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2/7/13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04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学,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接着请看经文,我们昨天跟大家学习到本经经文六种成就,就是通序,我们一般讲经就是必须先介绍的。我们今天从这个通序经文看起,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
【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旛。周匝悬列。】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我们讲到『如是我闻,一时』,讲到这个地方。这个经文一开头就是六种成就,第一个信成就,信是信心的信,也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经,一开始就启发我们的信心。「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如是我闻,我们简单讲,是阿难尊者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典,不是听别人讲的,也不是自己编出来的,更不是驾乩扶鸾写出来的,是他亲自听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也是释迦牟尼佛将要入般涅盘之前,佛的弟子请阿难尊者向佛请问,佛灭度之后,一生所讲的经典,他们要把它整理成文字流传到后世,这个经典,每一部经前面要安上什么字样才能取信于后人,让以后学佛的人他能相信,他们看到这部经典的确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是当时请问的一个重要问题,让后人对佛经没有疑问。佛就告诉阿难尊者,将来你们结集经典、整理经典,经典开头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先安上这四个字。后世佛弟子读到这个经也就没有怀疑了,避免争议。
闻成就也有这一层意义在,这个意义也非常重要,所以这六种成就它是像开会记录一样,来证明这部经它的真实性,不是后人伪造的,是真实的,这是闻成就。开头这四个字可以说意义深广无尽,过去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还没讲完,天台宗的十如是一展开就是整个佛法,「如是」两个字讲了九十天。可见得这个佛经它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随着我们学习的境界,你不断提升就有不断新的体会。
下面讲『一时』,「时」就是时间,这个时间每部经典都没有标明某年某月某日,只有讲个「一时」。我们看到佛经安个一时,有些人觉得好像时间记载得太笼统,不明确,到底是哪一时?哪个时候讲的?为什么佛经它没有记载年月日,用个一时?这意思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知道,记载年月日这是时间,这个经是三千年前佛在印度讲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到这个经典,看到这个时间日期,我们第一个感觉,这个时间过去了,是三千年前的事情,这是三千年前佛对当时的弟子讲的,对当时的人讲的,三千年后的今天,似乎时代不一样了,这个还适用吗?所以有一句话,现代人有一句话常讲,古时候的东西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已经不适用了,那个时间过去了,不适合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这是一般人的观念,认为过时。这种想法是我们现前社会大众,会有这种看法的人也非常普遍。
另外这个没有记载年月日,也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古印度的历法,它的年月日跟中国也不一样,也不统一。佛出现在印度那个时候,刚好是中国周朝,在我国周朝。周朝那个时候八百诸侯,这个历法也是没有统一,一个地方用一种日历,这个也不一样。在印度也是一样,记载年月日都要拿一个对照表,没有对照表,那个地方记载的年月日,拿到另外一个地方,他就不晓得是哪一天。就像我们现在我们用传统的民历跟西洋的公历,那个年月日就不一样。那每个国家都有它不同的历法,这个记载,后面的人他也不晓得到底是哪一年哪一天,也很难去找这个数据,所以记载年月日也是有这个困难。所以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历法,像回教(伊斯兰教)他们有他们的历法,他们也有过年,时间不一样。西洋人有西洋人的过年,他是算耶稣降生的,这个都有所不同。
