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6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知几其神」,蕅益大师这裡又讲到,「知几其神」,这也是《繫辞传》上的。吉凶祸福怎麽去预卜?心要静,要寂静,你就能看到念头在动,不仅能观照出自己的念头,也能观照出别人的念头。从哪些方面来判断?就从他的表相,你就知道他心裡想什麽,哪怕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马上就知道。圣人有这个能耐,为什麽?他观照力强,知几如神,如神,就是跟神会合,就像神一样。我们讲说这人有神通,他心通,他心通怎麽来的?他平时修行功力到了,内心自己能够观照得很好,他也就能观照别人,同一个理。这是什麽?至诚心就有这个感通力。《中庸》上讲的「至诚如神」就是这个道理。至诚是什麽?你心已经很清淨,平时念头不动,所以刚刚起一点念头,你能照得清清楚楚。我们这一章就讲到这,下面看第十六章: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这个『叶公』,这个字念摄,不念业。它原来是一个小国,叶是小国,后来就归属于楚国,由叶公来治理,所以叶公是楚国的大夫,叫沉诸梁,字子高。他向孔子『问政』,孔子答覆他,『近者说,远者来』,这个字念悦,喜悦的悦,就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一样的,它这个说字,过去就是当悦字,通假。孔子讲的这个为政之道,讲求什麽?使近者欢悦,远者来归。近者就是本国人,当时的国都是小国,就像叶也是小国,地方都很小,人口也不多,你首先让本国的人高兴、欢喜。远者,就是外国的、境外的人,他们也就会来归顺。孔子从这个果上来讲,那修什麽因才有这个果?当然要修仁政,施行仁政才有这样的一个感召,使人民都欢悦。

 

《雪公讲要》裡面又引「竹氏会笺」说到,这就是前面有提到日本的一位大儒,竹氏,他名叫竹添光鸿,是日本幕府时期,幕府末期的一位汉学家。他《论语会笺》裡面说,「是时楚国数度伐蔡,又与吴争陈,二国近楚苦兵,故夫子言,楚欲为政于天下,自近始。讽以恤小爱邻之仁也」,这是将孔子说这个话的背景给我们显示出来。孔子讲话都是契理契机,不是随便说的。契理是符合真理,契机就是符合听话那个人的根机,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所谓切中时弊。竹氏《会笺》这裡讲到的,当时楚国数度伐蔡,楚国是大国,好几次去打蔡国,蔡国是小国,又与吴国争陈国。陈和蔡都是小国,孔子在陈蔡绝粮,就在那个地方。孔子准备要去投奔楚国,陈蔡就不让孔子走,知道孔子一到楚国,帮助楚国,那陈蔡两个小国就完了,他们都是想着楚国可能要吞併他们。当然他们是错解孔子,孔子绝对不会这麽做,孔子是只会施行仁政,不会搞攻伐。

 

孔子在这裡是告诉叶公,楚国的大夫,其实就是提醒楚国应该用什麽样的政策,要用仁政,不要倚强凌弱。所以陈蔡两国,小国近楚,就是楚国的临近,邻居。苦兵,整天受到楚国的兴兵相伐,很苦。所以夫子讲这个话,说「楚欲为政于天下」,楚国你是大国,你想王天下,这个王是王道,以王道统一天下。这个王道不是霸道,霸道是倚强凌弱,王道是以仁政、以自己的德行感召四方归属。所以孔子讲,楚国你想要推行王道,「自近始」,从你最近的来开始做,这是行仁之方。《论语》裡面有讲,叫由近取譬,就是由近及远。最近的是什麽?自己本国人民,本国人民先要和谐安定,安和乐利,然后慢慢你的仁政普及到外面,你的邻国都能够感受到你的仁德之风,他就能归顺。所以孔子在这裡讽以,讽就是讽劝,「讽以恤小爱邻」,体恤弱小,怜悯弱小,爱邻,对邻居,这些邻国,我们也要用仁爱之心,不要战争,要和平,和谐相处,要团结,像兄弟一样互相关爱。

 

