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章氏,兄弟俱未有子。”章氏兄弟结了婚都还没有孩子。“其兄抱育族人子”,哥哥先去抱了一个同族的后代来养。“未几,自举一子。”没有多久,哥哥的太太生了一个儿子。 “弟偕妻请曰”,弟弟带着弟妇到他们家里来,“嫂既生子,盍以所抱与我?”嫂嫂既然已经生了个儿子,可不可以把那个抱来的同族的孩子给我们?“兄以告妻,妻曰:未得子而抱之”,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孩子,抱养了这个孩子,“ 甫得子而弃之”,现在自己有了,又要把他给别人,“人谓之何?”人家会怎么说我们?意思就是抱来的时候已经当亲生的了,怎么可以说给就给?“且新生安必可保也。”而且这个刚生出来的孩子,还不能保证以后能够健康成长。“弟请不已。”结果弟弟一次接一次来请求。“ 嫂曰:重拂叔娣意”,“拂”就是拂逆、不顺着他们的意思,每次都拒绝他们,人情上觉得过意不去。大嫂讲,既然小叔、小婶这么坚持,“宁以吾生子与之。”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感受,这样好了,把我亲生的给他们。“ 娣不敢当。”弟妇不敢接受。“嫂曰:子固吾子”,这个儿子固然是我生的,“为侄亦犹子也。”他现在给你做儿子是我的侄子,侄子跟儿子不也一样吗?“ 何异之有?”“后二子又各生二孙,六进士。”这两个儿子又各生了两个孩子,子孙六人全部考上进士。一个家族出一个进士就不得了了,他们家居然出了六个。原因在哪?上一代这么有情义,不分彼此,而且他章家的媳妇这么有德行。
从这里大家悟到什么?娶一个好的太太旺三代,整个家都旺起来。假如不是这样的德行,大家想一想,这个事不知道要吵多久。古代这些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包括对自己的侄子、侄女非常关爱的人,其实都是孝子。《弟子规》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因为父母非常挂念这些孩子,他们一定会为了安父母的心,尽力去互相照顾,哪怕父母都走了,他们的心一点都不改变。
我们来看下一段。
薛包,汝南人。父娶继母,憎包分出。包日夜号泣不去,致殴扑,不得已,庐舍外,旦入洒扫。父母又逐之,乃庐里门,晨昏问安不废。积岁
余,父母悟而命还。(《德育古鉴》)
“薛包,汝南人。父娶继母,憎包分出。”后母不喜欢他,把他赶出去了。“包日夜号泣不去”,这句话我们能感觉到,那种婴孩跟父母之间的天性都没有改变。你看孩子犯错,你愈打他,他抱得愈紧。“致殴扑”,就是打他,“不得已,庐舍外”,自己在乡里建了个房子。“旦入洒扫。”白天都去父母家里打扫。“父母又逐之”,不让他扫,“乃庐里门”,之前是住在家外面,现在父母看到他会生气,他就稍微搬远一点。“晨昏问安不废。”还是回来请安。 “积岁余”,就这样至诚做了一年左右,“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还是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父母悟而命还。”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
薛包,事父母至孝。及父母殁,诸弟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奴婢则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使令所熟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田产取其荒芜者,曰:“吾少时所治,心意所恋也。”任弟所愿分之。后诸弟数破其产,辄复赈给。妙在俱与诸弟以可受,绝不矫廉求名。(《德育古鉴》)
“薛包,事父母至孝。及父母殁, 诸弟求分财异居。”父母去世了,他的弟弟们要求分财产,不要住在一起,“异居”。“包不能止”,他阻止不了。“奴婢则引其老者”,家里有一些用人,他就找那些比较老的、比较没体力的,“曰:与我共事久,使令所熟也。”他们跟我在一起久了,我使唤他们比较熟了,这些老的就给我。“器物取其朽败者”,日常的用具就要那些用得最破烂、最久的。“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素”就是向来,我平常用得很习惯,比较自在。“田产取其荒芜者,曰:吾少时所治,心意所恋也。”田地跟房屋,找比较差的,比较荒芜的,这些跟我有感情,我就要这几块地了。“任弟所愿分之。”弟弟欢喜的就让给他们。“后诸弟数破其产”,弟弟都破产了,“辄复赈给。”还是不记这些不愉快,继续救济他这些兄弟跟后代。你看孝子一定尽悌道。后面有句很有意思,“妙在俱与诸弟以可受,绝不矫廉求名。”薛包体恤人情非常细腻,心很柔软,给人台阶下,自己都要这些不好的,然后还不显得自己清高,还要说,这是我用习惯的,让人不会接受得不舒服。所以孝悌之人时时都是委屈自己,低调去处理这些事情,不让亲人之间发生一些不愉快,而且也不刻意显得自己清高、有德行,去压到自己的亲人。我们现在学点道理,生怕身边的人不知道,好为人师的态度可能就起来了。所以他们这些心境值得我们效法。
这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