「一时」用得是非常的适合,为什么说非常适合?这一时它的意义非常深广,用一时也就是说师资道合这个时候,师资道合就是佛要讲这部经,在场的听众他因缘成熟了,他能听得懂、听得明白,他能接受,他愿意来学习,佛在这个时候就讲这部经,这叫师资道合。老师、学生这个时候学习这部经的因缘成熟了,这也是一时的意思,在这个时候。另外一时,就是这个经典,我们前面介绍经题,介绍到经这个字,有贯摄常法,常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空间的。如果不是真理,那它会变,世间的万事万物千变万化,那是虚妄的,那不是真的,真的就不变,虚妄的它会起变化的,凡是会起变化的那就不是真的。比如说科学家,前面的科学家发现的理论,往往被后面的科学家推翻,他在当时他提出来这些理论就不是真的了,真的就不会被推翻。真的是永远不会有改变的,三千年前是这个真理,三千年后还是这个真理。换句话说,三千年前这个道理是这样,三千年后道理还是这样,甚至无量劫之后还是这样,它永恒不变。真理那就没有所谓的不合时宜,任何一个时候都适用,任何一个时候都需要,没有一个时候不需要,没有一个时候不适用的,这就是真理。
所以一时也是说明这个经超越时间,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它不受时间限制,你到任何一个时候它都适用,不会说不合时宜。佛经,包括我们中国儒道圣贤的经典,包括这个世间的圣贤,其实他们讲的这些真理都超越时空,超越时间、空间了。你看最近我们净老和尚提倡的,唐太宗贞观年间他请魏征编的《群书治要》,现在节录出来把它翻成英文,翻成外文,还有翻成其他国家文字。他把这里面重点精华,到马来西亚向前首相马哈迪提出来跟他交流,马哈迪听到非常欢喜,请净老赶快翻译。所以我们看净老和尚把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这个传统文化,向世界各宗教的首袖,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向他们来介绍、说明、推荐,他们听了之后没有一个不欢喜接受的。那这说明什么?说明它不受时间跟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需要的、都适用的。
特别是现在那是特别需要,现在是乱世,全世界的人找不到方法,找不到方法来让这个世界恢复到和平,找不到。科学家也没办法,哲学家、宗教家都没办法,世界是愈来愈乱。所以英国汤恩比教授在上个世纪,一九七0年代,跟日本池田大作对话、对谈,这个书也有翻成中文,我们台湾有在卖。这个汤恩比教授就讲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要恢复秩序,必须提倡中国孔孟学说以及大乘佛法。当时他讲了这个话,现在我们净老和尚根据他讲的再把它加以补充说明。而且在二00五年,在他的家乡安徽庐江汤池镇,在这个小镇以儒释道,中国传统儒释道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个理论方法做实验,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到二00六年十月份,到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个成果呈现给世界各国的这些大使。这说明一时的意思,你看儒释道《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个都是两千多年了,佛经是三千年了,你看现在还很管用。不但没有被时间淘汰,而且还更显得它的重要性,这是现前地球人类非常迫切需要的东西。
经典讲一时非常活泼,我们任何一个时候来学习这个经典,我们就会感觉很亲切。我们现在在录像室里面跟大家来学习这个经典,有现场的同修、网络前的同学,大家这个时候来参与,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就是一时,现在就是一时,我们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时。所以这个一时它就很活用,任何时候都适用。昨天也跟大家报告,我们在做法会念疏文,在大陆百七圆满,各地有很多道场请我做法会,但是我也是分身乏术,大陆地区那么多,实在讲没有办法到处都去,时间不够。有些道场他们很发心,都拿我做法会的光盘,现在这个光盘,拿那个光盘跟着光盘做。但是跟着光盘做,前面念的那些白文、经文、念佛,那些唱赞、忏悔、皈依等等,这些都一样的,都没有问题,反正那个重复唱、重复念,因为都一样的,就没有问题。唯有疏文,疏文的内容大致上也没有什么差别,只要疏文,因为用个涵盖性的文字我们来念,任何时候念也都一样,也都没有问题。比如说亡灵,我们现在都念往生堂上众等亡灵,那就涵盖性的,跟任何时候念都可以,不是个别念的。
