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0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二O集)  2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20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季氏第十六」第五章: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这裡孔子给我们讲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个乐字当爱好来讲,就是喜好的、爱好的。上面一章,第四章,孔子教我们观察谁是益友、谁是损友,这是指人而言;这裡是指事,益者所喜好的有三件事,损者也有三件事。

 

我们先看益者,这三件事情都会为我们带来利益。第一个是『乐节礼乐』,这第一个乐也是爱好。节礼乐,这是讲礼乐节制,礼是讲秩序,乐是讲和谐,以礼治身,以乐调心。行礼和作乐都要有一定的节度,所以叫做节礼乐,以此为乐,这种人一定会得到利益。他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用乐来节制自己的七情五欲,这个必然能得性情之正,所以这是有利益的事情。底下第二句『乐道人之善』,道在这裡念导,做引导的导字来讲,意思就是引导人向善,与人为善,导人向善,以此为乐事。譬如说自己学礼乐,也引导别人一起来学礼乐,同归于善,这也是得很大的利益,自利利他。当然,如果把这个导字当道字来讲,乐道人之善,这个道就是说,很喜欢称扬别人的善行,这也是与人为善,这也等于是引导人向善,那是用口头的。譬如说看到别人善行,我们称讚他,让他觉得大受鼓励,这样他就能够不断的行善,用这种方法导人行善。其他的人看到了,这个人行善受到表扬、受到尊重,甚至受到奖励,于是也生起行善的心,这个就是给别人也做善的引导。这个说法也能说得通,并不矛盾。第三个是『乐多贤友』,贤友是益友,有益于自己德行学问提升的朋友。多得益友、贤友,必定有很大的益处。怎麽交益友和贤友?前面一章给我们说明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个就是真正的益友、贤友。直是正直;谅是宽恕、包容、大量;多闻是讲他的学识,博学多闻,这些朋友都是有益的。

 

底下是讲「损者三乐」,如果做这三种事就给自己带来损害,那当然我们应该避免的。第一个『乐骄乐』,这个乐是喜好,骄乐是什麽?以骄为乐,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特长。譬如说富贵的人以富贵骄人,看不起人;有学问的人就以学问骄人。有一个特长,他就以这个特长来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这都是对自己的损害。《尚书》上说到,谦受益,满招损。谦虚就能受益,如果是满,自满、骄傲就会有损害。你看自然界裡面都是如此,天道都是这样,满的就会亏损,谦虚、谦下的就能够福盈起来。像月亮,月满则亏。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地道,你看大地,特别从江河湖海可以看到,如果那个水涨起来,涨满了它就要流,水都是流向低洼的地方,这代表什麽?谦下的有福。海纳百川,因为它能够下于百川,它处于下位。「人道恶盈而好谦」,对骄傲自满的都厌恶、都讨厌。确实我们也会有同感,一个很骄傲的人,目空一切,我们自然就生起讨厌的心;如果是谦虚的人,我们都很喜欢他,这是自然之道理。「鬼神害盈而福谦」,太自满的人就会遭鬼神嫉恨,鬼神就会害他;谦卑的人,鬼神就给他加福保佑他,古人是这麽说的。所以,以骄为乐,还很喜欢以骄为乐,这个就是很大的损害。

 

下面『乐佚游』,佚游的含义很广泛。根据王肃的注解,王肃是三国时代的经学师。他说到,「佚游,出入不知节也」,就是没有节度。出入当然包括出门,譬如说很喜欢出外面游玩,没有节度,这个叫佚游。也泛指起居没有节度、没有规律,工作没有秩序,这会陷于溷乱,这都叫佚游。

 

