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精彩人生从《弟子规》开始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四集) 2005/6/3 巴黎粤海酒店 档名:52-130-0014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万物静观皆自得」,从万物当中我们有一颗谦卑之心,也可以从中领会处事待人之道。五伦关系第二伦是「君臣有义」,君臣这个关系不单是指君王跟臣子,其实在古代,它也包含在政府机关或者人民团体之中,只要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属于君臣关系。从这里去思考,在目前的社会当中哪些地方存在着君臣关系?像我们是从事教育的,所以学校本身就是君臣关系,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君臣关系。还有没有?在企业当中有君臣关系,甚至于在企业的部门里面,它也是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君臣关系,包含政府单位也属于君臣关系。所以人能不能脱离君臣关系?不可能。
在古代连家族里面都有君臣关系,因为古代是大家庭、大家族,家族里面都有威望比较高的长者,他来做家族发展的一些决策。现在已经很难想像这种大家庭,现在大半都是折衷家庭、小家庭,而且小家庭更多。以前在大家庭当中就可以学习这种领导被领导的服从态度,跟负责的一种胸襟。所以现在孩子,小家庭确实很多该学的态度反而都没有学到。在明朝时代朱元璋的时候,有一个臣子叫郑濂,他们家超过一千个人,一千余口。你看,一千余口都可以经营得好,我们现在一家三口都吵架,所以有没有看出功夫?差很多,我们从这个比较当中要生惭愧心。「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这句话你们要放在心上,时时要自我怎么样?不要等著别人来鼓励你,自我激励;等著别人来,有时候已经英雄气短,来不及了,要自己能够提起精神、提起斗志。
明太祖他对于郑濂的家族能够七代同居,又能够千余口,也很佩服,就请教他如何经营和睦的家庭。郑濂就对明太祖说道:要不听妇言。看经典每句话,你要从它的时代背景来看,你不要看到「妇言」,我是妇女,马上不大高兴,接下来两堂课我看也听不下去了。我们去了解到古代女人比较少机会能够接触圣贤的经典,经典属于理智,属于智慧,人假如没有增长理智、智慧的机会,就很容易心胸比较狭窄。心胸一狭窄就会自私,一自私在团体里面就会搞小团体,一搞小团体,团体就失和。所以怨恨从哪里来?从自私而来。这个妇言的意思就是不要听心胸狭窄的人的话,不要听要去中伤别人的话,不然这个谣言听下去,团体很可能就开始混乱。
谁是心胸狭窄的人?现在男人心胸也很狭窄。女人因为在近代也比较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现在有大丈夫气概的女人也不少,像我们的杨淑芬老师就是。很多朋友跟杨老师见面之后,都说道:没有看过这么有气魄的女性。所以我们也要不让古人,不管男女都应该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古代这些圣哲人他的母亲往往都是很有胸襟气度、很有远见的人,但是他们的母亲也不见得识字,为什么不识字可以教出这么好的下一代?其实不识字不代表不懂道理,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家风承传。在我们这个年纪,你假如看到很优秀的年轻人,你注意去分析一下,他的家风一定很好,不然在目前这么染浊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有好子孙。所以很重要的一个,家风一定要好好去贯彻、去延伸。
从郑濂这句话当中我们也体会到,人与人的冲突大半来自言语,团体的分裂也都是一些恶言、一些谣言所造成。有一句诗词就提到,「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在古代「君听臣当诛」,君王假如听了谗言,忠臣都要受迫害;「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别人的谣言,那父子之间的亲情都要破裂;「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疏」,夫妇之间假如听信别人的谗言,很可能就要离婚。
