业。所谓魔业就是你不能了脱生死。《无量寿经》后面也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你不发菩提心,总是得不到解脱,得不到究竟圆满的大自在。

 

我们今天接着再来学习江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跟经文相关的地方。因为本经我找不到批注,因此有些重要的经文我们就是找其他的经典、批注来以经解经,就像黄老居士的《大经解》,他也是引用其他经论、批注来解释《无量寿经》。我们看《金刚经》,接昨天的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佛告这句话,凡是安上这句话,都是表示这当中所讲的话非常要紧,不可以忽略读过。诸菩萨就是指发大心的善男女,你只要发心要成就无上菩提,你发这个心,但是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能够发这个心就是菩萨。所以你去戒场受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你就是菩萨。你可不要去受了菩萨戒,又点了香疤,人家叫你菩萨,你说我不敢当。不敢当,那你为什么要去受菩萨戒?这个事情不能不敢当,你要直下承当。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菩萨要修因才能成佛。

 

这里讲诸菩萨就是发大心的善男女,这个是指我们凡夫。如果不是指我们凡夫,圣人,佛也不用跟他们讲,他已经成就了,没必要跟他讲。凡是佛在这世间讲的,主要是对凡夫讲的,如果目标是对圣人,阿罗汉以上的圣贤讲的,对我们来讲就没有意义了。主要对我们讲的。这就是讲发心。发心学佛要成无上道,就是发这个大心,就是大菩萨。虽然现在你还是凡夫,但是将来一定成就大菩萨,成为菩萨摩诃萨。

 

下面《讲义》讲,「然而根性不同,虽同发大心,有发得圆满究竟者,则可成大菩萨。发不圆满究竟,只可成菩萨矣。佛之说此,亦希望人人皆要发得圆满究竟耳。」你看我们本经讲,「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很简短的经文,我们如果粗心的看过,没有深入的去探讨,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怎么去落实?所以发心,同样发大心,有的人发得圆满究竟,就可以成为菩萨摩诃萨;如果发得不圆满、不究竟,只能成为一个一般的菩萨。所以菩萨有菩萨、有菩萨摩诃萨,我们现在凡夫大部分都是菩萨。因此发心就非常关键。佛当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发得圆满究竟。

 

「何谓圆满究竟」,怎么样发心才是圆满究竟的菩提心?「如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则菩萨也。」我们现在发心,我在佛前发愿,我要成就无上道,我要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念《三时系念》,不是每一时都要忏悔吗?忏悔后面就要发愿,四弘誓愿,我们常常在念的,念得都很熟悉,我们也是在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最后一句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只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心只是一般的菩萨的发心,这就是发这个心发得不圆满、不究竟。要怎么发这个心才圆满究竟?「若知发心上成下化,而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乃是无所成而上成,无所化而下化。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为大菩萨矣」,这就是发得究竟圆满了。关键在发心的不一样,你是成为菩萨还是成为菩萨摩诃萨,关键在发心。发心要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菩萨,如果你又知道虽然上成而无所成,下化而无所化,你就是菩萨摩诃萨了。菩萨摩诃萨和菩萨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发心不同。下面讲,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为大菩萨。

 

我们现在回归到经文,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就发无上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我们没有《般若经》的经义来补助,实在讲,一般发的也都是事相上的一般的菩萨而已,你不能提升到菩萨摩诃萨。可见得《般若经》在佛法当中,不管修哪个法门,它是一个共同科目。我们也可以讲,离开般若就不是佛法。般若,佛在一生当中,几乎一半的时间是讲《般若经》,你看讲了二十二年。他为什么讲这么长的时间?因为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不详细讲大家不明白。要入般若,需要前面的基础,前面有十二年人天小乘的基础,阿含;小乘再提升到大乘,方等,八年。二十年。二十年基础有了,就讲了《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讲完才回归到法华涅盘,后面七年的时间,回归到圆成佛道,《法华经》。

 

「世间此类事甚多,虽所学是无上大法,而成就则甚小甚小。皆由于不知如法而修,发心太小故也。」这个事情真的很多,比如说你发心来学《华严经》,那是一乘圆教的大法,很多人学《华严》,大经大论,所学的是无上大法,但是成就却很小很小。为什么学的是无上大法,成就这么小?这都是由于不知如法而修,发心太小故,发的心不大。下面举出念佛法门,他举出一个例子,「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乃仅仅只知自了。则最上乘之法,不但不足为大乘,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开见佛。以与佛之悲愿相违,不知称性起修故也。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只能生到疑城。又须长时修行,方能离疑城而生赡养。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何故如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故。所以学佛第一要开智慧。」这举出念佛法门,因为江老居士他也是修念佛法门的,他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的行门是修净土的,在教理上是依般若来修学。

