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一九集) 201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19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季氏第十六」第二章: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段是夫子给我们讲天下有道还是无道的特徵。『天下有道』当然就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就是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这有什麽特点?孔子举出一个例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个礼乐征伐都是由天子,就是皇上来发出的,也就是说这些制度、这些命令,由天子来决定。如果『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发出。按照古礼,这在《礼记.中庸篇》裡面也有提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这个按照礼是这麽讲的。真正一个国家安定太平,必定是上下各有其职,不会乱的,在下位的不会僭越礼法去代替上位的人来做决定。所以不是天子不能够去改变礼,也不能够决定那个制度,只有天子才有这个权力。这过去君主时代是这麽个制度,天子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
现在不是君主时代,换成民主时代了,当然就完全不一样。古代的天子都要求有圣德,他代表的是什麽?代表天,他是天之骄子,所以他要替天来行道。如果不是圣人,怎麽能够做好这项工作?所以古时候的帝王非常重视培养后代,因为,如果天子无道,这个王朝就要被颠覆。所以家天下,皇上都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长久,他们知道要基业长久,必须要培养下一代,他真有德行、真有学问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在上位的人真有德行和学问,下位的人当然会臣服于他,会心悦诚服,然后为他努力工作,尽忠职守,所以这上下自然就井井有条。
在下位的人也遵守礼度,虽有高尚的道德和学问,但是如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也是孔老夫子讲的。做礼乐征伐这种命令,那必须是天子才有权力,否则就是颠倒了。征伐是指战争,战争不能够随便去用。这个征特别是讲上伐下,不是指去讨伐外国,是在上位的来惩处下位的。下位的人如果犯了错误,在上位的人就要进行惩处,这叫征。伐是对外国,那都是什麽?那个国家无道,太不像话了,才会真正出兵去征讨那个国家。战争不是随随便便用的,它要符合道义。就像汤武革命,那都是什麽?民心所向。汤王、武王他们自己并不想着要革命,因为一打仗肯定要死伤人,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汤武的革命确实不一样,它是什麽?这仗是不用打的,革命军所到之处,敌军是立刻就瓦解了。为什麽?因为敌军已经军心涣散。就像历史上记载,武王起义推翻商纣王的时候,因为商纣王恶贯满盈,人民都恨透这个天子,他没有资格再做天子,所以都鼓动武王起义。武王是被动的,没办法,人民要求。结果出军的时候,武王的军队打到东边,西边的老百姓不满意,就说「为什麽先打东边,不打我们这边?赶快解放我们这边」。打西边的时候,东边的说「怎麽不先解放我们这边?」你看这个民心所向,所以这仗是不用打,一下子就将商纣王给推翻了。所以武王就立为天子,周朝这样就产生了。
如果礼乐征伐之权不由天子,而由诸侯擅自发出,这就是天下无道。为什麽?诸侯已经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了,专权,当然这种违礼之事不可能长久。礼讲什麽?讲自然之序,它是自然的,它是永恆不易的真理,就好像太阳系九大行星各行其道,这是自然法则,不能乱的,乱了就会有灾难。孔老夫子在这讲,『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如果礼乐征伐之权由诸侯来发出,大概诸侯传到十代就要亡国了。这一世就是当一代人讲。这个希是稀少,也就是说传十代都不亡国的是非常稀少。这个话讲得委婉,实际上传不到十代,到十代肯定就要亡国,或者有动乱。