但后面,最后有个年月日日期,每一次做法会我们都今天是哪一天,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念了。同修就说,但是念到疏文听到日期一念出来,那这个已经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时间了,那我们大家现在跟着做,好像不太适合,我们现在又不是那个时间,那是几年前的事,今天做是几年后的事。后来他们同修就给我提出这个问题,要我录一个专门给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后来我说可以,那个年月日我就不用念就好了。我们念个什么?念个通用的,通用就是比如说我们系念共修法会之时,就是我们大家在一起参加三时系念法会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一时。如果这样念,他什么时间念都一样,他不管在什么时候做这个法会都是一时,他感觉就是现在,一时就是现在。
佛讲经都是一时,如果你再深入的去体会,佛讲的经那什么时候讲的?一时讲的。一时是什么时候?就现在,当下,当下这个时候,就在眼前,就在当下。我们同学如果学过一点唯识,唯识论这个理论,你对这个讲法就没有疑问了。在唯识论的《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就是把我们整个宇宙精神跟物质归纳为一百条,一百大类,九十四种有为法,六种无为法。九十四种有为法有一类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说那纯属虚妄,它也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我们人去给它设定的一个抽象概念,就是时间、空间,时空它是属于不相应行法。时间是虚妄的,是我们分别执着产生的,我们这妄念产生的。而且在这妄念当中,它还是更虚妄的,物质说还有一个东西,它连个东西什么的都没有,纯属抽象概念,这叫不相应行法。
在我们凡夫的感官当中,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大家如果深入唯识经论,或者《般若经》,《般若经》你看《金刚经》它是代表,《金刚经》给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这个不可得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话怎么说?你说过去,过去都已经不存在了,它过去了;你说现在,当你在说现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未来,未来还没到,三际不可得。
所以在《菩萨处胎经》世尊问弥勒菩萨,这个一念有多少生灭?我们净老和尚讲《还源观》,讲了遍数非常多,这一秒钟弹得快的四个弹指,一弹指三百六十兆的生灭,那一秒乘以四,这个一千二百多兆。那现在又增加到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一秒钟那个生灭快到一千六百兆。最近高雄牙医刘医师给老和尚报告,他说他在资料上,现在科学的数据上,科学家用仪器可以捕捉到一千兆次生灭的现象,差弥勒菩萨讲还有六百兆,太快了。太快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似乎存在,其实它剎那剎那在生灭,我们都捕捉不到。所以你说哪一个时候,讲哪一个时候那是虚妄的;说一时那是真的,一时当下,就是一时。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深深去体会。如果我们稍稍有一点体会这个意思,那你就会有法喜了,你就会觉得佛经真是法味无穷。这个时就是时成就。
所以佛讲经说法都是二谛说法,真谛、俗谛,跟我们讲真的,我们一般人不懂,所以用俗谛来讲。俗谛就是随顺我们世间人的观念、常识他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讲那叫俗谛。那俗谛是方便说,那不是真实说。方便说,佛当然可以跟你讲什么时候,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我们现在考古的、考据的,专门做这方面的,随顺这个世间人的凡情。说真的那是只有一时。那时成就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个时候也就是在当下,当下现前这个时候。
下面是「主成就」,『释迦牟尼佛』,这部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讲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自己亲自讲的,这是主成就,主就是说法主。我们一般开会说主席,负责讲经说法这个主席,讲这部经这个人就代表主成就,这是佛自己讲的。我们学佛的同修,听过经的同修都知道,这个佛经不是只有佛讲经,佛的学生也讲,你看菩萨、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还有在家居士,包括其他宗教的仙人、变化人,他们也都讲经。但是佛以下的人讲经,必须经过佛的认可、佛的同意,这样才能称为佛经;如果没有经过佛的认可、印证,那不能算佛经,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佛认可、同意了,你讲得没错,这跟佛自己讲的就没有两样,等于是佛讲的。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五种人都有讲经,不是只有佛讲,佛以外还有四种人讲。其他四种人讲经必须经过佛的认可,就说老师讲经,那学生也讲,学生讲的要经过老师的认证,没有错了,这样就可以了,就是佛经。