 

念佛法门本来就是至圆至顿的无上妙法,的确是这样。如果我们只知道自了,就是不发菩提心,不发心,只是自己想自己求解脱,这个发心就很小,就是没有发度众生的心,没有发这个心。只是想到自己要求解脱,他没想到要发心、要发愿,跟阿弥陀佛一样要广度众生,此地讲誓度一切众生,没有发这个心。没发这个心,信愿念佛也是能往生,但往生的品位就不高,可能只往生中品、下品,中下品,不能上品往生。中下品花开见佛的时间就比较长,这也是因人而异,看各人的根器,有的人很快他就能花开见佛,有的人要经过很长时间。你看下下品,那是五逆十恶的,十二大劫才能花开,下品中生要六个大劫。这不是佛给他什么限制,你心发得太小,我就让你多待一下子慢一点开悟,佛绝对没有任何意思。都是众生自己发心这方面的问题,你自己心量太小,自己把花开见佛的时间拖延了。甚至生到疑城。因为发心不大,跟佛的悲愿相违,不能称性起修,所以不能往生到上品。还有生到边地疑城的,那要多待个五百年了,才能入品,入品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所以就会辜负佛恩,下负己灵。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故,不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无上大法,所以才会有这种情形。所以学佛第一要开智慧,学佛第一重要就要开智慧,学佛学什么?学开智慧。

 

下面给我们解释,要怎么样开智慧?「开智慧者,就最初一步言,便是明理。如不明了真实义理,发心不能达乎无上。明理不是专在文字上剖解,必须修观。云何修观?既须多读大乘经典,更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若不先将此心摄在一处,何能依文字起观照。故曰戒生定,定生慧也。戒以屏除外缘。定字有浅深,初下手时,必应勉强摄心一处,令心凝静而不驰散,乃能起观。迨至观慧生,则大定即在其中,不待勉强。」这段讲义非常重要。我们学佛就是要开智慧,怎么样才能开智慧?这也是我们学佛同修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接到一个交流网页,在网络上的同修,昨天有听我直播,也很难得,他真的有听进去。他想清净一个月,手机收起来,问我这样好不好?这样可以,这是可以。你自己安排时间,让心静下来。如果一个月最少有一天的时间,修个八关斋戒,这样有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让自己的身心清净,这样对我们修学就有帮助。最重要就是这一天你就不能看手机,不能看计算机,你一看就欲罢不能,你就放不下了。所以昨天听经这位同修有这个感觉,我也有同感。我一月份在云南鸡足山,那边都收不到网络,在佛塔寺,八天的时间满清净的,收不到。现在干扰最大的,我们净老和尚常常提醒大家,手机、计算机,过去是电话,现在是手机、计算机,那个干扰是无时不在。我们现在生长在现代的环境,也无法去避免这些东西,大家都在用这些东西。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说,有一个时间,一个阶段性的,像打个佛七,像潮州揭阳谢总办的光盘教学七天,手机收起来,七天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当然如果你时间有能达到一个月,那是更理想,如果能够三个月那是更理想。

 

所以学佛必须要开智慧。开智慧,最初一步来讲便是明理,你不明白道理,不明了经典的真实义理,发心不能达乎无上。这句话是真的。你看我们现在读《大悲心陀罗尼经》,经文讲「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如果我们没有把江老居士批注发无上菩提心的讲义大家来深入探讨,真的,我们纵然发心,你发不到无上菩提心。此地讲的广大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发的不会广大,因为心量太小,达不到。所以必须要明理。因此我们为什么要讲经?经为什么要讲?就要明白义理,你才知道怎么去修;如果你不明白义理,就不知道怎么修。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道之后,他也没有带人做法会,就是参禅打佛七,天天讲经,为什么?明理比较难,你真正明白,你修就不难。所以这个很关键的。

 