《朱子集注》裡面有一句话解释这段也解释得很好。「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被其泽」,这个被是得到楚国仁德的利益,人民百姓就欢喜。本国的人民欢喜,那远方的人民就会纷纷来归顺。「闻其风则来」,这个来也包括邻国。从哪做起?肯定从近及远,所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这有个先后顺序,「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讲外交,先得团结临近,慢慢扩展,不能够先从最远的开始。自己本国还没弄好,本国人都怨声载道,跟远方那个国家打好关係,用处不大。这是知道从根本开始。最近的是什麽?最近就是我们这一身,所以《大学》裡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由近及远。你首先把身体修好,你知礼守信,讲求仁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就身修好了,然后你就齐家。身修好了,你自然齐家,你不用刻意。孔子讲的,「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譬如说你是一个家的家长,你让你的儿女学《弟子规》,你怎麽让他学?你自己也学,你学你做到了,他也做到;你要做不到,「己身不正,虽令不从」,你要命令他学,他也不服从,他还逆反:你为什麽让我学,你自己不学?

 

父母教儿女,老师教学生,老闆教员工,领导教下属,都是用这个方法。凡是己身不正,肯定是虽令不从。所以当发现自己的下属不服从自己的时候,你可不要埋怨他,首先你得找自己的原因,己身正,不令而行,所以由近及远。你这一家搞好了,家,现在我们讲的家庭也是家,一个团体也是家,你企业也是个家。老闆就是父母,员工就是儿女,老闆要爱员工如同父母爱儿女一样,那员工对老闆就像对父母一样,感而遂通,员工之间也像朋友手足,这就和谐了,这就齐家了。齐家了,你这个家做为全社会的榜样,你就能治国,大家纷纷效法你,你做个好榜样。你看胡小林董事长,他这个北京汇通汇利公司,他这几年的修学之路,他就是用《弟子规》修身。他改自己的毛病习气,自己改善了,管理公司就很容易。原来他公司制度一大沓的这些文稿,全都不要了,就用一个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弟子规》做为公司的家规,每个人都学习,最后都学好了。公司他不用自己操心管理,自然它就上轨道,而且财源滚滚来。做生意讲求诚信,客户更信任他,不搞坑蒙拐骗,反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然后,他这个成功的范例跟大家一分享,大家都知道,都跟他学习。我现在听说北京党校特别专门立一个桉例调查,就是研究胡小林现象,成为民营企业家的典范。你看从修身到齐家,就到治国了。治国就是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我这企业做起,也能和谐社会。大家都效法他,不就是和谐社会?最后和谐世界了。他还常常被邀请出国去分享,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都请他出去讲课,那些企业家们都要学习他,这不是平天下?都是从近及远,你不从近开始,最近的这个一身开始、一家开始,不可能达到治国平天下。这是给我们很好的一个例证。我们看下面第十七章: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一番话也是讲得非常经典。『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是文学很出名的,相传《论语》是子游、子夏之作。子夏当时做『莒父』这个地方的宰官。莒父这个不念父,念甫,这是个地名,是鲁国的一个邑。他做那个邑的宰官,就像县长一样,来问他的老师孔子如何为政。这一篇裡头很多都是问为政的,真的要资政,想要谈治国之道,这一篇裡面是很多值得参考的。子夏向孔子请示,孔子就告诉他,『无欲速』,这是第一条,就是不要求速。孔子讲这两桩事,一个是无欲速,一个是『无见小利』。无见小利就是不要着眼于小利益,要眼光远大,胸怀要宽广。下面就说了原因,『欲速则不达』,你想要求快,反而很难成就,不达就是不成就。『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只把目光就盯在小利上,往往成就不了大事。为什麽?心量太小了。大心量的人才能做大事,小心量做不了大事。什麽叫大心量?他不看小利,看大局,看大方向,这就是大心量,不会目光短浅。在这裡,孔子讲到非常重要的这两条,其实这两条互相是关联的。人为什麽会求速?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这样,讲求所谓效率,贪快,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裡面做成一样事情。欲速这种心其实是见小利。他看到小利,他也就不肯发长远心了,所以他的行为都是短期行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46: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5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