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
佛在此地给我们做结论,这个结论也是比喻。这一句佛给我们发明圆影生起之处,说明这个圆影既不是就灯和见而生,也不是离开灯和见而有。它究竟怎么来的?佛在此地跟我们说明,灯上只有光明,眼上曾无圆影,圆影的发生只是眼有了病而已,病眼转灯光而成圆影。圆影是从病眼所生,绝无离灯之理,所以说『色实在灯,见病为影』。换句话说,这个现象实在不是真如妙性中实有之物。正好像灯上本来没有圆影,一真法界里面决定没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像圆影一样。再给诸位说,不但九界是虚妄的,连佛法界也不是真实的。你心里还执着一个「佛法界,这是真实的」,那就是见病,那就叫头上安头,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又起无明了。所以在一真法界里面,无佛、无众生,是平等真法界;有佛有生就不平等,有佛有生,心就不清净。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平等的,平等是真的,不平等是虚妄的;清净是真实的,不清净是虚妄。
病眼所见,这在法里头说,就是迷了妙性而成业识,好眼睛长病就如同迷失了妙性,转性为识则变成业识。业识才见圆影,妄识才变现十法界,这是真妄的缘起、真妄的作用,不可不知。再给诸位说,佛法讲到修行总是讲定,你看佛法的纲领,我们就最高的纲领来掌握它,佛的纲领是戒定慧三学。佛经虽然多,正续藏合起来差不多是十倍的二十五史,真是浩如烟海。把它分类就是三类,经是讲定学,律是讲戒学,论是讲慧学,这个分法都不是很严格的分,偏重。譬如《楞严经》里面有讲戒、有讲定、有讲慧,它都讲,但是这部经里面以讲定最多,讲定要占百分之七十,讲慧不过是百分之二十,讲戒律不多,只能占百分之十还不到,所以就它偏重在定上,这个定作经,把它归纳在经部。一切经律论的分法都是这个分法,单独讲一样的很少,所以总纲就是戒定慧。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说穿了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统统修的定,定是枢纽。为什么要修定?因为真心本来是定的,不定是妄心,定是真心。
再给诸位说,定了以后的见是真见,不定的见叫妄见,这就是为什么佛要叫我们修定,修定是返妄归真。为什么?妄心是不定的,《大乘起信论》说「以依动故能见」,这个前面还有,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不觉是动的。再给诸位说,觉是不动的,能见是妄见,动就能见,那是妄见,妄见就见妄相。心不动,这个时候你见是见一真法界,你是见真相,好像我们好眼睛见灯,清净灯,不带圆影;心要是一动,心就不清净,把真心转变成妄心,妄识就是妄心,再见到灯,灯上就带圆影,就见的是妄境。这个道理我们要好好的想想,你想通了,你要想真正开智慧、真正想成佛作祖,不修定怎么行?说到修定,诸位千万又不必执着,修定大概要盘腿面壁,早晨要坐几点钟,晚上坐几点钟。这是定吗?这叫装模作样的定。盘腿坐在那里,眼睛闭着,心里还打妄想,那叫什么定?定是心里面没有妄想叫做定,不是身不动叫做定。身尽管动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妄相。
大乘佛法的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眼见色尽管去见,心里面如如不动,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是这个定法;耳闻一切声,心得自在,如如不动,耳根在声尘上入定了。所以大乘的修行跟小乘不一样,吃东西尽管吃,舌尝五味,在这里面学什么?不动心,不起分别、不起执着,舌根在味尘里面入定了,人家的定是这么修法。盘腿面壁那是幼儿园的教学,诸位要懂这个道理。念佛人学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楞严经》里面说楞严大定,你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所修的、大势至菩萨所修的是楞严大定。试问问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是不是在一心不乱?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一动就是迷。眼见色起了贪心,这是迷,立刻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把贪心压下去,这就叫修定、就叫修一心;见到不如意,心里不高兴的心起来,这也是迷,心动了,立刻一句阿弥陀佛,把瞋恚心压下去。
换句话说,一天到晚修的什么?修的平等心,修的在一切境界上把那些贪心、痴心、瞋恚心、嫉妒心、障碍心、分别心、执着心统统修掉,就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都把它压下去,你心平静了,达到一心不乱,这叫真念佛。不是说,「阿弥陀佛,我今天念了一万声佛号,你该欢喜,你保佑我」,这大错特错,阿弥陀佛才不管你这些事情。诸位要晓得,修的是清净心、修的是平等心,就是修的真心。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方法,就应当这个做法,这才能成功。这种做法,给诸位说,这是入门的做法,并不是高级的做法。高级的做法先前说过了,「舍识用根」,你见性见色、闻性闻声,一等一的做法。但是这种高级的做法怕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我们还得用识心来对治,这就是初级的做法,确实有效、确实有用处。经里面所说「见病为影」,不但所见的身心世界是妄识变现之物,就是能见的见,我们讲的是眼识,或者再讲得深入一点,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分也是虚妄的,也是无明迷了真性变现之物。由此观之,我们现在能见所见统是虚妄的境界。底下佛说得好极了:
【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影见俱眚』,圆影与能见的见统统都是病,病眼所见的病相。这个话回过头来讲,就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间,再扩大来说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所见,我们现在能见之见与所见的境界统统是病。到什么时候才没有病?『见眚非病』,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恍然大悟,悟了以后就没病。悟了之后这个病还是在,还是在怎么样?这个病没有害处。就好像眼睛有病的人看到圆影,他晓得是我眼睛害了病见的,这是觉悟了,觉悟就不发生障碍,所以说「见眚非病」。悟了的人,身心在十法界里面没有障碍,为什么?身在境界里面不迷惑、不起烦恼、不受业报,他怎么不自在!这个时候所谓是「任运起修,无功用道」。
《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学依据的理论方法,以及示现修学的榜样,那统统都是见眚非病之人,那是我们的模范。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再也不会说这是灯上的见、是见上的见,他不会有这个执着,他也不起这个分别。相在不在?在。他在一切妄相当中不生分别、不起执着、不动妄念,所以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就是说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到不动心的时候才能见到。后面这个比喻是说这桩事情,这就是我们通常讲菩萨的境界。不像我们在妄境里面迷惑,由于迷惑这才起无量的执着、分别、妄想。菩萨这些都没有,虽然还在妄境里头,他没有这些,反而在一切境界里面锻鍊他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这样修成的。今天我们经文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