下面跟我们讲,明理不是专在文字上剖解,不是这个字怎么讲,那个字怎么讲,这个只是在文字的方面来理解,应该体会到文字以外的弦外之音,也就是我们开经偈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江老居士在这里讲,不是专在文字上剖解,分别这一句怎么讲,那一句怎么说,这是讲经的的人是有必要准备一些比如说佛学的术语名词,查字典,查念的发音,这些是有需要的。但是重点不是在这上面,这只是一个工具,最重要是透过这个工具你要明白里面真实的义理。真实义理要怎么样才能明白?必须要修观。修观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主要修学的一个要领,就是要观。你不懂得修观,很难见到效果。

 

下面讲,云何修观?修观要怎么修?当然必须读诵大乘经典,比如说我们常常读《无量寿经》、读《弥陀经》,三时系念,我们《弥陀经》一场都要读三遍,再加上中峰国师的开示,我们都在读诵大乘经典。读了还不够,更需要屏除外缘,就是我们现在净老和尚讲的,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新闻广告,那些外缘都断绝。收摄身心。若不先将此心摄在一处,何能依文字起观照。这是收心就非常重要。我们净宗也是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不懂得收摄身心,念佛功夫也不得力。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烦恼,控制不住烦恼。

 

今天早上有一个老同修打电话给我,她先生身体十年前就不好了,家里上下事情很多,压力很大,经济上是还不错,但是她跟我讲念佛都念不下去,生烦恼。因为面对家庭这些各种方方面面的事情,上有老的,中有她先生,下面有儿女媳妇,这些我们可以理解。又遇到身体不好,可能她先生十年前换肾,现在没办法换了,也没办法再开刀了,已经开过三次刀了,也六十六岁了,所以就很难再做这方面治疗。所以医生建议要洗肾,洗肾当然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修观的时候,观就是什么?观察、观照,观照的功夫比较高,我们初步观察,提升到观照。

 

观照什么?观照苦空无常无我,现实的人生这些,佛法讲的是什么?就是讲我们现实人生的事情,遇到事情怎么来起观照,也就是怎么修止观,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观,我们老和尚讲这样大家比较容易懂。看破是看破什么?看破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现在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我们凡夫看到现前的真相是什么?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你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个。看破之后要怎么办?要放下,必须要放下。放下就福慧双修了。所以我早上跟她讲,我说妳这个情况我可以理解,遇到这种逆境,我说如果妳念佛功夫得力,当然妳什么逆境来妳都没有问题,妳心不会受影响。但是如果妳念佛功夫还没有伏惑,还没有伏住烦恼,这些逆境来,不但逆境,顺境来,都无法去因应,没办法去因应顺境、逆境。顺境就起贪心,逆境起瞋恨心,厌烦心,必然是这样。

 

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知道我们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不知道收摄身心。所以念佛,我们觉得我念得有功夫了。如果没有境界上的考验,你不知道自己功夫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了。如果你遇到顺、逆境不起贪瞋痴了,烦恼没断,但这时候肯定是伏烦恼,这就算功夫有初步的得力了;如果遇到这个境界我们烦恼还是降伏不住,那就是功夫还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不懂得作观,我们不懂得在这上面用功,差别就在这里。作观,我们凡夫不收摄身心,摒除外缘,你这个心静不下来,就不能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就做不到这一点。故曰戒生定,定生慧也,戒以屏除外缘。像潮州揭阳谢总他那个就是戒。去参加他的班,手机要收起来,吃住都在那里,不能跑出去,只要肯在那边待个七天,每个人都会受用。他的效果就是收手机,不能回家,住在那里,效果就出现了。你看社会一般大众,平常没有学佛的人,他这样去静个七天,他听那个就真听懂了,听传统文化他就听懂了。为什么?他没有干扰,他就能专心听,他就能吸收。

 

所以江老居士在这里也给我们证明,这就是戒。戒,现在揭阳谢总这种方式,就是给我们一个很具体的示范,也做出效果了,让大家感到无比的信心。他这个方式,以前我很早就想过,我就是没时间,应付法会太多了,没时间。如果我统统不做法会,我时间就多了。所以我也是一直想要安排退休年龄。晚年我想也要多在讲经教学方面,这样是比较主要的。也希望培养年轻人起来,他们要做法会,有兴趣的,可以有人来接班。摒除外缘,收摄身心,这就是戒。

 