有个朋友,一个女士打电话给我,在电话那头一边讲一边哭,她就觉得她的先生很不负责任,她很受不了,想要离婚,孩子才一岁左右。等她把情绪发泄完,我就对着她说:今天先生错在哪不是最重要,你自己有没有做对才重要,假如你自己都没有做对事情,那妳又凭什么资格去说妳先生的不是?所以妳首先先冷静下来,妳有没有把孩子带好?你有没有把妻子的责任扮演好?有没有把媳妇的工作做好?当妳真正这里有做好了,那妳再看看先生的反应。假如他不对了,妳还是依然这么尽心尽力的辅佐这个家庭,保证妳的先生会生惭愧心。我给她讲完以后,她就对我说道:蔡老师,我还没打电话给你以前,我已经打给我好多的女性朋友,她们都告诉我,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才能解决。所以你看,这么多人都给她谏言,都是非理性的谏言。
所以我们可不能乱讲话,让人的家庭破碎,要谨言慎行。我有一个朋友他就跟我提到,当初他们建议一对夫妻离婚,离了以后双方都很后悔,他自己也难过到现在。所以劝合不劝离,俗话也讲「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朋友听之疏,朋友之间假如听信谗言,很可能慢慢就疏远,所以「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言语可以成就一个人,言语也可以造成团体甚至国家的灾难,古圣先贤对于言语的部分相当多的教诲。
诸位朋友,你仔细看看《弟子规》里面,教导如何说话,说话的态度、说话应该考虑的点,讲了多少?整本《弟子规》都快要三分之一跟言语有关,有没有发现?我们看「入则孝」有没有?有,「父母呼,应勿缓」,讲话的态度;「父母教,须敬听」,听话的态度;「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劝诫别人,如何说话很重要。在「出则弟」我们看看,「言语忍,忿自泯;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都是教讲话。在「信」的部分,从头至尾教你说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悉可焉」,甚至于「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然你会惹祸上身。有句俗话提到「来说是非者」,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因为有德之人他不愿意看到家庭团体的分裂,他喜欢和气,纵使看到别人的不是,他不会去讲,他只会去隐恶扬善。所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谣言大半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才去对人攻击。往后人家在进谗言的时候,我们的警觉性要很高。但是我们的耳根太软了,假如撑不住的话先离开,不要硬撑,不然一听进去,到时候你再看到这些朋友你心里都怪怪的;他在批评的时候,你可以叫他不要说了,假如你的辈分比他低,你就离开。
除了不听谗言在团体里面很重要之外,明太祖还给郑濂考试,拿了两个颗大水梨给他,看他两颗水梨怎么分给一千个人。所以郑濂带着两颗水梨回去了,明太祖还派了两个警卫,两个高官跟着郑濂回去他们家,偷偷观察。郑濂回到家里,不急不徐吩咐下去,拿了两个大水缸,然后分别把两颗大水梨砸碎,把这个汁完全融入水缸的水中,一边一个。等都完成以后,就告诉所有的亲人,说道:每个人舀一碗来吃。这样公不公平?很公平。其实我们静下来思考一下,当今天我们偏爱某个亲人,然后把东西藏起来准备给他吃,你的内心舒不舒坦?不舒坦,他吃得痛不痛快?也不痛快,那这事干嘛干?而当郑濂这么做的时候,他最亲的嫡传子孙对他是什么态度?佩服,你看爷爷这么公正。对于亲戚关系比较离他远的这些亲人看了以后怎么样?更感动,你看我们跟郑濂的关系离那么远,他对我们还是一视同仁,整个家庭凝聚力就特别强。
但是人就很难突破这个公平,像在团体之中就容易分党分派。其实在分党分派当中,人就是情感在用事,不理智,当下其实人生就会愈过愈不坦荡。在念书的过程,同学也在你是这边的,还是那边的?我两边都不想站。当一个团体,比方说主管做错事,就会有一派还是依然拥护他,帮他的过失掩盖,然后另外一派就攻击。其实,真正帮这个主管文过饰非的,是不是真正爱护他?不是,害了他。今天这个主管犯了错,他假如能够全然正视这个错误,那他成长了,另外一派对他有意见的人,也因为他全然去认错、去承担,反而对他的态度会转变。而这些反对他的人,其实其中必然有很多的忠臣,这个主管假如没有好好的去珍惜这些人的正直,那他会很多事情愈看愈不清楚。所以在团体之中我们要常保冷静才行,不然你一味袒护他,并不见得对他有真正的帮助。
