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范公是懂生活的人,看到任何人需要都去帮助,心裡非常欢喜,良心非常踏实。这样的人好吃好睡。你看现在人钱多了怕贬值,然后还要买股票,心情又跟着股票七上八下。现在的人就是有钱,自己去找很多的烦恼。其实说实在的,人假如每天读圣贤书,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对亲朋好友能尽多少力尽多少力,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吃什麽穿什麽,时间都不够用。这样也很充实。然后能够到什麽程度?好像两个礼拜都没花钱了,都想不起花钱,很舒服。
「殁之日」,他去世的那一天,「身无以为敛」,「敛」有大敛、小敛。去世了穿上寿衣,叫小敛,大敛就是入棺,这裡是指大敛。有钱就全部都布施了,所以连棺木都买不起。「子无以为丧。」儿子没有钱帮他办丧事。范公的德行风范能影响千年之后的人心,不是偶然的,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落实了。他自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四个孩子都很有成就,二儿子范纯仁在政治上的成就高过他,是正宰相,他自己是副宰相。「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只是将济助贫人、养活族人的高尚的道义,将这份精神传承给了他的孩子。所以这一段也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传什麽给后代?《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传圣贤的智慧,传道义的风范。所以司马光先生说道,「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不只福荫后代,风范还让后代效法,这是最有智慧的。因为福的根源在心地,量大福大,范公的后代子孙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哪有可能会没福?所以家道的传承,范公的风范很值得我们效法。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这一段引出了晏子的风范,「昔」是过往,「羸马」是很瘦弱的马,「敝车」是很破的车,他平时都是坐着瘦弱的马拉的破车。「桓子曰」,结果陈桓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对晏子讲,「是隐君之赐也。」晏子,你怎麽这麽寒酸?你这麽样做是不是隐藏了君上对你的赏赐?君上给你的俸禄这麽多,你这麽寒酸、这麽可怜,人家会不会误会说,齐景公亏待了你?「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我富贵之后,我父亲那一边的族人,没有没车乘坐的。父亲那边的亲戚都照顾好了,父亲每天都笑呵呵的,不然老人家会挂心这些亲人。这些其实都是孝道的落实。「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母亲那边的亲人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妻之族」,妻子的亲人,「无冻馁者」,「冻」是受冻,「馁」是吃不饱,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之士」,齐国的读书人家,「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等着我供给粮食做饭的,就有三百多人,这个「举火」就是生火烹饪。「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由此看来,我是隐藏国君的赏赐,还是显扬国君的赏赐?谈到这裡,相信齐君、桓子听了都会打从内心地佩服,为什麽?他们自己都做不到。「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第一个「觞」是名词,指酒杯,第二个「觞」是动词,指斟酒给别人喝。本来桓子是要借这个机会罚晏子喝酒,晏子讲完这段话,结果国君罚桓子喝酒,你看,你讲错了,人家是「彰君之赐」。所以一个人不要恶意向人,恶意向人最后会回到谁的身上?可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予尝爱晏子好仁」,钱公辅先生说,当他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特别欢喜、佩服晏子的「好仁」,他很仁慈,爱护这麽多人。「齐侯知贤」,齐侯能用晏子,而且听完晏子这一段话,马上表示认同,所以他也肯定齐侯的知贤任贤。「而桓子服义也。」陈桓子也难得,他听完之后没有辩驳,马上说「我该罚,该喝」。「服义」就是真诚服从义理,听完就接受,受教了。「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在这个公桉当中,晏子的仁慈是有亲疏远近的。一个人这一生跟不同的人缘分还是有差异,他的仁慈也是循着亲疏关係。「而言有次也。」晏子的言语讲得很有层次。「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及其」是推广到比较没有血缘关係的、比较疏远的贤才之士。这其实是从为国家栽培人才的角度,为国家这个大家庭有后、有更多的贤人,来尽这个力量。「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这份爱心随着缘分推及所有有缘的人,由爱人再推衍到爱万物。这份爱心内化了,对一切人、对一切生命都能提得起爱心。「晏子为近之。」晏子的做法,跟孟子这句教诲的精神,是非常接近了。