定字有浅深,初下手时,必应勉强摄心一处,令心凝静而不驰散,乃能起观,这是很需要的。我们功夫还不得力,你必须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初下手的时候必须勉强。我们刚开始心很散乱,但是刚开始你必须勉强把心收摄在一处,不然心浮动、飘动太厉害。特别现在的年轻人,那种心浮气躁,比起我这一代的不晓得多出几倍了。我都已经很心浮气躁,他们现在年轻人比我心浮气躁的更严重。所以我在打佛七、做法会的时候,也是我们摄心一处的时候,就是这个时间我们就没有其他的干扰,就放下了。你没有订出共修的时间,总是有什么事情来,你必定很自然会去处理、去应付。你订出共修的时间,起码你这个时段你就没有办法去接触那些事情,这时候才能做功夫。就连我们现在讲座也是一样,这一个半小时在台上,你只能在这上面,你不能想到现在打个电话找谁,不可能,只能面对这个。所以常常因为事情多,你在没上台之前,想要做一些准备,有时候这个事情、那个事情,忽然又想到那个事情,又想到这个事情,你就很难专心在准备这些经教上面。除非你都不管事的,可以,有人给你护持,那个要大福报。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这么大的福报,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处理,也没有人能够处理。

 

因此我从以前在华藏图书馆做当家。师父他是表明三不管的,馆长都要我去管。我是出家想学讲经,但是又要管事,但是我还是没有完全放弃,有机会就上台讲。所以以前我们师父说,要准备讲稿,讲一堂经要准备两天,我哪有两天可以准备?我两个小时都没有。又不想放弃,后来我就用复讲的,请人抄打,行前大概看一下。真正准备是在台上的时间在准备,这个时间就没有事情了,人家打电话来也不会接了。所以我们就是要安排时间。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我这是比较属于没办法完全很清净的,但是也要尽量安排时间,让自己稍微静一静,充实充实。如果你时间没有安排在上面,可能有其他的事情来,你就去应付其他的事情,那一定是这样。如果有安排了,有人请我们这时间去哪里,我们就有理由跟他讲,今天对不起要讲经;如果没有安排,那好像很难推辞,请你吃个饭,就比较没理由给他推辞。

 

所以潮州揭阳谢总这就是戒。我们现在定功还没有深入,我们必须勉强摄心一处,这是很需要的。如果大家没有什么特别的时间,尽量让心静的时间愈长愈好,没有很重要的。当然你需要处理的事情还是要去处理。如果心没有静下来,你就不能起观照,你提不起来。所以心要凝静一处,摄心一处。刚开始要比较勉强,这个勉强,刚开始很不自然,但是初则勉强,终至泰然,到最后你习惯了你就自然。像我刚出家那一年,在图书馆带大家每个礼拜天念佛共修,坐在那里就浑身不对劲,就好像赶快要冲出去,心掉举七上八下的,妄念纷飞,这种情况。我师兄他是昏沉,他一坐下来他就打瞌睡。业障,一个昏沉、一个掉举。我这个业障的类型是掉举,我师兄业障的类型是昏沉,我们两种不同类型的业障。这两种都要去克服,你才能入境界。后来我咬紧牙根就念念念,后来这样一念佛,心也就不会那么浮动了,就会比较静,虽然有妄念,但是不会像以前那么厉害了。

 

有同修跟我讲,一读经,全身不对劲,不读没有感觉,一读就全身不对劲,坐都坐不住。我说这个正常,你要忍耐,你要训练一段时间。过去汐止莲社王居士,我讲经,他都送我回图书馆。那时候我们老和尚劝大家读《无量寿经》,他跟我讲,法师,我都读前面读没几页,我就想起来往外面跑了。我说没关系,你读几页算几页,真的不行就起来。你天天这样读。后来读了半年的时间,他说现在可以半部不跑了。我说这样就有进步了。以前二、三页就不行,就坐不住,就要起来了,掉举的妄念控制不住,后来就可以念一部。所以这是一个过程,开始会有勉强,到最后你就会很自然。这是我们现代人。如果古人,不管是儒释道,儒家的,或是学道的、学佛的,都有打坐修定,儒家他们也是打坐,道家也是打坐,佛门就更不用讲,都有修定这样的一个功课,有这个功课。刚开始我们一定要从这样下手,刚开始你说我就要如如不动,这个我们凡夫还做不到,应该从这里先下手,从小定开始。

 

