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十二讲「五伦八德,非义莫能成。」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阅读模式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瘠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范文正公,苏人也。」范仲淹先生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我们之前一起学过《岳阳楼记》,这裡就不详述了。「平生好施与」,他一生处世很喜欢布施,很喜欢帮助人。「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亲」就是指有血缘关係的亲戚,还有比较熟的朋友。「疏」就是指没有血缘关係,关係比较远,「而贤」,但是很有才德的人。对于他的亲戚比较贫穷的,他会帮助;关係比较远的,只要他知道是有才德的人,却很贫困,没有办法生活的,他都一定会去帮他。「咸」是都的意思。

 

「方贵显时」,「方」就是当,当他贵显的时候,「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置」就是购买,「负郭」,「负」是指背对,「郭」是指外城牆。「常稔」就是土壤肥沃可以丰收的田。「稔」,稻穀成熟称为稔,我们常说丰收、丰稔。购买背靠着外城而且土壤肥沃的土地。「号曰义田」,把这一千亩田地叫做「义田」。为什麽叫「义田」?尽一份道义,来照顾他整个族群的人。有一句格言讲,「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人能以父母的心为自己的心,他一定会体恤到兄弟和乐父母最高兴了,他一定会友爱兄弟,不让父母操心。「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天地化育万物,我们能效法,就能爱护人民,民胞物与,连万物都懂得去爱惜。我们看这三句话,其实人生很多问题,都是心量不够大。心量一扩宽,养自己的太和之气,就什麽冲突、对立都没有了。其实,修身最重要的就是扩宽心量,无人不可容,无事不可容,卡住了,都是我们心量不够大。

 

范公自己家本来要盖房子的,听人说这块地风水很好,以后要出状元,就把地捐出去盖了学校,后来那所学校出了几百名进士。范公确实是以祖宗之心为心,他告诫子孙的时候就提到,我今天能有这麽显贵的人生,这是祖先的福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我不能把祖先的福分拿来自己享受,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孙子去享受,这样以后没脸面去见先祖。假如孩子才三岁、五岁就这样教育他,范公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什麽样的形象?凛然大义。所以范公体恤祖先的心,要办义田。

 

范公两岁时父亲去世,他母亲带着他,处境非常可怜,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他的母亲很不简单,在这样的人生境界当中,被整个家族的人抛弃,没有丝毫的埋怨,居然教育出的孩子往后还尽心尽力地照顾族人。所以范公能成就这样的人格,跟范母的教育关联最大。我们相信范母心中没有怨恨,反而是期许孩子,你曾经遭遇这样的困难,遭遇这样的窘况,你以后有能力的时候,不让自己的族人再有这样的痛苦。我们人生曾经走过的弯路,尽力不让后面的人再错。尤其我们这几代人,从小缺乏中华文化的学习,人生的弯路实在走得太长了。所以现在看到很多孩子三五岁就开始学中华文化,我们内心也比较宽慰。我愿做后代的垫脚石,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承担起来,为了后面的人学传统文化能够更得力,构建更好的学习中华文化的一个因缘、平台。

 

