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当时带兵,他小舅舅在他的军营里面,他这个小舅舅不懂事,拿翘(摆架子)、犯规。对他小舅舅,戚继光怎么做?来人,痛打几十板!皮开肉绽。打完了,这个小舅舅回家complaint(抱怨),在那骂、抱怨、恨。戚继光以很快的速度吩咐下去,安排了一桌非常丰盛的酒席,给他小舅舅赔礼道歉。你在团队当中,愈亲的人要愈严格,不然立不了威信。可是你说,人有「我贪」、「情执」,怎么能懂这些道理?一得到领导的赏识了,恃宠而骄,反而让领导更难做人,那怎么是回报领导的赏识跟栽培?几个人脑袋清楚?真难。就是这个「我贪」、「我求」不放下,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所以修行不时时观照起心动念,一天不知道有多少败仗,自己都算不清楚,「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这个字拿回来了,东坡先生气急败坏赶到现场,还没进山门,佛印禅师已经写好两行字摆在外面,写的「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我们想,东坡先生假如看到那两行字,马上至诚顶礼三拜,有可能拜的时候就开悟了,「至诚感通」。其实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开悟的机会,无数次开悟的机会,我们没有随顺圣贤教诲,才开不了悟。你一随顺圣贤教诲,那个感悟陪伴你一辈子,你不会再犯,可是伏不住内心的贪瞋痴,错失这些良机。东坡先生错失掉了,反而没有明白佛印禅师直指他心地上最严重的习气。结果后来没有收到这一分慈悲,反而还有点不舒服。看人有点不舒服,就要借题发挥,要发飙了。清净心生智慧,心不要放东西,要学孔子,空空如也。心净了,净极光通达。清净了,智慧就会现,绝对不放任何人的不是,对任何人不有成见。
之后,又有一次跟佛印禅师一起打坐,东坡先生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笑着说:「你的样子像一尊佛。」东坡先生听了挺欢喜的。佛,是至高的觉悟者,这么高的境界。接着问,「佛印禅师,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佛印禅师说:「你说呢?」他说:「你看起来像一坨粪。」佛印禅师比较胖,心广体胖,他说「你看起来像坨粪」,内心的不舒服终于得到发泄,他感觉报了仇,「今天我在言语当中占了绝对的上风」。
其实想用言语占上风,全输了。「心平气和则能言」,心不平,连讲话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先调心,才讲话;心不调,讲的话叫造口业,我们说的「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统统变口号了。明明知道心不平,一定会讲错话的,还不调吗?讲错了,反正已经错第一句,再错下去,要讲把它讲个痛快。人在境界当中,正念顿起,如慧剑斩相续的烦恼,如果没有下大决心,说「我这一生一定是要成就的人」,很难止得住这绵绵密密的烦恼丝。东坡先生回去了,喜形于色,他妹妹苏小妹看了,问她哥哥,「今天什么事你这么高兴?」他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他妹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妹妹说:「哥,你输得太惨了,人家心中有佛,见人是佛;你是心中有粪,见人是粪。」老法师说,你见每个人都是圣贤、佛菩萨,你就是佛菩萨,你已经不着相了,你处处看到人家的性德,那你每天智慧增长,你以佛眼看一切人,你见一切人的本性,不见他的习性。你只要见人的习性,就开始对人有成见、有对立了。「不觉本无」,习性是假的,大家觉得习性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来,大家现在把习性拿来我看看,你拿不出来,假的。本性是真,习性是假,可是我们现在见自己也好,见他人也好,认假不认真,都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他就是那样的人」,全部认假的习性为真。认真为假,他本有明德本善,我们都觉得他没有,他不可能,那不是真假都颠倒了吗?