迨至观慧生,你这个观慧生起来了,生了根,则大定即在其中,不待勉强,观慧生起,你大定就在当中,那时候你就很自然了,行住坐卧,你的心都在定,就不用勉强,不用刻意。「故止观云者,止从观来,观成自止。何以故?观成则妄想悉除,便是止故。非以遏捺暗证为止也。」所以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止是从哪里来?从观来。观成自止,你观照功夫成就了,妄念自然就停止了。何以故?观成则妄想悉除,便是止故,观照成就了,妄想没有了,止就在其中。所以「定慧二字,互相生起。不能呆板看成两橛。」这个好像车的两轮,两个轮胎。「又曰即止之观,即观之止也。止观是学佛紧要功夫,如上所说,又是止观中要紧道理,不可不知。初发心人,何以便称菩萨摩诃萨。以其能发大心,便有成菩萨摩诃萨之资格,故即以此称之。一也。佛之称之者,是令当人直下承当,不要自失胜利。此其二也。世尊平等平等,其视众生本来同佛。然则称发无上心者为菩萨摩诃萨,又何足异。此其三也。」这就是跟我们讲,我们要直下承当,不要不敢当。止观是我们学佛很要紧的功夫,如果不懂这些道理,原理,心真的发得不大,这里教我们发广大菩提心,我们发了,但是不能发广大菩提心,发的心还是很小。

 

下面这一段我再给它念一念,「一切众生,从来不觉,今虽发无上觉心,亦不过发觉初心耳。其不觉之妄习,分毫未除,安有真心可住。若以为初发觉时便见真心,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故初发心人,其下手只有降伏。」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不觉,现在虽然发了无上觉心,但是不觉的妄念习气还是分毫未除,一分一毫都没有消除,怎么有安心?怎么有真心可住?初发心的人其下手只有降伏,把妄心降伏了,就是真心了,不是另外再去找一个真心,妄心降伏,当下就是真心。所以我们现在初发心,我们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发心,心发了,发了不是没事,你要去降伏妄心,你广大菩提心才生得起来,所以要降伏。

 

「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须知吾人之心,虽完全不觉,而实完全为本觉之所变现。所谓真妄和合,名之曰识,是也。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显。迨至妄尽情空,则以其始觉合于本觉矣。」古大德跟我们讲,你只要息妄就好,不用再去找一个真,因为真就是在妄的当中。我们现在说要找真心,真心在哪里?就我们现前的妄心里面,不是另外有个真心。所以把妄熄灭了,它就是真心,真心和妄心是同一个心,一个觉、一个不觉,就是这样的差别。有了妄念就不觉,没有妄念就觉了,就是真心。这个观念一定要知道。下面跟我们讲,怎么降伏?你看我们《大悲经》讲,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发广大菩提心,什么是广大菩提心?要誓度一切众生,你发誓度一切众生就是广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怎么发?下面《金刚经》这段经文讲得就比较详细,把经文念一遍,「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段经文就是度众生。众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一切众生我都要度它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要发广大心去度这些无量无边众生,度了众生怎么样?实无众生得灭度。我们凡夫总是,有,众生很多,度不完,怎会说没有众生得灭度?所以般若的关键就在这里,你去度无量无边众生,但是你不要去执着度众生之相,那你就实无众生可灭度者。现在我们是着相,我度了好几个众生,今天又度一个,明天又度一个,度一个、二个,当然你可以去算,但你不要去执着,不要去着相,就无众生可度。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就是实无众生。小乘他不发心度众生,就变成小乘圣者。大乘菩萨要发心度众生,发心度众生你要离相才是真正度众生。《金刚经》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是名字的菩萨,不是真的菩萨,真的菩萨你起码要离四相。你离四相了,这句经文你就懂了。

 

我们看《讲义》,「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现生相,故名众生。此众生之一名之本义。引申之则为数多类繁,名为众生。今人但知引申之义,而遗其本义。」读到《金刚经》,江老居士讲一般读《金刚经》的人看到这段经文就知道,众生用字面上的解释,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现起的生相,这些众生之相,所以叫做众生。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众缘是什么?各种条件聚合起来,产生这样的现象,这叫众生。众生就是这个名称的本义,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众生如果你去引申去给它分类,那太多了,有情、无情,植物、矿物、动物,统统是众生,统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所谓延伸法,种类就很繁多,数量也非常多,所以叫做众生。一般人只知道引申的意思,这就叫众生。四大五蕴,精神物质,各种条件合起来生起这些现象。只知道引申的意思,但是遗其本义,就是遗失掉本来的意思,遗失掉了,里面众生的意思它有原本深的义理在里面,大家都把它遗失掉了。