所以劝诫别人,时时要提醒他反照自己的过失才好,我们这样去劝人就不容易出差错,也不会有流弊问题。反而你跟他在谈的时候,都是只看别人错在哪里,他那种情绪、情感就会波涛,到最后他的决策就很难脱离意气用事。而团体都有一个共通的目标,当我们意气用事,而把共通的目标舍掉了,那这样就没有尽我们的本分,这样福分也在其中折损掉了。
今天我们是为人主管,有这样的名不是拿来炫耀,有这样的名它背后还含有一个重要的责任所在。唐太宗的臣子,一些在他身旁的人就跟他讲「天子无所畏惮」,没什么好怕的。唐太宗就对他们讲,我怎么会没什么好怕的?我是「上畏皇天之监临」,我对上战战兢兢,深怕上天对我责罚,假如我做得不好一定会得天谴;「下惮群臣之瞻仰」,我对这些臣民时时想着,他们这么信任尊重我,我假如不好好的做,我对不起他们。所以一般的人觉得这个皇上很好做,其实真正的明君,他是战战兢兢,他不是看到这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在这个地位背后的责任,他时时不敢忘怀。
刚好唐太宗这段话讲完以后,魏徵就接话了,他对着唐太宗说「此诚致治之要」,皇上你刚刚这一席话真是天下大治的关键所在。接着魏徵就说「望陛下慎终如始」,就是希望陛下这一念心能坚持到最后。所以魏徵讲话实在很有学问,唐太宗一讲完,先给他肯定一下,陛下你这段话真是天下大治的方法,唐太宗很高兴,接着又给他一句叮咛,希望你能够坚持到底。魏徵跟唐太宗这个君臣的相处之道,确实是一门大学问。有一次魏徵就对唐太宗说道: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很好奇,你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接着魏徵就说道:忠臣都会被杀头,所以我不做忠臣,我做良臣。唐太宗是聪明人,他听完以后哈哈大笑,在笑的当中,因为他也是饱读诗书,突然想到忠臣都被谁杀的?被暴君所杀。所以你看,魏徵在言语当中都是刚柔并济,提醒唐太宗你假如杀了我,你就是暴君,所以这一席话下来就有免死金牌。
唐太宗能够创唐朝的盛世也绝对不是偶然,不单要有自己的德行,还要有很多贤臣的监督,毕竟一个人所见所闻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为人君者必须有相当的度量接受臣子的劝谏。有一次有一个臣子进来进谏唐太宗很多的过失,在讲的过程唐太宗也没有生气,当这位臣子离开以后,旁边的大臣就说道:皇上,你刚刚怎么都没有制止他?他讲的根本都是不真实的。接着唐太宗就说道:假如今天我制止他不能再讲,那消息一传出去,可能会传成皇上不接受大臣的谏言跟进谏,到时候就没有人敢来对我直言不讳。所以唐太宗也想得很深远,广纳忠臣的谏言。
唐太宗也曾经询问过魏徵为君之道,魏徵也告诉唐太宗一定要「兼听则明」,一定要广纳雅言;「偏听则暗」。假如你只听某一个人讲什么,很可能他的言语就会把你的视线统统都遮盖住了。我们也看到历代很多王朝灭亡之前,他的皇帝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像秦朝到二世的时候,赵高专政,所以天下大乱皇帝都不知道。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朝代,都是皇帝只听某一个人、某少数人讲的,把事实情况完全置之不理,这样子国家就完蛋。今天你经营一个企业,必然也要多听各方的意见,深入了解情况,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除了臣子的谏言之外,唐太宗也相当幸运,娶了一个很好皇后,长孙皇后。所以每个明君的背后大半都有一个好的伴侣。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因为跟太太处得最近,太太假如心胸狭隘,很多的谗言就很容易进入主事者的耳中。有一次魏徵对唐太宗很严厉的批评,当然唐太宗也有情绪,所以他很生气,一路走回来就骂着说:我一定要杀了他,气死我了。被魏徵气得火冒三丈。结果一进到住的房间,长孙皇后看到了,马上察言观色,一定是被魏徵气的,所以长孙皇后就回到她的寝室里换了非常正式的服装,都是国家在正式庆典的时候才穿的。穿好以后就到唐太宗的面前,然后跟唐太宗行礼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在气头之上,看到自己的太太穿得那么正式,还恭喜他,就一头雾水。接着皇后就说道:一定是有明君出现,这个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明君出现」,谁是明君?这个马屁拍得怎么样?恰到好处。唐太宗马上转怒为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