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7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十七集)  2010/7/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57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述而第七》,请看第二十三章。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段话夫子是讲自己的道行没有丝毫的隐瞒,都传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未必能够明瞭。我们看《雪公讲要》,他引《论语集解》说到,「包曰」,这是包咸说,「二三子,谓诸弟子」。这『二三子』就是讲孔子的这些弟子们,特别是常常跟着孔子的,老夫子的常随众。「圣人智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也。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也」。这是讲孔子的弟子以为夫子有所隐匿,就是他有留一手,没教完全,实际上这是错会了,夫子无所隐匿。圣人智慧广大,道行深远,只是弟子学之不能及,他学不来,就以为「夫子是不是有些东西没教我?怎麽他的境界这麽高、智慧这麽广,我都比不上?」这个想法是错的,夫子为他们做个解释。

 

所以这章是解释给弟子们听的,『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麽隐藏的,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所知道的没有不跟你们共享的,这是夫子的存心。这裡讲『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这个与,可以说是给与,跟弟子们分享;这个无行,就是没有这种行为说不能跟弟子们分享的,真的是所学全都传授给弟子们。但是弟子们能接受多少,这真的就看各人的造化,各人根性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诲就有高下,这不是说夫子对弟子们有不平等。夫子的教育是平等的,就好像天降雨一样,天下雨的时候,水是平等的遍洒大地,没有说这个地方我下多一点雨,那个地方下少一点雨,不是,它是平等的。可是地上的植物吸收水量就不一样,大树是根深叶茂,所以它吸水量就多;小草根浅,所以吸收的水就少。吸收的多少,不是因为天下的雨不平等,而是因为这些在地上的树木花草它们自己根性不一样。所以弟子们在同一个老师会下学习,各人成就不一样,原因是什麽?看自己。什麽人能够学得好,真正能得老师的真传?必定是有十分诚敬心的人,他就能够得夫子的心传。

 

在夫子三千弟子当中,唯有颜回一个人得夫子心传,什麽原因?夫子评论他「好学」,何以好学?因为他对夫子真有诚敬,尊师重道,所以能够「不违如愚」,对老师的教诲没有一丝毫违犯,百分之百落实,真正是老实、听话、真干,所以颜回成就了,他真正是夫子的传人。夫子的教学会不会特别对颜回多教一点?没有。如果是对颜回多教一点,对其他人少教一点,那是他有分别心了。老师怎麽能有分别心?夫子讲自己有教无类,无类就是没有分别,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所以成就高低与否,就要看弟子本身。

 

我们再来看《朱子集注》裡面他有一段话讲,「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所以夫子对弟子的教育没有丝毫保留。因为夫子之道太高深了,「不可几及」,几是接近,及是达到,连接近都无法接近,更何况达到?像颜回形容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鑽之弥坚」,就像上山一样,上到一个山头,又看到更高的山在上面,仰之弥高,愈看往上愈高;愈鑽研下去,发现这裡头愈坚实、愈深厚,这是夫子之道高深莫测,因为夫子成圣人了。诸弟子没达到这个境界,真的他不知道圣人的境界是怎样的,佛门裡面的术语说,不知道菩萨的下脚处。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的落脚处,这个不知道,不是说「我是初地(一年级),你是二地(二年级),我虽然不知道完全,我总知道一点」,不是这样,是完全不知道,差一等级就完全不知道,没到这个境界。

 

所以弟子的这种疑惑是难免的,他们怀疑夫子是不是有所隐藏。他们不晓得,圣人作、止、语、默都是在教学。圣人并不是老在说,但是他的教学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这个作、止是讲他的动和静,作是在活动的时候,止是停止、不活动,止静了;语是讲话,默是沉默。你看,动静语默全都在教学,都是在启发弟子们觉悟,所以真正是循循善诱。圣人教学,首先是做个样子给你看,譬如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他做出个样子来,温是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俭是节俭、让是谦让,这圣人的气质他表现出来了。子贡看出来了,子贡给他的老师总结出这五条,他看出来了,当然他就能够学习;看都看不出来,没办法学。夫子有隐藏吗?没有,每天都是这样表演的,只是你没看出来。子贡看出来了,他得利益,他受教了;没看出来的,就没受教。所以讲话是教学,不讲话的时候也是在教学,走路或者坐下来,甚至躺下来,行、住、坐、卧无非是教学,表演出圣人的样子给你看,让你去学。

 

这个跟佛法裡的教学是一致的,释迦牟尼佛跟夫子一样也是老师,也带着很多弟子,常随释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金刚经》上有这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每天都托钵,入城乞食,「次第乞食」,乞完了,把饭菜拿回来,大家一起用;用完了之后,把脚洗乾淨,在蒲团上面打坐,然后开始今天的教学。天天都是这样生活,他过着很简单的生活、很清淨的生活、很自在的生活,几十年都是这样的。终于有一天,须菩提尊者,这是弟子中解空第一的,忽然间看出释迦牟尼佛的这种表演,感动得痛哭流涕,讚歎如来「善付嘱诸菩萨」,付嘱就是教学,他善教。你看天天都在教,他终于看明白了,然后向释迦牟尼佛请问,问了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住就是心住在哪,应该住在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我怎麽降伏我的烦恼心?释迦牟尼佛为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了一部《金刚经》,缘起就是他的生活表演,这个叫三转法轮裡面的示转,先做个样子给你看,你看明白了,就向他请问;然后他劝转,劝导你;最后还作证转,给你做证明,这三转法轮。所以佛跟孔子一样,作止语默,无非教学。

 

夫子讲这章是教导弟子,我善教,你们也要善学,你不善学,天天跟老师在一起也没用,白浪费时间,要用心。《朱子集注》裡面讲这个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这个与,当示字讲,这个讲得好,示就是示转,示现个样子给你看,你看明白了,你就照着学。圣人的样子是性德流露,我们还没有证得本性、还没成圣人之前,先学这个样子也好,我们的行为能随顺性德,慢慢做习惯了,也就回归自性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25: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46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