 

「不知本义极妙,乃令观照本不生,及当体即空之理也。何以言之。以众缘之和合,名之曰生耳,性体初何尝生,故曰本不生。本既无生,今亦无灭矣。既是缘合现生,所以缘散即灭,岂非当体即空乎。此约相言也。若约性言,性本不因此而生。虽生灭之相纷然,与体何涉。故曰当体即空也。」这一段非常重要,我把它节录出来跟大家学习。这个本义很妙,佛就是要我们根据这个名词的意思进一步去起观照,不是把这个名词的意思解释就好了,你要从这当中去起观照。本义什么?观照什么?你一天到晚忙着度众生,众生度很多,都成佛了,像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度很多众生都成佛了,诸佛也度很多众生成佛,但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生,不生就不灭,哪有灭度?它本来就不生。生灭是一个假相,是一个幻相,是我们一个错觉。

 

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法,八万四千法门,显宗、密教,都是修这个。你看密宗,观「阿」字,阿字本不生,阿弥陀佛的阿。阿这个字这个音是所有音声的元音,不管你这世界上哪种人类、哪种动物,发出来的声音,最原始的那个元音,那个字,那个音就是阿。阿字生字都是实相,你懂了,那没有一法不是实相。本不生,我们看到了,没有,有生有灭,怎么会本不生?它本来就不生。我们执着幻相,我们现在毛病出在执着幻相。像《圆觉经》用比喻跟我们讲,眼睛有问题,看到空中有花,实际上空中有没有花?没有,是你眼睛坏了,看到有花;眼睛好了,花就没有了。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当我们眼睛还没有好,看到花,这时候花有没有?还是没有。这叫本不生,它本来就没有,就本不生。我们看到本不生,但现在什么都在生,怎会本不生?这叫做幻相,是你眼睛有问题。

 

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我们迷了,起了幻相。一念不觉,生起无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些现象这样出来的。所以《金刚经》它很直接,叫你直接去观本不生。本不生,说当体即空,你看到生灭的现象,它的体是空的。我们《中峰三时系念》第一时都在讲,生从缘生,法性不与缘俱生;灭从缘灭,法性不与缘俱灭,简单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念《三时系念》,就是这个意思。法性它不生不灭,不生就是它本来就有,本来就存在的,就叫不生。本来没有,现在有了,那叫生。生灭它是一个假相,它不是真相,真相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现在只看到假相,没有看到真相,把假的当作真的,我们就迷在这上面,我们现在问题出在这里。哪一天这一句我们真搞懂了,你就大彻大悟了,原来本不生,你就没有什么伤心的事情,那些都是假的。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照见这个。但是要修到照见五蕴皆空,的确也相当的难度。但是我们懂一些道理,对我们念佛伏惑就很大帮助。因为我们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我们只要伏惑就及格,我们见到阿弥陀佛就五蕴都空了,你看到佛来都空了,那省很大的力气。自己修,功夫要很深。我们一点点功夫,跟佛相应,藉佛力,你见到佛你自然就五蕴皆空。花开见佛就悟无生,无生就是本不生,意思是一样的。

 

以众缘和合,名之曰生。为什么叫生?因为众缘合起来产生的,这样叫生,是缘生,因缘生法,万法因缘生。缘生,从因缘生也从因缘灭,因缘一个聚散、一个生灭这样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佛法讲叫虚妄相,不是真相。佛叫我们不要去执着虚妄相,你要去找虚妄当中那个真的,你去找那个,不要去执着那些虚妄相,虚妄要放下。如果这些虚妄都是真的,佛叫我们放下就没道理,真的我为什么要放下?因为是假的。《般若经》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都是空的,你也控制不住,你也得不到,你执着它就没有必要。所以叫我们放下就是这个道理。

 

性体初何尝生,性体本不生,故曰本不生,它本不生就是本来就存在的。本既无生,今亦无灭矣,本来就没有生,当然也不会有灭。既是缘合现生,所以缘散即灭。因为缘合起来现出生相,缘散,相就灭了。岂非当体即空乎,当缘还没散的时候,它就是空的。就好像你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花有没有?没有。虽然你看到有花,但是它当体还是空的,是你一个幻觉而已。此约相言,就这现象来讲的。若约性言,性本不因此而生。虽生灭之相纷然,与体何涉。故曰当体即空也。如果就性体来讲,因缘生不会随因缘生,因缘灭随因缘灭,法性本来常住,不生不灭的。你见到性你就大彻大悟,见性就成佛。