范仲淹先生有这样的不幸,但他转不幸为一种人生的使命、责任,购置了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养」是赡养,「济」是救助,赡养、救助族人。「日有食,岁有衣」,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江浙一带,冬天有时候很冷,会到零下七八度,没有暖气,冬天进门就像进了冰柜一样。所以冬天要有棉衣才能抗寒。我们也有机会到比较乡间的地方,看到一些老百姓居住的状况。有的门破一个洞,窗户也破了,冷风这样吹进来,只有一床不厚的被子,真的不知道怎麽熬过来的。所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要能体恤他人寒冬的痛苦。「嫁娶凶葬皆有赡。」婚丧喜庆都给予一些补助。「赡」就是补助。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范公也是用有德之人,选择族中年纪大而且贤德的人来管理这些事情。「而时其出纳焉。」「时」是动词,就是按时去做支出、收入的事情。「日食人一升」,每天给每个人一升粮食。「岁衣人一缣」,每年给每个人一匹细绢,用来做衣服。「嫁女者五十千」,嫁女儿的补助五十千钱。「再嫁者三十千」,再嫁的,给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娶媳妇的给三十千。怎麽娶媳妇少一点?娶媳妇是家裡多一个人力。「再娶者十五千」,再娶的,给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有丧葬的时候,钱数跟再嫁的一样。「幼者十千。」未成年的给十千。这都是指很贫穷的人家。「族之聚者九十口」,他的族人跟他聚居在一起的有九十口人。「岁入给稻八百斛。」每年义田供给粮食多少?八百斛。「斛」是量词,一斛等于十斗,八百斛就是八千斗。「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义田的收入情况很好,丰盛有馀。整个义田的事业愈来愈兴旺。「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就是当官。曾经当过官,现在退居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会提供这些帮助。范公体恤人的心很细腻,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裡这麽多人要吃要用,父亲压力会很大。「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有官职的,有收入的,就停止供应。我们相信,在这样一种道义的家族中,一个人自己宽裕了,也会拿钱出来,去帮助更困难的人。「此其大较也。」这就是大略的情形。这一段主要是概述整个义田的制度,也说明接济的对象主要是这些亲族,还有一些贫困的贤士。

 

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回到范公以前的人生状况。刚刚是讲他已经贵显了,然后置义田。其实范公这样的志向,并不是他显贵之后才有,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志向。「初,公之未贵显也」,早在范公还没有富贵显达的时候。「尝有志于是矣」,曾经就发这样的誓愿,有这样的志气。「而力未逮者三十年。」但是当时能力不够。三十年过去了,还没有能力办到,但还是坚定不移。「既而为西帅」,等到他当了征西的统帅,那时候他辅助夏竦,算是副元帅。「及参大政」,参知政事,也算是副宰相的位置。「于是始有禄赐之入」,才有足够的俸禄。「禄」是俸禄,「赐」是朝廷的赏赐,这样统统加起来财力才够。「而终其志。」终于达成他的志向。「公既殁」,「殁」是去世。范文正公去世后,「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后世的子孙学习他的德业和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做的就好像范公在的时候一样,而且发扬光大,到清朝的时候,义田扩展到四千亩。所以范公的后人为什麽福报这麽大?主要是这个精神一直承传在他们的家道里面。「如公之存也」,这是精神长存。而且不只是他的后代效法他的做法,宋朝以后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范公的文章,没有不效法他的德行的。

 

「公既位充禄厚」,范公固然位居高位,俸禄丰足,位高了又富贵了,「而贫终其身。」一生都过着清寒的生活。儿女看他辛苦一生,要给他盖个比较像样的房子,修个园林,范公讲:一个人尝到尽道义那种内心的喜悦,身体都可以放下,怎麽还会去讲究生活这些享受?而且他告诉他的子孙说:你看很多大官都盖很大的庭院,我就去他们那裡走一走不就好了,干吗自己盖?而且说实在的,那些大官盖了,自己也很少去。那些庭园,还得要有閒情雅致的人才享得了,不然每天都在那裡忙忙忙,都在那裡算计怎麽升官,也尝不到那种快乐,快不快乐还是在心。所以人有没有福报,其实还是看自己的心态,心态好了,公园这麽多,公园不就是我的吗?我去了尽情享受,干吗一定要自己盖?所以人有时候苦就苦在追求一些虚荣,房子要自己的,庭园要自己的,还要买名牌,买很多项链、鑽戒。所以师长曾经讲到一个例子,一个人很有钱,买了很多珠宝、黄金,然后到银行锁在保险柜裡面,每次去,打开看一看,十分钟看完了,推进去。为什麽要放在保险柜裡?戴出来怕人家抢。师长说,这样就是你的?那所有珠宝店裡面的都是我的,我随时可以去看一看,欣赏欣赏!所以这叫累赘,一生搞那麽多东西,其实一样都带不走,身心哪会轻安?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0日20:23: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