一开始跟大家说到,佛门重实质不重形式。师生关系,是对师父没有丝毫的怀疑,师生关系才有可能成立。我们之前也讲到李炳南老师,真学的,有打有骂,因为打下去不会有后遗症;不肯真学的,客客气气,为什么?跟他结个善缘,以后缘分成熟再说。但是不要结怨,结怨了可能让他不愿意学,就不好了。看祖师他们应对进退,人情事理都非常圆融,来自于哪?慈悲心。有一个徒弟跟着师父学习,学的过程当中,师父对他很严格。有时候端洗脚水给师父泡脚,师父脚洗完了,把这盆水倒在他的头上,常常这样的考验很多。最后怎么样?最后跟他说:「你给我出去,离开这里,不让你学!」老师父这么坚持,他不敢忤逆,走出门去了。经过很多的岁月,这个老师父年龄大了,要传法、要传位,差不多教化的时间到了,要离开了。传一个弟子,所有的弟子在那里肃穆恭听,「我要传位了,你把窗户底下那个人给我找过来」。赶出去这么多年,出去了,顺,不敢忤逆,可是真想学,都蹲在窗边,蹲了好多年。这个老师父知不知道?知道,最后传位了。请问大家,蹲在窗户底下听比较受益,还是坐在师父前面比较受益?大家别着在相上,见性不着相,要体会心性。你在相上,那又是执着。你不要回去了,对你们当地一位善知识说:「我申请先到窗户旁边听。」这个公案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师生关系的实质,「信为道元功德母」,它是一切最重要的基础。这个「信」不是强迫来的,是自自然然的。你对一个人,你觉得很想跟他学,但是你会起怀疑他的心,基本上这个因缘还不成熟,那不可以强求的,凡事都是水到渠成,自自然然。
我们刚刚提到谛闲老法师,他的一个小时候的玩伴认他为师父,最后说:「你在这个大团体当中,你的体力受不了。我给你找一个山下的小庙,你在那里修行。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念。」大家注意,第一个,这位徒弟年龄大了,人的年龄愈大,无形当中,只要没有修行,愈固执,「老者戒之在得」,他会有很多执着点,会患得患失。所以为什么修行要趁年轻,就是这样,执着点还没形成,你就已经不断提升你的境界了。其实我们不要说别人,就说我们自己就好。我们二、三十岁学,真的都比不上那三、四岁开始学的。三、四岁都没有分别执着,怎么教他就怎么学。小朋友,我们看,第一天学回去了,给父母洗脚。他听了就去做,他没有想一大堆,「我的面子怎么」,没有那些东西。所以第一个,他年龄大了,但是他常保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第二,他是谛闲老法师小时候的玩伴,愈熟的人可能愈提不起恭敬,为什么?人会着相。一看到这个老朋友了,就想到他小时候的糗样子,还是什么什么,甚至于会觉得「小时候跟我一般的,现在要恭敬他好像提不起来」,这个都是很可能形成的执着。佛门的公案都在给我们表演最重要的修学功夫,没有自己,没有高下见,念念为众生,自卑而尊人。我们看六祖大师,在猎人队十五年,后来刚好在一个佛寺有法会的时候,印宗法师面对很多信众、徒弟在讲经,突然风吹过来,有一个人说:「幡动了。」第二个人说:「不是幡动,是风动。」突然又有一个声音传来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您的心动了」。大家注意,「仁者,您的心动了」,为什么称仁者?一切皆恭敬。礼敬诸佛,都在一言一行当中流露出来。
当下印宗法师听到这一句,这是见性的人,马上把他先请到内室去,赶紧了解。五祖大师衣钵已经传了,请教他,「是不是您就是得衣钵的人?」当时还有传衣钵的证物拿出来。在猎人队十五年,头发都还很长,印宗法师帮六祖剃度,是他的剃度师,六祖拜他为师。剃完度了,印宗法师再拜六祖为师,因为他是得法、开悟的人。以正法为师、德行高的为师,拜他为师。这一拜下去,多少人的法身慧命就成就了。「我的师父都拜这个人为师,我要一心一意跟着六祖学习」,这是大慈大悲又有智慧。哪有自己说:「这些人都是我带了几十年的弟子,这样我多没面子」,没有这些念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