再底下,『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诸侯是在天子领导之下,他们自己有国家的主权。以前一个国家很小,像周朝八百诸侯,每一个诸侯他的方圆大概也就是几十里到几百里,并不是很大的,跟我们现在讲的一个县,甚至一个镇差不多。诸侯,一国之君,他底下也有臣子,是大夫,大夫是讲家,所以大夫这个家是讲家族。像鲁国有三家大夫专权,鲁国的国政不是由国君来掌控,由这三家掌控。这是「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确实到了五世也就到头了。如果再更违礼的是『陪臣执国命』,那是讲大夫家的家臣,对诸侯来讲这叫陪臣。如果陪臣把持国家的政令,那传到三代能够不失政的也是非常稀少。底下是做一句总结,天下如果有道,那麽政权不会由大夫掌握;天下如果有道,『则庶人不议』,庶人是平民老百姓,就不会去议论政治。为什麽?用不上议论,天下都国泰民安了,议论它干什麽?所以庶人所议论的是自己的生活怎麽过得更幸福、更快乐,都是这些事,这叫安居乐业。
雪公《论语讲要》举出当时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十代亡国的事证。根据孔安国的注解裡头说到:在周朝,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因为他迷恋美色,他宠爱褒姒,结果亡国,为犬戎所杀。犬戎谋反,杀了周幽王,夺了褒姒,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这就成为东周,迁都。结果周朝从那时候开始就衰弱,诸侯自己开始作礼乐。以鲁国为例,从鲁隐公,隐是隐藏的隐,鲁隐公到鲁昭公,总共十世,十世就失政了。本来一国之政掌握在国君,但是到鲁昭公,真的我们就看到,政权就已经落到了大夫手上。鲁昭公想要收回三家的权力,结果收不成,反而自己逃亡外国。鲁昭公最后逃往齐国,死在外国。当时三家专权,就是所谓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这三家最早都是鲁桓公的儿子,跟鲁庄公四个兄弟,鲁庄公是长子,所以他继位做国君,三个儿子就封为大夫。结果后来三家把政权掌握在手裡。
《雪公讲要》又引了刘逢禄《论语述何》裡面说的。刘逢禄是清朝的经学家,江苏人,他有一个《论语述何》,他有这麽一段话,我们简单念一念,就大概知道了。确实春秋时期礼乐征伐从诸侯出,真的只有十世就衰落,诸侯失政,这也是果报。所以春秋其实也是一部因果的最好的例证。
他这段话是说,「齐自僖公小霸,桓公合诸侯」。齐僖公当时他很会抓住时机,开创了春秋霸业之始,所以称为小霸。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这个是春秋霸主。结果「历孝、昭、懿、惠、顷、灵、庄、景」,到齐景公为止,「凡十世,而陈氏专国」。到了齐景公以后齐国就被大夫专权了,陈氏专权。所以真的诸侯也就是十世就失政了,政权不是自己掌握,落到大夫手裡。下面又说,「晋自献公启疆,历惠、怀、文,而代齐霸」。原来齐桓公称霸,后来晋文公称霸,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又历「襄、灵、成、景、厉、悼、平、昭、顷,而公族复为强臣所灭,凡十世」。从晋国也可以看到,礼乐征伐从晋国国君而出,它也只能够有十世,周天子已经没有政权了。鲁国也是一样,「鲁自隐公僭礼乐灭极,至昭公出奔,凡十世」。鲁隐公开始就僭坏礼乐了,本来鲁国应该是最讲求礼乐的,因为鲁国都是周公之后。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制礼作乐,所以鲁国应该是最讲求礼乐的这麽一个国,结果他还僭越礼法。最后果然到昭公出奔,刚才提到的,被三家赶出去了,从此三家权力就紧紧掌握着,鲁君没有政权,这也是凡十世。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孔老夫子这《论语》裡面的话就是经典,经要配合史来看,就很有意思。《春秋》是史,也是孔子所作,《论语》是经,是孔子所述,一个是讲理,一个是讲例证,这一配合真的是如此。换句话说,僭越礼乐最后的结果就是灭亡。这刚才举出几个例子,是诸侯他们十世就衰亡。
大夫也是如此,大夫如果掌控政权了,这也是僭礼,「五世希不失矣」,五世就失政。刘逢禄《论语述何》上面也说到,还是引鲁国的历史为证。「鲁自季友专政」,就是季氏家族,季友子专政,这是鲁庄公的弟弟,桓公的儿子。季友专政以后,「历文、武、平、桓子,为阳虎所执」。季氏家在鲁国专政,季友子到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你看正好五世,他的政权也被阳虎给夺去了。阳虎是谁?季氏家的家臣,你看那个政权就被下面的人夺走,自己还是失去了政权。为什麽?因为自己的祖先就是这样夺国君的政权的,所以自己的政权就被下面人夺走了,因果报应。从五世当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易经》上孔老夫子文言当中就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秧」,馀殃是后面子孙要受的。诸侯、国君如此,国君夺天子之权,他十世见到果报,他的权也被夺。大夫夺诸侯之权,违礼,五世他就见到果报,被陪臣夺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