 

成佛是什么?就是见到你自己的本性,见到你的真性,用现在话讲,就见到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不生不灭。你见到了,那你就叫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些道理不讲清楚,讲成佛,我们会用自己的想象,成佛到底是怎么样,又打妄想了。有的人想象,看到佛像,就是坐在那边给人家供香蕉、供苹果,坐在那边,成佛就是坐在那边给人家供养,想的就是很离谱了。所以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理解。这就是教我们怎么样度众生,经文讲誓度一切众生,你怎么去度,才是真正符合经义。

 

下面讲,「所谓降伏者,降伏何物乎。但发离相之广大心,便足以降伏乎。曰:此义甚精,当为分析言之。」这句是很重要的。所谓降伏,降伏什么?就降伏妄心。但发离相之广大心。你不要着那个相,你的心就广大了。我们现在为什么发的心那么小?因为你着了相,着了相,你自己画圈圈,画个范围。本来是尽虚空遍法界,本来就很广大的,被妄心自己造成界限。本来就是广大的,因为有妄心、有执着,着相,变成很小。你把妄心去掉,就恢复原来的广大心。但发离相之广大心,你看此地讲发广大菩提心,什么叫发广大菩提心?如果从批注再加上离相之,加三个字,发离相之广大菩提心,我们就更明白了。不然我们只看到经文,我们又找不到批注,发广大菩提心,怎么样才是广大菩提心我们也不清楚。加上《金刚经》的批注来帮助我们解释这句经文,我们就更清楚了。你发广大心,便足以降伏。这一句很重要,为什么我们现在妄念很难降伏?因为我们广大心还没有发起来,为什么没有发起来?着相。你发离相之广大菩提心,你妄心自然就降伏了,这毫不勉强的。此义甚精,当为分析言之,这个意思非常精辟,江老居士要给我们分析来讲。

 

下面讲,「所谓降伏者,降伏妄心也。妄心者,分别心是。而分别起于执我」,就是我执。「故我见为分别之根。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见除则分别妄想自化矣。」什么是妄心?就是分别心。由分别心再起执着,就是我执,分别是我见,我见是分别的根,产生我相,我相就是我执,我见产生我相。所以《金刚经》第一个要的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前半部,这是小乘阿罗汉、权教菩萨破四相。后面,大乘实教菩萨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就高了,就破分别了。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见除则分别妄想自化矣,我见没有了,这些自然就没有了。

 

「本科之文,着重在最后一句。前文皆为引起此句来。因欲说实无众生得度,故先说度无边众生入无余涅盘。欲说令入无余涅盘,故先说众生之类不外识色欲。然则知所以成众生,则知所以度众生。知无边众生无非识色欲幻成之虚相,则知灭其识色欲生灭之相,令入不生灭,乃实无众生,实无众生得度。何则,众生但为识色欲所障耳。其本性原是不生不灭。且与我同体,何所谓众生,何所谓得耶。如是观照纯熟,则执我之见,不觉自化。何以故。知我亦众生故。知当体即空故。知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故。此大乘法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这一段讲得比较详细,我们简单的给它解释。

 

众生不外是色、识、欲,这三种去组合而成的,它是没有一个实体,它是缘生法,它会灭的。我们讲度众生,就是度这个缘生的,因缘生起的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本来是没有的,所以你度众生,实际上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众生可度是从性体上讲的,你回归到性体就没有众生,度众生是从这现象讲的,从这现象回归到性体,这就不矛盾了。我度很多众生,实际上没众生可度,没众生可度又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心里毫无罣碍了,也没有任何负担了,我们讲白一点。如果你有众生可度,那有负担,还有很多众生没度,我怎么可以去西方?这就有执着,有个众生可度,你就会有障碍。如果你不执着,终日度生,终日无生可度。度不度?天天在度,天天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但心里没有罣碍。

 