佛在世的时候讲经有人来听,讲给佛听,向佛报告,我这个讲法对不对?佛来印证。那佛不在,找谁印证?像我们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有一部经叫《法宝坛经》,《六祖法宝坛经》,那是中国人讲的第一部经。释迦牟尼佛不在这个世间,它这个怎么称经?他也没办法去请佛来认证。这个道理我们也要明白,佛虽然不在世,佛有法印留下来,法印就等于是佛在世一样。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这个一法印就是大乘教大乘经典它讲的就是诸法实相,用我们现在话讲,它讲的都是事实真相,讲真的,讲那个真相。比如说大乘经讲的不生不灭,那是真相。小乘讲的是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讲无常、无我,讲这些。这些是我们一般人凡夫可以理解的。比如说我们世间无常,给我们讲我们会同意,的确我们现在看到就是无常,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没有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不断在变化的,真的是无常。无我,就我们不能去主宰,我们也控制不了。讲这些,讲三方面,就是三法印,这小乘经。
小乘经就随顺我们凡夫可以理解的,凡夫小乘可以理解的来讲,凡是讲的道理跟三法印相应的,就归类为小乘经典。如果讲不生不灭的,这是大乘经。讲无常、生灭的,这一般人容易理解,都会认同,因为现在看到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感官的世界的确就是无常。给我们讲这个世界是不生不灭的,都没有变化的,这个我们就不懂了,我们就体会不到。这在大乘经里面讲不可思议,你不可以用思惟想象,不可以用言语去议论,禅宗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无法想象得出来的,但是它是真相,这就是一法印,讲诸法实相。这是讲到佛是主成就,他是说这部经的说法主。
我们再看下面,『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这段是讲「处成就」,处就是讲这部经的处所,我们一般讲地点。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来我们华藏录像棚里面学习这部经典,或者在网络前,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叫处,处所,我们处所就在信义路这里。佛当时讲经有个地点,这叫处成就,就处所成就,你讲经要有个处所。你讲经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处所,要在哪里讲?所以一定有个处所。这个处所也属于空间。佛讲这个经处所就是在「补陀落迦山」。标一个处所,我们要知道,这个处所也是无所不在的,它不是限定在一个地方,也是无所不在。所以在,佛为什么说在补陀落迦山?这个翻译经文他没有翻译佛住补陀落迦山,现在佛住在这个地方讲这个经,用在。这个在的意思,我们要知道,无所不在,也是说超越空间了,超越空间就是它这处所是无所不在的。为什么说无所不在?因为我们常常听大乘经就知道,我们的法身跟诸佛的法身它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到处都有。所以在这个意思就深,这讲我们的法身。补陀落迦山这个地方也是在法身当中,没有离开法身,法身所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法身。
我们就经文这个地名,我们查这个数据,补陀落迦山它是一个地名,这个地方是观世音菩萨宫殿「宝庄严道场中」,是观音菩萨的道场,释迦牟尼佛到观音菩萨的道场讲的。这个补陀落迦山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光明山、海岛山,还有小花树山,这山的小花、小树很多,就是说它这个山是一片光明,而且这个山它四面都是海,在海岛,有这些小花、小树。根据资料,这个山在印度的南海岸,印度南海岸大概在印度洋那个地方,外面的海岛有这个山。在那个山有观世音菩萨在那里,观音菩萨的道场,那个山的形状是八角形的,它这个山的形状是八角形。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到印度去朝圣,去印度洋可以去看看那边的海岛。现在最普遍朝圣的是像灵鹫山、耆阇崛山。有很多同修去印度朝圣回来,我听他们讲,他们去朝了很多过去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地方,很多圣迹留下来,他们去朝圣。
