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第七十九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079
第79集A
第79集B
五十四面第八行,想阴。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是无有实相的,完全是由心理造成的境界,所以叫做想。我们中国文字造字,这个字是会意,心里面有这个相,当然不是真实的相,是个虚妄的相。佛在此地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想阴』之虚妄。第一个例子所谓「望梅止渴」,我们说起酸梅,口里面就流酸水,实际上并没有见到酸梅,也没有尝到酸梅,可是心里有这个相它就会起作用。第二个例子就是想踏在『悬崖』,一想到悬崖,腿就会发软,『足心酸涩』,确实会有这个现象。尤其是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讲,这种现象尤其是显著。从这两种境界,这是意志的境界,佛将它来比喻难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想而生的。如果我们从唯识上来讲,六识取六尘境界这就有六种想,一一妄想之中又有善、恶、无记三种不同的性质,这就是三六一十八种妄想。凡夫在三界之中,缘六尘境界起贪瞋痴,这叫恶的妄想;如果是没有贪瞋痴,这就是善的想;要是非善非恶,我们就叫它做无记想。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八识规矩颂》,这一说,我们大家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说的凡夫。
至于二乘圣者,他要是沉迷在偏真涅槃,这就是恶的想;如果他要是觉悟了,能够从空出假,就是说回小向大,这是二乘人的善想。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留意,由此可知,独善其身并不是真善,如果说独善其身是真善,释迦牟尼佛应当赞叹小乘人,小乘人是个独善其身的人。为什么还要求小乘回小向大?而赞叹他回小向大这才是至善。说到大乘菩萨,我们同修们大家都是发大愿、学大菩萨的,菩萨要是有分别心,分别二谛,这个想就不好,如果我们拿三性来讲,这就是菩萨的恶性;如果了达中道,这就是菩萨的善性。什么叫做中?《金刚经》里面讲「万法一如」,经文里面讲「诸法如义」,如就是中道,不如就非中道。我们讲到如字过去讲过很多,天台家讲「百界千如」,千是有差别,如则无差别;换句话说,百界千如是一不是百千。尤其是大经里面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禅宗常讲「万法归一」,一就是如,一就是中道;二就到了二边,就不是中道。菩萨以了达中道为善,菩萨以了达中道为可贵处。
这些想总无实境,我们讲三界九地,讲三性善、恶、无记,这些总是属于妄想,依此虚妄的想因造成烦恼浊。烦恼从哪来的?烦恼从妄想里面来的,如果我们不打妄想,烦恼就没有了。我们学佛念念希望着断烦恼,四弘誓愿里头「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天天念,天天在发愿想断烦恼。断烦恼要是不断妄想,诸位想想,烦恼怎么能断?不但不能断而且增长烦恼,因为你不断妄想就是增长烦恼。凡夫不知道三界确确实实想是因缘,就可以说三界唯想,因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所以就妄生染着。想阴是虚妄的,想阴所生的种种境界相哪有真实?我们在这里面起执着,为其染污,这样就有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的见是见解上的错误,由于错误的见解所生的烦恼,我们叫它做见惑;思是讲的思想,由于思想所生的错误,起的烦恼,我们就叫它思惑。其实见思烦恼皆无自性,你要是不执着、不染污,见思烦恼就没有了。刚才说过,只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想上的错误,佛把这个理论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可惜的是我们听了不能够信受、不能够奉行。果然能够信受奉行,断见思烦恼不是难事情。
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宗门教下,断见思、断尘沙、破无明,实在是大有人在。我们想想,为什么人家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个原因在哪里?别人是一听就相信,我们听了之后怎么样?还得去研究研究。诸位要晓得,这个研究就是听了之后还再打几次妄想,这研究就是妄想。别人那个聪明人一听之后,他的妄想就断掉;我们听了之后不但不能断,还得增加几番妄想。这个妄想如何能断得了?这就是佛法与世间法不相同的所在,世间法不离妄想,佛法是叫我们离妄想。这是凡夫的大病,说凡夫大病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大病。我们讲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们,真正讲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听,是叫你天天看、天天听,在见闻当中不打妄想,这就叫修行,这就叫用功夫。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就是这么成就的。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六根广泛的接触六尘境界,他修什么?正是修的像《金刚经》上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实在讲就是不打妄想,一切境界里头不打妄想,顺其自然,没烦恼,烦恼障就可以断了。
二乘圣者他也有麻烦、他也有病,他不晓得涅槃生死也是妄想,于是他舍生死、取涅槃。诸位想想看,他有个取舍的心就是妄想,真如本性里面哪有取舍!诸位要晓得这桩事情,我们今天修净土舍娑婆、取极乐,给诸位说,还是妄想。这是说明什么?我们妄想丢不掉,没有能力断掉。但是要是打这个妄想,比二乘人的妄想还要高明一等,确实还高明一等。但是有取有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最高的也只能生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是不行的。为什么?实报庄严土取舍之情已经断了,没有了。何以说方便有余土还有取舍之念?因为方便有余土是事一心不乱,这事一心不乱里面,像阿罗汉、辟支佛、权乘菩萨都还有取舍的妄念,因此他们虽然能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他还是不能断,还有尘沙烦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