心无罣碍,无罣碍故,远离恐怖颠倒妄想。我们现在是心有罣碍,有罣碍,我们就很恐怖,妄想就一大堆,我们现在是这样。佛教我们要心无罣碍。要怎么样无罣碍?你不要去着相就无罣碍。这是我们现前大家要做的功课。其实我们念佛功夫伏惑,也就是这个在帮助我们伏惑。我们总是做很多事情都放在心里,会执着,凡夫就是这样。不然就想逃避现实去躲起来。你这边不执着,去躲到那边,又执着那边,你跑到哪里?因为你这个心跑到哪里跟到哪里,你都摆脱不掉的。关键,「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蕅益大师讲的,关键是我们的心,你要找对源头。你把你自己心态调整过来,境界对你就没有障碍;你没有调整过来,你走到哪里什么样的境界都有障碍,关键障碍不在外面,是在自己心里。所以明理就非常重要。所以你要去观照。

 

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发愿,《金刚经》讲的就是这个,你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天天做度众生的事,但实际上没有众生可度,你心里干干净净,你这样就超越了。如果你有众生可度,你做度众生的事情你会得人天福报。现在佛教有很多人提倡修人间福报,人间佛教的,但脱离不了生死,不究竟。那不是佛教我们的,是教一些还没觉悟的人,他现前只想求人天福报。佛是恒顺众生,你现在只想求人天福报,就教你求人天福报的方法。真正你觉悟了,就教你要提升,要超越。超越就要怎么样?不能着相。

 

做好事,你不着相,你就超越了,做好事,不要常常记在心里,我哪一天做多少好事。你说事相上做的不都跟一般人一样吗?关键在心态不一样而已,事情还不是一样。佛这么做,凡夫也是这么做,释迦牟尼佛要吃饭,凡夫也要吃饭,佛也要吃饭,穿衣吃饭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他是佛,我们是凡夫?他会用心,我们不会用心,差别就在这里。你会用心,你也就是佛了。你观照众生本来就不生不灭,当体即空,你这样观照纯熟,你执着我见,不觉它就化没有了。因为你叫我们回头观自己比较难,观外面,看到外面的现象,看久了,我自己也是一样,就没有了,就不会存在人我相这样的执着。

 

下面又有更详细的批注。「(一)妄想根深,今初发觉,道力微薄,岂能敌之。且真心妄心,原是同体。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又何必除。以此两种原因,所谓除妄,假名曰除耳。实无可除。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使之归化。并非敌对而除之之谓也。今令发离相心者,正是善巧方便,大而化之耳。」真心妄心是同一个。妄想根生蒂固,现在我们刚开始发觉,但是道力还很微薄,就不能敌得住妄心。除妄是一个假名,实际上也没有真的妄给我们除,所以降伏是善巧的一个转移,我们也不要再认为真的有一个妄让我们去除掉。妄就不是真的,就不要再去认为有个妄被我除掉了,又去着这个虚妄的相了。所以并不是敌对的去给它除掉,是给它转移掉。今令发离相心,正是善巧方便,大而化之耳。

 

「(二)何故发大心便能化。须知凡夫心量狭隘,所以执我,愈执则愈隘。若发广度无边之心,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执情消泯矣。」我们凡夫心量很小,所以叫我们要发大心,化小心量为广大的心量,久而久之,你发广度无边众生的心,久久观照纯熟,不知不觉执着的情执就消除了,就没有了。

 

「(三)凡夫只知有我。若令就自身上以观无我,必不能入。今令从对面向宽阔处观无众生,则心量既扩,一对照间,而我之亦为缘生,为本寂,便洞然易晓。此皆大而化之之善巧法门也。」第三个,凡夫只知道有我,一起心动念就想到我,这很自然的。如果要就我们自己身上说,这个我是没有的,无我,必不能入,很难。明明有个我,怎么会无我?明明我就在这里,怎么会无我?很难入得进去。现在教我们你去观外面的众生。今令从对面向宽阔处观无众生,我们看到森罗万象这一切众生,就很宽阔了。观什么?我们要度无量无边众生入无余涅盘,实际上没有众生可以得灭度。去观众生那是一个假相。你观无量无边众生,你心量就开阔了,你心胸就开阔了。心量既扩,一对照间,我也是跟他们是一样,也是缘生的,也是本寂。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此皆大而化之之善巧法门。所以我们念众生无边誓愿度,要懂得去起观,不然我们一直念,念到最后我们还是众生,还是成不了佛。所以明理非常重要,我们多花一点时间来学习也是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后面还有几段,我们下次再来一起学习。因为关键很重要,对大家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下次我们细讲的时间,我们再请大家等候我们网络上的通知。因为后天又要做法会了,明天要往南部去,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法会满满的,所以我们再找时间来学习。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我们下次再见。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9:22: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5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