佛有道场,菩萨也有道场,罗汉当然也有道场。我们凡夫去看菩萨的道场,跟佛菩萨他们看的道场,境界不一样。你看佛讲经是在观世音菩萨的宫殿,他这个宫殿是有很多宝物庄严的。而且在宫殿当中佛是坐在『宝师子座』,座椅也是七宝,七宝做成的,所以叫「宝师子座」。它那个质料,『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座位「无量杂摩尼宝」,摩尼宝,摩尼也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如意。在传说当中,摩尼宝珠,你只要得到一颗摩尼宝珠,你要什么就有什么,摩尼宝珠能够如你的意,你需要什么,摩尼宝珠它就会现什么,如人的意思,所以翻为如意。只要得到这颗摩尼宝珠,那你什么都不用忧愁了。观音菩萨他那个道场的宝师子座是用无量杂摩尼宝,杂摩尼宝就很多,无量就是太多了,用来庄严。
『百宝幢旛,周匝悬列』,「百宝幢旛」,百也是一个比喻,表示很多,不是只有一百种,「幢」是圆形的,「旛」是扁的。在古代寺院道场挂旛、挂幢,现在大陆有古的寺院、日本的寺院都还有,圆形的、长长的那叫幢,扁扁的那叫旛,那也是用百宝去庄严的,周匝,就是把它装饰起来。讲到幡幢这些庄严具,现在在中国的寺院似乎看得还不是很多,如果你到日本的寺院去看就可以看得比较多,日本那个寺院真的有的做得很精致、很庄严,甚至有的用金去镶的。在日本京都金阁寺,我们有去观光旅游应该都会看到,它那个屋顶里面的装饰用金去贴的,真的是金光闪闪。那菩萨的道场我们不用说了,那个庄严我们凡夫是无法去想象的,百宝庄严,「周匝悬列」,这个境界从经文当中我们一看就知道,观音菩萨这个道场是非常之庄严,非常美好。
根据这个资料,南印度,印度南海岸补陀落迦山,我没有去过印度,很多同修劝我去朝圣,我一直都没有因缘去。但是中国浙江舟山普陀山我倒是去过很多次,我们一般讲南海普陀山,那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我们去看,我们凡夫去看,去观音菩萨这个道场也没看到七宝,也没有看到庄严具,这都没看到,我们去看还是山跟石头,没看到七宝。很多人都去了,看了也是一般的山、树,没看到七宝,都是石头。不过那个石头也有它的特色,舟山这个地区也是常做台风的。普陀山是不是有观音菩萨的七宝宫殿?根据经典我们来看,的确有,只是我们凡夫我们见不到。这个事情就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个叫凡圣同居土,就是说我们现在居住这个世界,凡夫跟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
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这个四土。凡圣同居土凡夫跟圣人共同居住,它是可以重迭的,互相没有妨碍。但是圣人、佛菩萨、阿罗汉他看得到我们,他认识我们,但是我们不认识他,我们也看不到他们住的世界。我们看不到,我们接触不到,但是他可以接触到我们,看得到我们,我们接触不到他们。我们凡夫现在居住在这个地球上,也有天人、仙人,还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他们都有道场跟我们在一起。凡夫、圣人共同居住的这个世界就叫凡圣同居土。凡夫少数有缘的,少数有缘的众生,你也可以看到菩萨的实报庄严土。好像这里讲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实报庄严土,因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他住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阿罗汉、辟支佛、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佛菩萨,他们居住的世界叫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也是非常的庄严,虽然比不上实报庄严土,但是比我们凡圣同居土凡夫住的那好太多了,那也不是我们人间天上能够比较的,因为他们超越三界了。
我们在佛教的史传记载里面很有名的,在佛门里面很有名的,《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是唐朝时候的人,他到四川去看到迦诺迦尊者,这个公案很多同修都听过。汉朝时候晁错跟袁盎两个冤家对头这个公案,这怨结一直到了唐朝。悟达国师被他过去生害死的冤亲债主附在他身上,大腿长了一个人面疮,有鼻子、有眼睛又有嘴巴,都能吃东西。这个一发作起来他痛得都晕死过去了。找了很多医生,名医,治不好,不晓得是什么病。后来他到四川,他有缘遇到迦诺迦尊者,去四川,迦诺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这个人面疮,给他讲出过去世的因果,那是冤业病,这个冤亲债主走了,他病好了。当悟达国师去四川的时候,当时他去看到的就一片荒山,进入到迦诺迦尊者的道场,忽然看到的是七宝宫殿。迦诺迦尊者把他的病治好了,又送他出来,回头一看又是一片荒山,不见了,这在传记里面有记载。其他的还有五台山,有人去朝五台,看到文殊菩萨的宫殿,但是一离开,一看又是一片荒山。这是我们净宗四祖朝五台,也是看到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七宝庄严。这就是给我们说明凡圣同居土,你看圣人居住的世界跟我们凡夫居住的世界它迭在一起,没有妨碍,有缘的人他就看到,没有缘的人他就看不到。