「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观察文正公的义行,做得比晏子还要贤德。「其规模远举」,他接济整个族人,他建立的规模制度很完善。前面讲到了,他推举族中有德行的长辈来管这些事情,制度很完善。「远举」,代表他这个义田的做法,整个规模制度可以行之久远,所以到清朝都还做得很好,到了四千亩。我们看钱公辅先生不简单,他在宋朝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样做下去能「远举」。晏子的后人有没有这麽做?所以「又疑过之。」恐怕又比晏子更要高明。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我们也相信像范公这样的贤德之人,一定也都知道晏子的文章、风范,效法他们,并能发扬光大。「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一个人看到古人的风范,期许自己做得更好,这个人有志气。我们不能一看到古人的风范,「古人才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还没做就已经漏气了。所以这一段虽是举晏子,但也烘托出范公的义行是多麽地高明。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都」就是高居。「三公」,周朝太傅、太保、太师,到了汉代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都是指最高位的大臣。「钟」,一钟是六斛四斗,「万钟」就是最高的俸禄了。而且他们住的官邸,非常宏伟壮丽,车马都非常华美,每天声色娱乐也安排得很多,大把大把的钱在那裡挥霍。「妻孥之富」,妻子孩子都非常富裕。他们享了国家最高的俸禄,「止乎一己」,却只顾一己的享受,把这些俸禄都自己享有了。「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他不只没有救济,连族人请他帮忙,门都进不去,他瞧不起。虚荣作祟,泯灭人性,瞧不起族人,甚至瞧不起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弟子规》提醒我们,「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些都是最可耻的行为。《朱子治家格言》讲,「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到富贵人就谄媚巴结,这种人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遇到贫穷的人,就很得意,瞧不起人的样子,反而显得他低贱。人有钱,应该是比较高贵,可是高贵不是看你有没有钱,是看行为,因行为而高贵,不是因有钱而高贵。你作骄态,在那裡很傲慢,财大气粗,那就是低贱的行为。「岂少哉?」这些亲戚朋友进不去的难道是少数吗?「况于施贤乎!」连他的族人都得不到他的帮忙,救助亲人以外的贤德之人,那就更谈不上了。一个人居高位,应该为国家挑选、栽培人才才对。我们看左忠毅公,在大雪纷飞的时候都出去微服私访,为国家举才。这才是应做的。
「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其他大臣,还有国家机关的人,「廪稍之充,奉养之厚」,「廪稍」是指公家的俸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舒适的,「止乎一己。」也都是只顾一个人享受。「族之人瓢囊为沟中瘠者,岂少哉?」「瓢」就是水瓢,就是手拿着水瓢,「囊」指粮袋。族人拿着水瓢、粮袋去行乞。他们都冷漠,无视于族人的贫苦,结果造成族人去向人乞讨,过这样的日子,最后饿死在沟壑中的,难道是少数吗?「况于他人乎?」连族人都不照顾,就更谈不上其他的人。「是皆公之罪人也。」这些人为富不仁,都是愧对范公的罪人。这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当时的富贵人做出来的行为,真的看到范公的风范,应该惭愧而死。
最后一段。「公之忠义满朝廷」,范公忠义的精神,满朝文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所以一个读书人的风范,可以正整个朝廷的气节。「事业满边隅」,「边隅」就是边疆的角落。他的功业连边疆都佩服、推崇。他到西北当统帅,整个西北就安定下来,甚至于西夏很多人都归顺了。这确实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功名满天下。」他的功勋、名望,天下人都敬仰。「后必有史官书之者」,范公这样的风范,史官一定会记载的。「予可略也。」我就不用写太多了。「独高其义」,我特别推崇他这个义田、义行,「因以遗于世云。」因此写这篇文章,给后世来效法、学习。
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裡。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