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和同解」里面,我们这几天读《观无量寿佛经》,我深深有感触。今天我们见不和、不能同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读诵大乘」。《观经》里头净业三福,那是基本,不但是修西方净土的基本,可以说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决定不能违背。净业三福,三条一共十一句,末后这一条讲「发菩提心」。如果修净土的人来讲这「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解释得非常好,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真心要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解释很简单、很容易明白。「深信因果」。见和同解不能成立,我们疏忽了「读诵大乘」,这就是经要天天念,不能不念经。
修净土的,念什么经?念《弥陀经》很好。但是《弥陀经》这一天念一遍不够的,为什么?它太短,不能摄心。实在讲《弥陀经》也太简单了,虽然念了,里头的意思都不知道。如果我们念经念《弥陀经》,我觉得最好念《弥陀经要解》,连经带解释一起念。《要解》是蕅益大师作的,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他,你想想看这个赞叹是赞叹到极处了,所以我觉得读《要解》好。如果时间更多的话,最好是读《要解讲义》,或者读《弥陀经疏钞》,连《疏》带《钞》一起念。我们现在大家看这一大本,这个就是可以念的。每一字、每一句统统不要漏掉,统统念下去,像这样一本,大概你念一个星期才能念得完,念完之后从头再念,天天都要念,最少一天要念一个小时,你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下去,念完之后从头再念。这个念的方法,大家在一起念,不是个人念个人的,大家在一起念能够收到「见和同解」的效果。
如果能有研究讨论,那就更好了。念的方法就像讲经一样,有一个念的人在讲台上念,底下的人听,一个小时念下来看念了多少页,念完之后再有一点时间,或者半个小时,大家来研究讨论。拿现代话来说,「建立共识」,和合里面讲「见和同解」就是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个共同的认识,住在一起就不会闹意见。这个非常的重要,读诵大乘千万不能疏忽了。我们这本子里,前面是《疏钞》,当中一部分是《要解》,后面是《通赞疏》,一共是三种注解合印在一起。
疏【千二百五十人者。】
说明这些人从哪里来的。
疏【三迦叶,目连,舍利,五人弟子,共合成故。】
这是五个领袖,他们连同他们的学生总共合起来是上面这个数字。
疏【上明类属声闻,下明数有若干也。俱者,合上共义。】
这是《疏》里头简单的解释。
钞【共义者,天台以七一释共。】
『共』这个字也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天台大师里面讲了七个条件,七个条件统统具足,这个叫「共」。哪七个条件?底下就说得很清楚。
钞【谓处一。】
他们居住的处所是一个,同在一处住。
钞【时一。】
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处所,时间不一,不能叫「共」。
钞【心一。】
前面所讲的理事和合里头,理和跟见和这都是心,『心一』。
钞【戒一,道一,见一。】
『见』是见解。
钞【解脱一。】
『解脱』是自在,每个人住得都很愉快,都很自在。必须具备这七个条件,这才能叫「共住」,这才是一个和合的僧团。这七个意思跟六和敬的精神完全相同。如此可知,当年释迦牟尼佛僧团一千二百多人真正是一个和合的大僧团。
钞【佛与大众共居祇园,是经正意。】
本经真正意思就说这个。当时佛与大众都住在祇树给孤独园。
钞【广之如上。】
前面说过。
钞【拣小者。】
『拣』是拣别,『小』就是小乘,说这些人不是小乘的比丘。
钞【明非初心比丘。】
不是初发心的小乘比丘。
钞【即下所称长老等是也。】
底下经文说出这些上首大德的名称,列的有十六个人,十六个人都称之为长老、尊者。
钞【大多胜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
这是说他的道德、智慧都大,所以当时这些国王大臣对他们都尊敬。他不是小乘。这是大德之人,德大。
钞【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
就是博学多闻,多才多艺,这是『多』的意思。
钞【超出九十六种之上,非劣器也,名胜。】
胜是殊胜。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外道也都很有学问,也都很有修持的人,所谓宗教家、哲学家,大比丘超出他们。
钞【皆小乘中极也。】
他们表的相是小乘人,其实小乘到了顶尖,大乘这是故意装作小乘的样子。所谓「外现声闻身,内祕菩萨行」,里面是菩萨,外表是声闻,所以称之为大比丘。
钞【佛地三义者。】
《佛地论》有三个意思,解释大、多、胜。
钞【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故名为大。】
这个根性非常利,是波罗密多。『波罗密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如果照字面上本义来翻是「到彼岸」,中国人所讲的「到家」,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什么事情他做到最好,我们就形容他到家了。譬如你写字写得很好,你的功夫到家了,印度人讲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到家了。你要是烧菜,菜烧得很好,你的功夫也到家了。波罗密在印度是很普遍的一个术语。譬如布施持戒,你这功夫到家,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就称之为「波罗密」。这些人他们无论在智慧德行,样样都是圆满的,都是到家的,所以称为大。
钞【二、皆得无学果位,故名为大。】
都证阿罗汉,这个是大。不是在学的,都毕业了,我们称为大。大阿罗汉,那就不一样了。大阿罗汉是大乘阿罗汉,就是大乘佛法里毕业了,那是什么人?是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跟小乘阿罗汉那是相差很大的距离。好像我们讲毕业,一个小学毕业,一个大学毕业,都是毕业了,可是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
钞【三、皆得小果已,趋大菩提,故名为大。】
这就是回小向大。小乘阿罗汉果他们已经证得了,回过头再学大乘菩萨法,这个称大。
钞【则通大乘言也。】
「大」字,通大乘;大、多、胜这三个意思,统统以大乘教义来看,这才是正确的。下面解释比丘:
钞【比丘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
『乞食』是滋养色身,『乞法』是滋养慧命。
钞【乞食,则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经营,不勤畜积,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曰乞食资身也。】
这个地方讲得详细。离四种邪命,这个事情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可是现在我们佛门里面确实有违犯遗教的,做这四种邪命,邪命就是不如法的生活方式。这四种邪命,是违反佛制的。第一是「下口食」,合药、种植田园。现在还有不少出家人去学医、学针灸,去学这些东西。固然是好像能帮助人,人家来供养一点,如果是以这个来维持生活,这是错误的,属于邪命。还有自己种稻、种植,以这个生活也是错误的。但是这两种在我们中国很普遍,要是说起这个历史已经有一千二百年了。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提倡种田,自己种稻、种菜,这是四种邪命里头的一种。但是祖师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我们中国就像蕅益大师讲的,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比丘在中国已经绝迹,没有了。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耕作,到田里种稻种菜,天天去作,用这个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参禅修道。所以这历史相当长,尽量少取自于民间,自力更生。
这是中国情形不一样。印度那时候是托钵的,我们中国没有这个习惯,你到外面托钵,人家不给你,不像印度。像现在泰国托钵是风气,你到外面去托钵,人家会很恭敬的供养你;在我们中国出家人,你拿个钵在外面托,你跑一天也许一口饭都托不到,他不提倡的,人家不赞成这东西。这就是每个国家地区的习俗不一样,所以在中国不得不提倡种植。从前大陆上寺院都有田地有山林,他靠这个来维持常住的道粮,所以他生活安定,不巴结信徒。虽然很清苦,他日子可以过得去,才能安心办道!要是依照印度当时,那我们就错了,但在我们中国做,这就不会错。所以一切戒律都是活泼的,都有变通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