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种「因中示现」,因为是菩萨位,他没有成佛。第五种是成佛之后起的业用。由此可知,八相成道示佛是非常普遍的。我们业障重,习气太深,障碍了见性。如果见性的菩萨,他有能力,他的天眼可以看到十方诸佛剎土,看见这些菩萨们以善巧方便教化众生,示现八相成道,太多太多了,只要众生有这个念头,菩萨就有应。「斯经所明」,《华严不思议品》里面所说的,「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这是讲经的这些法师们,他们多半讲八相成道补处菩萨,像将来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也是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到地球上来示现作佛亦如是。「若依今宗」,我们根据本宗,就是《无量寿经》上的说法,「此中无所属」,不像前面所说的有所属,净宗无所属。为什么?「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勉强说,勉强说或者是应该在第五,那就是佛后之中,这本经里所说的。
「由上可见,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一般只知补处成佛所现」,这是佛在经上讲得最多的,实际上,至少像前面所说的这五大类。「《甄解》则偏重为佛后」。种种说法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五位不妨齐有」,统统有。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统统都对,确实有这些事相发生,全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恒顺众生。这段经文里头最重要的意思,说出这五种,就是说要顺众生,不是顺菩萨,不是顺诸佛,诸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这一点一定要知道。如果诸佛菩萨起心动念,他退转了,佛起心动念,退转到菩萨;菩萨起心动念,退转到凡夫,没有这个道理,永远不退转的。所以做种种示现是众生的意思,众生想什么,他就示现什么。《法华经普门品》里面的三十二应,《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佛来示现的是果后,菩萨来示现的是在因位上示现的,因果都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不能怀疑。看古大德的注解,古大德不管他怎么注法,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说错,我们不怀疑,完全能相信,能信受奉行,我们有福。
所以在这个地方,末后这一句总结,「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于平等中亦不碍于差别。」里面有十信菩萨、有十住菩萨、有十行菩萨、有十回向菩萨、有十地菩萨,也有诸佛如来,以菩萨身分来应化,这是事实真相,我们都要知道。这段最重要的意义,我们能体会到,给我们的启示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做到了,什么众生都随喜,平等的随喜。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八个字你要学到了,你是世间大福德的人。为什么?你用平等心,你的心量拓开了,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所修行的跟普贤菩萨相应,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普贤行。我们要会用,记住这八个字,对人、对事、对物,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哪一种僧才会赞叹别的僧?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自然赞叹。用在家庭就家和万事兴,家庭要平等。平等从哪里平等?不是从相上,相上有差别,性上没有差别;事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这个道理要懂。做父母有做父母的义务,要慈,要爱护,有养育的责任,养是把他养大,育是教育,把他教好。儿女有儿女的责任义务,要孝顺、要顺从,不能违逆。这五伦十义,义就是义务,必须要做到。
「又八相成道指本师释迦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之通途」,通是普通,都用这个方法为世间人表法。「但诸经论因开合不同,所说亦异」。八相成道,我们在经典上有看到有七相的、有九相的、有十相的,到底有多少相?这里就有开合了,有些一个相分成两个,有两个相合成一个。所以无论怎么个说法,我们现在在此地讲八相,「经论之多数」,有种种说法,但是说八相说得比较多,我们就采取八相。「再者八相之中,内容亦不尽同」,都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世尊当时说法的时候,因人不一样,因时、因地、因事,随机说法,听众欢喜,听的人能听懂、能觉悟,这个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讲经的地方不同,听众不一样,所以总要应机。这个应机是以人(听众)为主,时、地、处、事这些条件统统要具足,说法才能帮助听众开悟。破迷开悟,自然就离苦得乐。
我们看看下面,《大乘起信论》里头所说的八相,第一个,「从兜率天下」,下生;第二个,「入胎」;第三个,「住胎」;第四个,「出胎」;第五个,「出家」;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第八,「入涅槃」,《起信论》上说的。但是《四教仪》里头讲的就不一样,《四教仪》第一个,「从兜率天下」;第二个,「托胎」;第三个,「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第八,「入涅槃」。这两个对照,便知《四教仪》是开《起信论》里面成道为降魔与成道,两个合起来的,成道就降魔;合《起信论》里的入胎与住胎用一个托胎(投胎),《起信论》里头讲两个,入胎、住胎。「可见两者只是开合不同」,内容没有差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