底下说『乐宴乐』,这就是什麽?大家一起饮酒作乐,聚餐、聚会(party),很喜欢搞这些,这个都是有损的。这些不是说不能搞,譬如说逢年过节,大家在一起聚一下,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喜欢常常聚在一起,而且聚在一起也没谈那些圣贤的学问,都是谈这些世事,甚至讲人的是非好丑,简直就是变成狐朋狗友聚合在一起,这都是有损于身心,所以我们当避免。这是孔老夫子给我们说出做人要注意的方面,这是第五章。下面我们来看第六章: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在这裡给我们讲,『侍于君子有三愆』。愆是过失的意思,就是随侍君子会可能犯三种过失。这三种过失都比较容易犯的,我们要注意,尤其是跟老师、跟长辈、跟领导人、长官这些在一起。君子都是地位比我们高的,或者是德高望重之人,我们跟他们在一起,侍奉他们,要注意不要犯这三种过。学会如何奉侍父母、师长、长官,对自己身心都会带来利益,都会提升自己的德行学问。当然最重要的,心态是诚敬,真诚恭敬的心就能够获益。这三种过失都是因为诚敬心不足就会造成,因为诚敬心不足,观察就不细緻,就会容易出现过失。我们来看哪三种过失,我们一一对照自己。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就是说话,不该说的时候就说,那就是浮躁,这个躁是心浮气躁。也有的说这个躁是傲慢,都能说得通。因为傲慢就会心浮气躁,所以就随便说话,可能会得罪尊长,或者是说话不妥当,失礼,这些都要避免。底下第二句,『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这是反过来了,该说话的时候又不说,这叫隐。隐是不尽情实,这是没有把事实真相说出来,这就有隐匿之过。对尊长、对父母、对君子不可以有隐匿,应该坦诚以待。因为君子坦荡荡,他心地正直光明,我们对他也要用真诚的心来对待,不可以故意隐匿。这是第二种过失。第三种,『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是讲说话要注意时节因缘,如果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你就说话了,这就叫瞽。瞽是什麽?就好像一个盲人,眼睛瞎了,看不见对方,那可能说的话就会失礼,不合时宜,这也是过失。甚至可能说话就会有忤逆的罪,你没见他的颜色。如果这个话说出来,对对方是很不恭敬的,是会触逆到对方,那我们就不要说。这都是要学会察言观色。察言观色,我们的心不是说为了奉承讨好对方,不是,是不让对方生烦恼,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恭敬。所以儒家教人无不敬,《礼记.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处处要恭敬,表现在进退应对。这裡就看我们的水平,看我们的学养功夫。如果说话不合度、不合礼、不得体,这种人没有学问。这裡讲的「侍于君子」的三种过失,实际上不光是对君子,对任何人都应该这样,这三种都是要注意的。为什麽夫子特别讲对君子有这三种过?因为对君子犯这三种过,那是特别的严重,就会有忤逆之罪。

 

讲到第六章,我突然想到,我过去也曾经犯过这种过失,在这裡给大家也忏悔、分享出来。我记得在二OO三年,我第一次跟老恩师到日本,参加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一个周边会议。在这会议当中老人家有发言,发言之后,因为日本的很多同修都知道老人家来了,所以都来看望。结果有一家人从远地而来,大概可能交通有阻塞,来晚了。老恩师那天上午去参加会议,中午跟大家一起用餐,会见当地的同修,这是很慈悲。但是那家人又来晚了,老人家说那我们应该等他,结果就等得比较晚。那家人姗姗来迟,他就非常不好意思,向老人家道歉,「交通阻塞来晚了,真对不起」。大家一起赶快吃饭,因为等了很久,饭菜都快凉了,于是赶紧吃饭。结果吃了饭之后,时间已经下午,比较晚,好像差不多是两点多。因为我们老恩师年纪比较大,当时是将近八十岁了,所以中午都要有午休,要不然下午和晚上精神头可能不够。所以两点多钟应该赶紧回酒店休息,但是我就不识时务,看到日本的同修远道而来,就非常的殷勤,给他们招呼,然后还跟他们讲,当着老恩师的面说,「你们见一次我们老恩师很不容易,现在有什麽问题你们就儘管提出来,可以让老恩师给你们做解答」。你看,我就没想到时间已经下午,比较晚了,而且这一个上午的活动比较紧张,老恩师应该是疲劳了,我就没想这个。这个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瞎了眼。结果当时恩师见到我那种张扬的态度,他就批评了我,这是爱护我。他跟我讲,他说「你这是攻击老人!」我这一听,愣了,因为老人家很少用这种语言来这麽狠的批评我,我当时就愣在那。然后老人家还补充一句,说「你这样,你到老的时候你也会有果报的」。我这一听,我就知道自己真的是做错了,赶紧跪下来求忏悔。

 

这件事情过后,到了回程的时候,我因为那时候还在学校教书,请假跟老人家出访的,所以要提早一天回去,我就自己一个人先走的。在日本的机场,我想到老人家对我的批评,想到自己那种张扬的、嚣张的态度,非常的惭愧,就在机场自己痛哭流涕。这什麽?这是《论语》没去学,可能这章《论语》过去也读过,读过怎麽样?根本没去用,所以随侍君子就犯这个过失。那以后自己就注意了。反省为什麽会有这种过失?还是对老恩师诚敬心不足。表面上看,好像对这些同修道友很殷勤,但是同修道友跟老人家(老恩师)比起来,哪个应该更需要去照顾?当然应该是恩师老人家,近八十的高龄,应该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才可以。所以这就本末倒置。所以我回头忏悔自己,还是要在诚敬心上加力度。这次也是老恩师对我很好的教育。我们再看下面第七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12: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6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