所以我们看到这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坐在那个地方有这么庄严的宝座。现在有一些人他不相信大乘经讲的,他认为这个好像在讲神话一样,为什么?因为他没看到。如果你给他讲,佛是坐在树下,下面的座位是铺草的,这个大家都看得到,这个大家就相信。释迦牟尼佛他坐在石头上,铺了很多草,这个大家就不会怀疑,因为大家看得到的。你说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那个座位是无量杂摩尼宝,他也没看到,当然他就有怀疑。所以现在很多法师他们不相信大乘经典,学小乘经典,学原始佛教,都是这个原因。现在科学的发达,对于大乘经典讲的这些境界,现在透过科学的发现,让我们这个世间人渐渐的理解到大乘经典都是真的。只是我们还没有证入那个境界,你一旦证入那个境界,你就看到。佛允许人存疑,你有疑问没关系,佛教它不是宗教,宗教就不准你有疑问,也不准你问问题。那佛是教育,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因为他要教学。所以我们看佛经,大多数的经典都是有人请问,佛针对他的问题给他说明、给他解答,这样记录下来成为一部经典。每一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很多问题,所以佛经就很多了。无问自说的经典有,不多,没有人请问,佛自己亲自讲的,这叫无问自说,这不多。大多数都是有人请问,佛为他讲。
所以我们看到佛经上讲的这些境界我们可以存疑。但是不要去否定,你一否定你就不会再进一步去理解,自己就造成障碍,这样就错了,这就不是做学问的态度了。我们根据佛教的理论方法,我们修到那个境界,我们亲自见到了,这些问题就不存在。所以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一定要深信佛在大乘经上讲的,这个境界都是真实的。就像佛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我们也没看到,那没看到我们相信,凭什么相信?凭圣言量。佛讲的话他不打妄语,佛绝对不会去编一个虚妄的、虚构的故事来欺骗我们,佛讲的都是事实真相,我们相信佛的人格,这就是相信圣言量。如果你深入经教,从这个理论去推论,理论可以成立,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也可以证实这个事实的存在。因为它理论讲得通,它有理论依据,我们还没有证入这个境界,但是理论搞通了,这叫比量。如果我们修行证入,我们见到这个境界,这叫现量,现前你看到。所以我们现在一般听佛在经上说的这些境界,像介绍极乐世界,我们相信,这是相信圣言量。好,这个处所成就我们就讲到此地。
我们再请看下面的经文,以上讲到处,我们再看下面:
【尔时。如来于彼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
这一段经文是属于「众成就」,众就是听众,佛讲这部经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听众。众成就先列出菩萨众,这一段是列出菩萨众的代表。『尔时』就是佛要讲这部经那个时候,『如来』就是释迦如来,『于彼座上』,在宝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将欲」就是将要为我们演说总持陀罗尼这个缘故,所以坐在宝座上。「总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起,以念定慧为体,菩萨总持之德无量。我们一般讲,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具体的讲,持善不失,这善保持它不会失去;持恶不起,不好的恶业也保持它不会生起来,这就是总持的意思。
菩萨总持之德,他的功德是无量的,就是说不尽的,举出四种。第一是法总持,于法不忘,法是教法,一般讲佛法、世间法一切法,对一切法都总持不忘,他不会忘失掉。第二是义不失,就是义总持,对一切法的义理他也不会忘失掉。第三是咒总持,依定慧起咒,持咒除患,这个咒怎么来的?菩萨以定慧当中生起这个咒语。所以咒的体是从定慧当中生的,菩萨念这个咒是从定慧当中生起的。这个咒语的功能,以菩萨的定慧力能够帮助众生持神咒得到神验、得到加持,得到菩萨的帮助,让我们解除很多灾患,解决很多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灾难、问题。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念佛菩萨,佛菩萨时时刻刻在照顾我们、帮助我们,这些感应都有。感应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显感显应,就是你明显去求菩萨,菩萨也很明显加持你,你也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显感显应。显感冥应,我们明显去求菩萨,菩萨的回应我们感觉不明显,但是有应,不是没有应,只是不明显。第三类冥感显应,我们没有很明显去求,就微微动个念头,不明显,但是菩萨的应很明显,这是冥感显应。冥感冥应就是感也不明显,应也不明显。这个感应的道理,我们同修大家如果学佛一段时间,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经验。这是讲咒语它有这些意思。
第四是忍总持,忍就是认可,就是对诸法实相它的认可。这个忍在此地不当忍耐讲,它是认可的意思。就是佛在在大乘经上常讲的不生不灭、无生法忍,这个忍他是确实证实这个境界了,他认可了,没有疑问了,认同这个事实。归纳起来总持有四大类。我们这里讲这是属于陀罗尼,属于咒总持,真言总持,咒语的总持,这是佛要讲真言总持陀罗尼,就是说这个咒。
『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无央数」就是我们平常上讲的阿僧祇,阿僧祇我们常看到,无央数也看过,但是经典翻译用阿僧祇的地方比较多,很多经典都用阿僧祇,阿僧祇就是无央数,这是古印度计算数字很大的一个数字。这个计算法就是万万为亿,一万乘以一万就是一个亿;万亿为一兆,一万个亿就是一个兆;一个阿僧祇是一千万下面再加八个万,这样就是一个阿僧祇。如果大家要算,可以拿计算器来算。这是讲数之极,数字大到了一个极处,就一个阿僧祇。讲无央数,讲这个数量之大。无央数的菩萨,这个菩萨数量太多了。而且这些不是小菩萨,是「摩诃萨」,摩诃翻成中文是大的意思,菩萨中的大菩萨,都是明心见性法身大士的大菩萨。
下面就列出菩萨众的代表,因为菩萨众太多,无量无边,当然没有办法一个一个统统给我们列出来,只能用个涵盖性,举出几位代表。『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总持王菩萨」摆在第一个,因为这部经是总持陀罗尼,佛要讲总持陀罗尼,总持王,王就是一个代表。总持王菩萨,我们顾名思义,他一定是持咒的,持咒语的。这个咒是总持,因为佛要先说的主要是说咒语,所以第一个把总持王菩萨来做上首,第一个代表,也代表今天佛要讲这部经的内容。再来就是「宝王菩萨」,宝王也是形容、比喻、表法的意思。你看念佛,我们看《念佛宝王三昧论》,可见得宝王菩萨他是修念佛三昧的。下面『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药王、药上菩萨」,经典上都有,药王是哥哥,药上是弟弟。我们看到药王、药上,用药这个名号,我们也能够理解,这两位菩萨都是帮助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的,他的助手。
《无量寿经》给我们讲,佛菩萨「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佛法就像药一样,所以称为法药。因为众生八万四千病,什么病?烦恼病。实在讲我们身体的病好治,我们心里的烦恼病这个不好治。我们心里的烦恼病为什么说不好治?你看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为什么六道轮回?因为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果报就是六道生死轮回。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大根本烦恼,这是病,因为这个病让我们去承受六道生死轮回的苦,生生世世承受这个苦,生老病死这些苦,心里有忧悲苦恼,这是苦,这个病生生世世跟着我们,从来没离开。我们这个身体的病还有治好的时候,如果这个身体病得太厉害死了,换一个身体也就没病了。但是烦恼的病不管你换什么身体它都在,都存在,这病麻烦。这个病不是世间医药能治的,世间医药能治这个身体的病,治不了心里烦恼的病,这个世间医药没办法。要用什么治?要用法药,这个法药就是佛法,治我们烦恼病。我们烦恼病治好了,身体的病当然也就更容易治了,也就不存在。重要是烦恼病,这个麻烦,这个不好治,所以要用法药才能治。药王、药上这是比喻佛法就是药,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病,身心等病都能够治疗。
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经文还没有讲完,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好,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